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華道情

鎖定
金華道情,又稱“唱新聞”、“漁鼓”、“説古文”、“勸世文”,是浙江省的傳統曲藝之一。金華道情與杭州小鑼書温州鼓詞寧波走書紹興蓮花落合稱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種。 [1] 
金華道情表演形式為一人採用當地方音,懷抱漁鼓,手持簡板,自行伴奏説唱,以唱為主,間有説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黃金記》《迎金記》《金瓜記》等。 [2] 
金華道情發源於義烏市,主要流行於浙江省金華市及周邊地區。2008年6月7日,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聯合申報的“金華道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78。 [3-5] 
中文名
金華道情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流行地區
浙江省金華市及衢州、麗水等市縣
經典劇目
《黃金記》《迎金記》《金瓜記》《銀台記》《胡牌記》
代表人物
朱順根葉英盛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78
始興年代
清代

金華道情歷史沿革

道情源於唐,傳於宋,行於元,興於明、清。早在明代就已經在金華、義烏土地上繁衍,清代以後到20世紀60年代,是除了戲曲之外百姓最喜聞樂見的大眾娛樂形式。大約在明代中後期,道情流入金華,並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繁榮、興盛。
到了清代,道情在金華、義烏等地已相當普遍,是城鄉除了戲曲以外最主要的娛樂形式。發生在金華城鄉的一百多個道情曲目中,絕大多數道情中的故事是發生在清代的,説明當時道情是十分盛行的。
民國期間,道情在金華各地的勢頭不減,在民間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抗戰時期,金華道情藝人以抗日遊擊隊金肖支隊八大隊的抗日故事為素材編成道情宣傳抗日,鼓舞了士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各地道情藝人十分關心,組織學新唱新。1950-1964年,金華道情盲藝人葉英美曾三次進京,唱出了“享毛主席的谷,住毛主席的屋,吃毛主席的福,唱毛主席的曲”的心聲,使他在全國範圍內的曲藝界享有“北有韓起祥,南有葉英美”的盛譽。到20世紀50-60年代,道情藝人開始積極創編節目,他們用道情這一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並創作改編曲目參加各項比賽。
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情藝人逐漸進行地下活動。“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金華城區開始成立“婺春”曲藝演出隊,在金華、蘭溪等地演出。這一時期,金華城鄉電影隊採用的宣傳方法是放映,利用幻燈片的道情表演形式進行説唱,羣眾的熱情高漲,紛紛開始演唱道情歌曲,金華道情的創作和表演開始走向一個新階段,金華道情的唱腔也出了改變。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現了“新派唱法”,其代表人物是金華縣東孝公社電影隊放映員鄒愛琴。之後的時間裏,金華、義烏、東陽等縣文化館先後舉辦了道情演唱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愛好者,這一時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金華道情的輝煌時期。 [6] 

金華道情藝術特色

金華道情表演形式

金華道情以唱為主,説表為輔。演出中,正面人物一般用金華官話代言,而反面人物則用當地方言。演唱者能同時扮演男女老幼各種不同人物的聲腔,學各種動物的叫聲,繪聲繪色,惟妙惟肖,如身臨其境;因金華一帶方言複雜,演唱時夾雜許多方言土語,充滿鄉土氣息,引人入勝。 [7] 

金華道情伴奏樂器

漁鼓 漁鼓
金華道情演唱時用的道具是漁鼓(又稱情筒)和簡板。漁鼓是毛竹製成的筒狀器物,中間打通,一頭繃上豬油皮(膜),套上布環,將豬油皮(膜)繃緊,用手指輕輕彈擊於繃緊的豬油皮上,能發出“膨膨”的聲音;簡板是用剖開的竹子做的,兩條毛竹片,每條寬約1.5釐米,長50釐米,上部3釐米處用火燻,使之向外彎出,呈龍鬚狀。用時兩條竹片稍長為上,稍短為下。主要配以節奏,使演唱時更具韻味。演唱者左手握兩片竹板,臂腋間夾一個漁鼓,右手拍鼓筒,左手打竹板,口中唱白兼用,發音似口技,説唱有板有眼,繪聲繪色。 [7] 

金華道情唱腔特點

金華道情演唱時,音調多采用徵調式,結構完整,有頭有尾,節奏多樣,可緊可慢,也可適中。唱腔分為“平調”、“悲調”、“哭調”等,其中平調音域平緩,節奏穩健,多用於敍述故事情節的大段唱腔;悲調低沉淒涼,如泣如訴,多用於描述人物痛苦的遭遇;哭調模仿女性哭泣,主要用以強化人物的悲傷心情,渲染悲劇氣氛。 [5] 

