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聲

(中國現代有機化學家)

鎖定
金聲,有機化學家。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和有機合成的研究工作。在苯並七元二雜環體系的合成、結構和反應機理的研究方面做了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在花果頭香分析、香料合成和含氟藥物及麻醉藥物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花粉抗體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進展。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有機化學專業人才。 [1] 
中文名
金聲
出生地
江蘇省南通市
出生日期
1931年2月11日
逝世日期
2000年9月15日
職    業
教師
職    稱
教授、助教、講師

金聲履歷

1931年2月11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
1950-1953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3-1956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研究生。
1957-1984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
1984-1991年 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博導、有機教研室主任。
1992-1999年 北京大學生物有機開放實驗室主任。
1987-至今 北京市政協第七、八、九屆常委。
1991-1998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第二十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86-1991年,1996-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機化學評審組,第一、二、三、六、七屆委員。
1994-1997年 南開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0年9月15日 因突發心臟病溘逝於北京。

金聲生平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金聲,1931年2月11日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50年南通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受教於曾昭掄、唐敖慶、邢其毅、唐有祺、徐光憲、黃子卿、傅鷹、高小霞等教授。1953年大學畢業後,在著名有機化學家邢其毅教授指導下攻讀研究生,1956年以腈乙基反應-二螺十六酮化合物的合成的題目完成研究生論文。隨後留校一直在化學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擔任過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先後共發表論文150多篇。獲得過5次部委級獎勵和5次校級科技進步獎。任教期間,先後擔任過有機教研室主任和北大生物有機開放實驗室主任。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他積極參與多種社會活動,曾擔任過北京市化學會十一、十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化學會二十三屆理事會理事、二十四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參與組織了第一至第六屆有機合成學術研討會;擔任教育部科技委一至三屆的化學學科組的副組長,組織了第一屆至第四屆生命化學研討會和發起並參與組織了第一屆世界華人青年化學家會。他還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一、二、三、六、七屆有機化學學科評審組委員。1987年至1993年擔任國家發明獎勵評審委員會化學化工組的組員和副組長。還曾擔任過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和深圳大學的兼職教授和南開大學、蘭州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清華大學生命有機磷化學開放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北京感光所和成都有機所開放實驗室的學術委員。在上述工作中金聲對中國有機化學學術活動的開展和交流做出了貢獻。

金聲理論應用

金聲在科研工作中,對解決研究工作中的理論問題尤為重視,鍥而不捨。60年代初,他以在邢其毅教授指導下研究的苯並硫氮雜卓藥物為基礎,配合邢教授提出的[2+2]環加成反應,開始對雜卓體系中C=N的[2+1]、[2+3]、[2+4]反應及其立體化學展開了系列研究,對該體系的合成、反應機理及立體化學方面取得一系列有意義的結果。80年代初,他在苯並硫氮雜卓和二氮雜卓的研究中發現了一些非平面共軛結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用分子力學和量子化學去解決這些問題,取得了成功。同期,他承擔了“六五”重大項目中花果頭香成分的分析和花粉中多肽和多糖成分的分離分析研究,從白蘭花頭香中,首次分離得到該香味的主要成分——具有旋光活性的α-甲基丁酸甲酯,這對開發白蘭花型香精具有實用價值。在花粉研究中,首次分離得到一系列水溶性活性小肽,研究了部分活性小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同時,還分離得到了一些多糖,測定了它們的一級序列,並應用電子顯微鏡技術研究了黨蔘花粉多糖的結構。他領導的花粉研究協作組曾在花粉提取物中,發現了具有抗菌作用和抗腫瘤作用的切割部分。這些工作對深入花粉生物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意義。
金聲在科研工作中善於從學科交叉聯繫方面去開展新的研究課題,他從多年的研究工作中體會到有機化學和生物技術結合可以給有機化學的發展帶來新方向和活力。因此,他開始致力於生物有機分子工程(教育部)開放實驗室的建設,在有機化學實驗室中建立了克隆實驗室,培養了既熟悉化學又熟練克隆技術的人員,開展了在當時相當多的人認為有困難的抗獨特型抗體的研究和新型半抗原的合成研究,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後,終於製備出有相當難度的羧肽酶A類似酯酶催化活性的抗獨特型催化抗體。
金聲關心教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他主張如有機化學應與實際密切結合,除少數理論課題外,均應考慮其經濟價值。60年代,他負責創辦北京大學香料廠;70年代,他參與創辦北京大學制藥廠;80年代,他在北大建起了特種飼料公司。他前後負責研製與開發的項目在香料方面有香豆素苯乙醇、青葉惡烷、薩麗麝香;在藥物方面有氯胺酮、氟哌啶、芬太尼(新法);在飼料方面研製成功並投產了北大2號對蝦飼料。此外,他還參與了人體內嗎啡毒品檢測試劑盒、抗氧劑1010、佳樂麝香的研製等,且都有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金聲教學工作

金聲長期從事有機化學教學工作,主講過有機合成理論課,指導過數十名大學生的畢業論文,20多名碩士生和12名博士生。他的一些學生已活躍在國內外有機學科領域的教學、科研崗位上,有的已成為學術帶頭人。
金聲是恢復學位制度後1984年特批的博士生導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科研時,他重視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在選擇課題時,他既考慮學科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又要了解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他十分注意學科之間的聯繫和學科本身的分工,他要求學生有獨立的思想與見解,重視有機化學中的合成、分析和理論三者的關係,強調研究時既要抓住重點,深入探索,又要兼顧其他各個方面。他對學生要求嚴格,特別注意他們的實際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在研究中,則着力於引導學生去探索新的方向和運用新的方法。1992年,他從化學的角度提出了研究抗獨特型抗體酶,經過四年時間,建立了克隆實驗室,培養了碩士生和博士生。他指導博士生從事抗體酶的研究,終於在1996年製備了相當羧肽酶A類似催化活性的抗獨特型催化抗體。1994年,他提出了用S代替P來研究抗體酶的新型半抗原。由於他在選擇研究課題和培養學生方面重視創新性,並努力付諸行動,因此,經他指導的學生在理論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金聲在北京大學化學系擔任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期間,十分重視基礎課教學工作和課程建設。為了加強師資隊伍,他不遺餘力地引進青年人才;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驗能力,為研究生開設了高級有機實驗課;為了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聯繫和提高教研室的整體研究水平,他全力以赴地創建了北大生物有機開放實驗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