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耀初

鎖定
金耀初(Yaochu Jin),1966年出生於江蘇吳江,歐洲科學院院士,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國家特聘專家,西湖大學“可信與通用人工智能實驗室”創始人、人工智能講席教授。 [1-2] 
金耀初於1988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現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91年至1997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和副教授;1991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獲得碩士學位;1996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獲得博士學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工業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01年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2001年至2010年在德國本田(歐洲)研究院擔任資深科學家、主任科學家;2010年加入英國薩里大學計算機系擔任計算智能講席教授;2016年當選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2019年升任英國薩里大學“薩里傑出教授”;2021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2021年至2023年擔任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工學院洪堡人工智能教席教授;2023年10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工學院,受聘為人工智能講席教授,並創立西湖大學“可信與通用人工智能實驗室”。 [2-4]  [9] 
金耀初致力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研究。 [2] 
中文名
金耀初
外文名
Yaochu Jin
出生地
江蘇吳江
出生日期
1966年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波鴻魯爾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6年當選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2021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金耀初人物經歷

1966年,金耀初出生於江蘇吳江平望鎮勝墩村。
1980年,考入平望中學,到平望鎮讀初三。
1984年,以全校理科第一考入浙江大學。 [1] 
1988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獲得學士學位。
1991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獲得碩士學位。
1991年—1997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和副教授。 [2] 
1996年,在浙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獲得博士學位。 [2] 
1998年—1999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工業工程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金耀初
2001年,在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2] 
2001年—2010年,在德國本田(歐洲)研究院擔任資深科學家、主任科學家。
2010年,加入英國薩里大學計算機系擔任計算智能講席教授。 [2] 
2015年,被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頒發“芬蘭傑出教授”。 [6-7] 
2016年,當選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4] 
2019年,升任英國薩里大學“薩里傑出教授”。 [2] 
2021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同年由比勒菲爾德大學提名擔任洪堡教席教授,獲得了5年之內350萬歐元的科研經費。 [3]  [6] 
2021年—2023年,擔任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工學院洪堡人工智能教席教授。 [2] 
2023年10月,全職加入西湖大學工學院,受聘為人工智能講席教授,並創立西湖大學“可信與通用人工智能實驗室”。 [2] 

金耀初主要成就

金耀初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金耀初長期從事人工智能與計算智能的理論、算法和工程應用研究,特別是數據驅動的優化、多目標優化,演化機器學習,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機器學習與優化、圖神經網絡組合優化、演化發育通用人工智能及形態發育自組織機器人等。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實際複雜工程系統的優化(包括本田公司的噴氣發動機,空中客車機體設計,高提升力機翼系統,車輛空氣動力學優化,液化氣碼頭設計,Bosch智能取暖系統優化,混合電動車控制器設計等),汽車自適應巡航控制,多機器人自組織,醫學圖像處理,人類行為識別,疫苗預測,抗生素生產過程基因調控重構等。 [2] 
  • 學術論著
據2023年12月西湖大學官方數據,金耀初已出版專著5部,在多個IEEE彙刊及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NeurIPS,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ICLR,國際學習表徵會議)及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ACM MM,國際多媒體會議)等學術會議發表論文500餘篇,在Google Scholar的論文被引用總次數43000餘次,H-index為103。他在2019年至2022年連續入選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2] 
  • 科研資助
金耀初先後獲得歐盟第七框架研究計劃、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會,英國皇家工程學會、芬蘭科學院、中國科技部、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包括本田博世空中客車華為英偉達等多家國際企業的資助。 [2] 
  • 科研獎勵
金耀初多次獲得“IEEE進化計算彙刊優秀論文獎”及“IEEE 計算智能雜誌優秀論文獎”。 [2] 
  • 授權專利
據2023年12月西湖大學官方數據,金耀初獲得美國、歐盟和日本專利9項。 [2] 

金耀初人才培養

  • 課程教學
金耀初在薩里大學教授2010年秋季學期本科課程“計算智能”、2011年秋季學期本科課程“高級算法”,還教授過“進一步的編程範式”、“面向對象編程和c++”等課程。 [5] 
  • 培養成果
據2023年12月薩里大學官方數據,金耀初自2010年6月起已培養畢業博士生9位。 [5] 

金耀初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5年
芬蘭傑出教授
芬蘭國家技術創新局
2016年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
2021年
歐洲科學院院士
2021年
洪堡教席獎
洪堡基金會組織
參考資料: [3-4]  [6-7] 

金耀初社會任職

擔任職務
任職時間
2001年—2008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副編輯
2004年—2012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副主編
2006年—
《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副編輯
2007年—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Informatics and Natural Intelligence》編委會成員
2007年—2013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副主編
2008年—
《Memetic Computing》編委會成員
2008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編委會成員
2009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warm Intelligence Research》編委會成員
2009年—
《Bio Systems》副主編
2011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bioscience》副主編
2011年—
《Soft Computing》區域編輯
2011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副主編
2013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副主編
2014年—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Journal》編委會成員
2015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副主編
2015年—
《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主編
2015年—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2016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主編
2016年
IEEE計算智能系列研討會總主席
2020年
IEEE進化計算大會主席
——
IEEE計算智能學會候任主席
——
英國自然和工程科學研究會會審專家
——
芬蘭科學院計算機學科會審專家
——
歐盟“人類大腦計劃”會審專家
——
IEEE計算智能學會副理事長
參考資料: [2]  [5]  [7] 

金耀初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金耀初出生在農民家庭,家中共有五個兄弟姐妹。 [6] 

金耀初人物評價

金耀初的Title和他名字一樣,光芒四射。他始終葆有探究基礎原理的學者之心。西湖大學評) [6] 
自進入學術界以來,他(金耀初)在許多研究領域發揮了領導或先驅作用,特別是在進化優化,進化學習和進化發展方面(Since he moved to academia, he played a leading or pioneering role in many research fields, notably in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evolutionary learning, and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歐洲科學院評)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