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蘭橋

鎖定
金蘭橋原名金籃橋,位於金橋鎮政府左前方200米處,建於明萬曆初年,系當地農户周積德領頭籌資籌勞建成的。
中文名
金蘭橋
地理位置
祁東縣金橋鎮
別    名
金籃橋
長    度
25 m
寬    度
6 m

金蘭橋基本信息

金蘭橋 金蘭橋
全橋為3孔,長25米,寬6米,建有橋亭,立有石碑,是白河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1983年發春雨時,橋亭倒塌。

金蘭橋歷史由來

來由(一)
相傳一千多年前,祁陽縣治金橋沒有橋,一條五丈闊的白河斬斷了南來北往的通途。
河南岸住着個叫周積德的農户。一天,他的兩個兒子過河去看外婆,雙雙都被水淹死了。周積德一狠心,砍下了屋前房後十八棵大水桐,算是把橋架成了。可是第二天,那兩個木橋墩便象喝醉了酒,看着看着,垮倒在河心。
木頭不行,石頭還不行嗎?周積德咬了咬牙,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河邊的石料壘了幾十個大堆堆。
兩岸的農户,誰不想有一座橋呢?周積德一領頭,千家百户都來了。真是百家錢,千家米,沒有錢米就出力。
百多號精壯漢子下到河裏撈石腳,可舉了七七四十九天,還有撈到河心的實地呢!幾百斤重的方石料——放下去,就被流沙捲走了。周積德一氣一急,便偏起個腦殼往石料堆堆上撞去,這一撞,卻不料撞在一個老叫化婆的破竹籃上。
這個老叫化婆,人人都認得。因為修橋修了四十九天,每到吃飯的時候,她便來了。千家米,千家吃,窮人共着一“苦”字,當然少不了她那一碗,想不到誤打誤撞,她今天倒救了周積德一條性命哩!
橋沒有修成,領頭的急得要尋死,大家都難過得低下了頭。這時,只聽得這位老叫化婆笑嘻嘻地説:“我吃了你們四十九天飯,這隻破竹籃就算是我的飯錢吧!”説完,就將竹簿往白河裏丟。
説來也真奇怪,一隻黃篾破竹籃,一落河面,立即發出了萬道金光直刺得人睜不開眼睛哩。河水、流沙,急驟地向河兩邊閃開,片刻,露出了堅實的河牀。接着,只見那竹籃變長了,變大了,變高了,打橫了的籃框一頭抵南岸,一頭抵着北岸,提籃的弓形竹篾化作了一座眩人眼目的金橋。
修橋的人們一個個被驚得目瞪口呆。等大家回過神來時,老叫化婆卻不見了。不但老叫化婆不見了,連周積德也不見了。大家正在急得團團轉,卻聽得周積德的聲音從半空中傳來:“深謝父老鄉親,我隨觀音菩薩到南海去了。”
大家抬頭一看,只見橋頭上空,飄着一朵五彩祥雲,一位端莊的玉面菩薩坐在蓮花台上,旁邊站着一個人正是周積德。大家這才明白,那老叫化婆原來是救苦救難的南海觀世音,慌得大家齊刷刷地跪倒禮拜。
據説,那隻破竹籃就是觀音菩薩採蓮用的寶籃。為了紀念菩薩顯聖,這座橋就取名為金籃橋。後來,人們又在橋頭附近修了一座金籃寺,並塑上了觀音菩薩和周積德的神象,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哩。
來由(二)
相傳,祁陽縣治金橋依河而聚,卻沒有橋可以連通兩岸,城民想要過河辦事便要乘船渡河,那時候河面很寬,比現在要大上數十倍,而且水流還特別急,每逢初一、十五,河中便會有水怪出沒,興風作浪,吞食人畜。
縣城居民請了很多本領高強之人,想要降伏這水怪,可沒有半分效果,這些本領高強之人都被水怪捲了走一去無回,縣城人民終日人心惶惶。一天有一尼姑來到縣城,告訴縣城之人説是前來降伏水怪,縣城居民都已經對此事失去信心,便勸那尼姑不要去送死,枉做犧牲。
最後那尼姑還是去了,和那水怪大戰三天三夜,卻也奈何不得那妖孽,只好從身上取出一金光閃閃,形狀如簍的寶物,往那水怪身上一投,就見水怪被困其中,沉入水底。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聽聞水怪做亂的消息,水面也是平靜許多,不再是波濤洶湧。
雖然水怪不再出沒,可兩岸的居民要出入卻是很不方便,便商量着搭一座橋,可每次搭橋只要一接近河中央便會出現風浪,使得人們無發施工。
正當縣城人民為此事而煩惱之時,上次降伏水怪那尼姑又來到縣城,告訴大家水怪只是暫時降伏需要修繕一物鎮住它,方能永保太平。縣城的居民當日見得那尼姑施法,早就把她看做神仙中人,聽得他説只是暫時降伏都暗暗擔心,待聽需一物鎮壓,都忙問需要何物。
那尼姑也不多説,只是施法把原本寬兩百餘丈的河面縮小成現今五丈寬的白河,便叫居民在鬥法之處搭橋。如此過了月餘,橋已修繕完成,那尼姑喧了一聲佛號,飛上天空剎時金光大作,原來是觀音菩薩幻化,鎮民誠心叩拜不提。
為紀念這位菩薩在此丟失的法寶,縣城人民把此地取名金簍,後又改為金籃,那橋也因此而命名金籃橋。後時代變遷,古縣城也就變成現在這模樣,鎮名為了圖個便利便更名為‘金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