金華道情曲調特徵

金華道情表演 金華道情表演
金華道情的曲調旋律,基本屬於中速而下行,很少有高亢、昂揚、強烈之音,偏有低沉哀傷之腔。如泣如訴,比較原始,未正式形成各種板式,變化亦不多,煞尾時照例有兒句散板。舊社會盲藝人生活困苦,沿村賣唱,跡近乞討,是金華道情曲調帶有哀怨愁苦之音的原因。 [8] 

金華道情代表曲目

金華道情傳統曲目分攤頭和正本(短篇和中長篇)兩類。攤頭有《十二月花名》《二十四節氣》《三十六碼頭》等。正本有400餘部,有《珍珠塔》《孟姜女》《雙刀記》《借銀記》《雙釘記》《雙珠花》《三頭記》《尼姑記》《銀台記》等。 [9] 

金華道情流行地區

金華道情主要流行於浙江省金華市及周邊的衢州、麗水、義烏、浦江、東陽、武義、蘭溪等市縣。 [7] 

金華道情傳承保護

金華道情流傳現狀

金華道情缺乏專業表演團體和研究機構,民間職業藝人甚少,老藝人相繼過世,曲種瀕臨人亡曲亡狀態,傳統曲目面臨消失。 [7] 

金華道情保護措施

2015年3月,金華市召開金華道情整理保護工作討論會。會後將繼續挖掘金華道情經典傳統曲目,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搶救性保護措施,繼續開展視頻和音頻的錄製工作,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經典傳統曲目的收集和整理,彙編成冊。進一步推進傳承教學基地的規範化建設,培養金華道情的後繼人才。 [10] 
2018年10月,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第二屆金華道情保護與傳承論壇。本次論壇就如何更好的開展專項金華道情搶救性保護工作、規範帶徒授藝強化人才培養、推進道情進校園活動進行積極深入的探討,讓道情藝術更富有生命力、吸引力,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弘揚。 [1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義烏市文化館(義烏市羣眾書畫院、義烏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金華道情”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2]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保護單位更名為金華市文旅發展和非遺保護中心。 [2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金華道情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金華市非遺保護和信息中心。 [21] 

金華道情傳承人物

葉英盛 葉英盛
葉英盛,男,1947年6月生,義烏市佛堂鎮下葉村人。葉英盛十一歲學唱金華道情,他記性好、悟性強、嗓音亮,經師傅葉英美的指點,演唱技藝有了很大的進展,在唱法上是師承傳統又大膽創新。1985年,他隨義烏紀念吳晗劇組赴北京演唱道情《懷念吳晗》。1997年將金華道情製成碟片出版。2003年出版發行傳統長篇曲目《雙玉球》《玉連環》碟片。葉英盛開了金華道情錄製音像作品的先河,為金華道情傳承和擴大影響起了積極作用。2004年12月,葉英盛被授予“全國德藝雙馨曲藝家”稱號。2009年5月,葉英盛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3-14] 
朱順根 朱順根
朱順根,男,1942年12月生,金東區澧浦鎮人,一眼殘疾。朱順根十五歲拜師習藝,師從金華道情藝人夏雲登。從藝五十餘年,足跡遍及金華地區各縣(市)鄉鎮,並經常應邀赴江西、安徽及浙江的麗水、衢州等地演唱。所積累的中、長篇金華道情傳統曲目達百餘部,其中傳統的代表性曲目有《雙珠花》、《雙玉鐲》、《雙情義》、《雙珠仇》等。曾被授於“金華市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家”稱號。2009年5月,朱順根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5-16] 

金華道情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聯合申報的“金華道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金華道情曲藝價值

金華道情是金華民間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形式,弘揚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着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功能作用。 [17] 

金華道情重要演出

葉英盛表演金華道情 葉英盛表演金華道情
2015年7月27日,浙江曲藝優秀傳統曲目傳承展演活動在紹興蓮花書場隆重開演,金華市非遺中心帶領金華道情應邀參演,並獲得現場觀眾的一致好評。 [18] 
2017年8月15日,金華市非遺館“明月書場”(城隍廟內)舉辦金華曲藝走進明月樓社區展演活動。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