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縷曲·聞杜鵑

鎖定
《金縷曲·聞杜鵑》是宋末元初詞人劉辰翁寫的一篇愛國詞,詞的上片描寫作者因為聽到杜鵑“不如歸去”的催促聲,從而喚起了自己對往昔的回憶,對古今滄桑的感慨,尤其是對失去國家、被虜北上的宋恭帝的思念與惋惜。下片運用李商隱的詩句和蘇秦的故事,表達對昔日繁華都城淪陷敵手、故國一片荒涼的憤恨不平,尤其是對抗金志士報國無門的人民遭受深重災難的無限悲哀與同情。這首詞題為“聞杜鵑”,全篇詞意都從“聞杜鵑”生髮開去,由此發端,由此收煞,由此過變,由此轉換。
作品名稱
金縷曲·聞杜鵑
作    者
劉辰翁
創作年代
元初
作品出處
《須溪詞》
文學體裁

金縷曲·聞杜鵑作品原文

金縷曲·聞杜鵑1
少日都門路2。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3。十八年間來往斷4,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5。道是流離蜀天子6,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7
畫堂客館真無數。記畫橋,黃竹歌聲8,桃花前度9。風雨斷魂蘇季子10,春夢家山何處?誰不願,封侯萬户?寂寞江南輪四角11,問長安12,道上無人住。啼盡血,向誰訴? [1] 

金縷曲·聞杜鵑註釋譯文

金縷曲·聞杜鵑詞句註釋

  1. 金縷曲:詞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後片各六仄韻。
  2. 都門:指臨安。
  3. “青山”二句:意境與秦觀《踏莎行》詞“杜鵑聲裏斜陽暮”相似。古人模擬杜鵑聲為“不如歸去”。
  4. “十八年間”句:作者自注:“予往來秀城十七八年。自己巳夏歸,又十六年矣。”秀城指臨安,己巳即鹹淳五年(1269)。這句説自己與臨安十七八年的來往已經斷絕了。
  5. “五更”一句:是指劉將孫《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詞中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紅雨。”
  6. 流離蜀天子:暗喻正在北方顛沛流離的恭帝。蜀天子,指傳説中化為杜鵑鳥的蜀天子杜宇。
  7. “臣再拜”二句:唐杜甫《杜鵑》詩:“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此隱括取意。
  8. 黃竹歌聲:《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出獵,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詩首句為“我徂黃竹”。唐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本《穆天子傳》:周穆王出獵,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詩首句為“我徂黃竹”。)
  9. 桃花前度:用唐劉禹錫《重遊玄都觀》詩典故。
  10. 蘇季子:蘇秦。戰國時代蘇秦連橫合縱,意欲封侯萬户。
  11. 輪四角:車輪成了四角形,不能轉動。以此喻道路難行。唐陸龜蒙《古意》詩:“願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
  12. 長安:借指臨安。 [1] 

金縷曲·聞杜鵑白話譯文

少年時代上都門遊學,長亭薄暮,幾聲鵑鳴,勾引起了羈旅之愁,不如回家去。十八年間,來往於“都門路”上,昔日少年,今朝白首。本來已在為世事的變幻而感嘆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鵑一夜啼到天明。想到恭帝在北方顛沛流離,與當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遙遙再拜,淚如雨下。
重來臨安的時候,畫堂依然,客館無恙,但在畫橋邊哀民遍地,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們為抗擊元軍,恢復失土,英勇獻身,不能歸鄉,在夢裏家鄉在何處?誰不願意,封侯萬户?江南寂寞,道路難行。看臨安,街道上沒有人住,杜鵑終日啼鳴,縱然啼盡鮮血,又向誰去訴説這一切人間的悲苦呢? [2] 

金縷曲·聞杜鵑創作背景

作者自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夏由中書架閣任奔母喪離杭返回廬陵,直至宋亡五年後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才帶了兒子劉將孫一起來到杭州憑弔。在歸途上聽到杜鵑哀鳴,將孫先賦了一首《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詞,情辭悽苦,劉辰翁依其韻而賦了《金縷曲·聞杜鵑》。 [1] 

金縷曲·聞杜鵑作品鑑賞

金縷曲·聞杜鵑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寫出作者自己少年時代上都門遊學、求取仕進的心情,地在長亭,時在薄暮,聽到杜鵑的叫聲,勾引起了羈旅之愁,產生了“不如歸去”的意念,這與秦現《踏莎行》“杜鵑聲裏斜陽暮”的意境是相似的。十八年間,詞人來往於“都門路”上;一眨眼,又有十六年沒到過杭州,其間的變化,誠有隔世之感。詞人用“白首人間今古”,概括這種生活體驗。昔日少年,今朝白首,人事滄桑有如“古”“今”之變。“又驚絕,五更一句”,一個“又”字,詞意深進一層。“五更”句,指的是劉將孫《摸魚兒》詞裏的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紅雨。”本來已在為世事的變幻而感嘆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鵑一夜啼到天明,故曰“驚絕”。寫作這首詞時,詞人已經五十三歲,此時聽到杜鵑聲的感受,與少年時代的感受已迥然不同,既產生“黍離”、“麥秀”之感,又產生許多聯想:由杜宇聯想到被擄北去的恭帝。恭帝在北方顛沛流離,與當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故曰“道是流離蜀天子”;而當初他在臨安時講的是吳語,故曰“甚當初,一似吳兒語”。前片結尾二句:“臣再拜,淚如雨。”隱括杜甫詩意。杜甫《杜鵑》:“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詞人效法杜甫,把杜鵑當作流離北方的恭帝,遙遙再拜,淚如雨下。
下片描寫了臨安的凋敝和抗元英雄的犧牲。當詞人“桃花前度”,重來臨安的時候,畫堂依然,客館無恙,但在畫橋邊哀民遍地,一派“黃竹歌聲”。此用李商隱《瑤池》“黃竹歌聲動地哀”詩意。過片這幾句,因中有“記”這一領字銜接上下,又有“真無數”、“畫橋”、“前度”等字樣,所寫乃是臨安失陷前的繁華景象,這是虛寫;而“黃竹歌聲”,才是眼前所見的淒涼景象,這是實寫。詞人將昔日之繁華和今日之冷落對照起來,虛實相生,倍增傷感,語意極含蓄。“風雨斷魂蘇季子”三句,以“蘇季子”比喻抗元英雄。蘇季子即蘇秦,他當年遊説六國以抗秦,意欲封侯萬户,後乃金盡裘敝,落魄而歸。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們為抗擊元軍,恢復失土,英勇獻身,不能歸鄉,只得夢迴家山。“誰不願、封侯萬户?”建功立業,本是封建知識分子的共同願望,但在國家多難的時候,為國捐軀的人,雖未封侯拜爵,卻得到人們的普遍崇敬和深深憶念。“寂寞江南”二句,描寫臨安附近人跡稀少。京都道上,人煙蕭瑟,江南寂寞,道路難行,詞人觸景生情,家國之痛,湧上心頭,從而逼出結句“啼盡血,向誰訴”,重又迴環到“杜鵑”上,用擬人化的口吻,説杜鵑終日啼鳴,縱然啼盡鮮血,又向誰去訴説這一切人間的悲苦呢?結局有不盡之意,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餘地。
這首詞題為“聞杜鵑”,全篇詞意都從“聞杜鵑”生髮開去,由此發端,由此收煞,由此過變,由此轉換。在羈旅者的耳中,杜鵑聲聲,猶如家人“不如歸去”的催喚聲;而在遺民的心靈上,杜鵑聲聲,卻喚起了對舊帝、對抗元英雄、對苦難人民的深深憶念和同情。杜鵑聲是貫串全篇的詞脈。這首詞采用了總起分承的過變手法,將下片看來似乎不相連屬,與杜鵑毫無關涉的數層詞意,綰合起來,具見作者的藝術匠心。 [2] 

金縷曲·聞杜鵑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周雲龍:“劉辰翁作詞,好用中鋒突進法來表達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隱晦,也不雕琢。這首《金縷曲》就體現了這一特色。”(《新宋詞三百首賞析》) [3] 

金縷曲·聞杜鵑作者簡介

劉辰翁(1232~1297年),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廷試忤賈似道,得鯁直名。以親老請為贛州濂溪書院山長。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授臨安府學教授,曾主管中書省架閣庫。宋恭帝德柘元年(1275年),文天祥起兵勤王,劉辰翁參與江西幕府。宋亡,託跡方外以歸。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卒,年六十六。《南宋書》、《宋史翼》有小傳。有《須溪集》一百卷,《須溪詞》三卷。 [4] 
參考資料
  • 1.    蕭東海.宋代吉安名家詩詞文選: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12:328
  • 2.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08月:2140-2142
  • 3.    孟慶文.新宋詞三百首賞析: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03月:540
  • 4.    墨香齋.典藏文化經典 宋詞鑑賞大全 雙色插圖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