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線䰾

鎖定
金線䰾是鯉形目、鯉科、金線䰾屬魚類的統稱。體長,側扁,頭後背部顯著隆起呈弧形,有些通體透明。金線䰾多生活於水面較開闊的靜水湖泊中,平時多分散棲居於湖泊的出口或積水較深處,生殖季節集中在湖邊或湖出口的淺水區有泉水的溶洞中產卵孵化。金線䰾為中國特有種,常見於雲南。
中文名
金線䰾
拉丁學名
Sinocyclocheilus
別    名
金線魚、小洞魚、菠蘿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金線䰾屬
命名者及年代
Fang,1936

金線䰾外形特徵

金線䰾體長,側扁,頭後背部顯著隆起呈弧形,體重約0.1~0.25公斤。頭細長,背面平直,稍下彎。吻尖細,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須2對,發達;吻須短,頜須伸達眼後緣的下方。鱗細小,沿側線鱗則比較大,側線鱗61-69,側線略下彎。背鰭外緣稍內凹或平截,背鰭刺較細,基部粗硬,後緣鋸齒細弱,頂端柔軟分節,起點位於腹鰭稍後。全身呈淡黃色,頭側與背部略帶青灰色,體側近背部有許多淡灰色圓斑;腹部白色各鰭均為金黃色。
有的金線䰾全身通體半透明,呈粉紅色,可見血管和尾椎骨,鴨嘴狀,小眼,口須粗長。金線䰾因終年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環境中,退化為僅存眼痕的盲魚。它的存在對於生物物種基因庫的完整及多樣性有着重要的意義,對喀斯特地區地下暗河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金線䰾棲息環境

金線䰾(圖2) 金線䰾(圖2)
金線䰾多生活於水面較開闊的靜水湖泊中,平時多分散棲居於湖泊的出口或積水較深處,生殖季節集中在湖邊或湖出口的淺水區有泉水的溶洞中產卵孵化。

金線䰾生活習性

金線䰾幼魚以浮游動物、水生昆蟲為主食,也食少量藻類和高等植物碎片;成魚轉食小蝦和小魚,也食浮游動物。

金線䰾分佈範圍

金線䰾為中國所特有,分佈於雲貴高原東部地區的雲南、貴州和廣西,即西江水系上游支流和長江上游部分南側支流。 [1] 

金線䰾繁殖方式

金線䰾生殖期為12月至翌年2月間,卵產於石礫之中。
人工繁殖
滇池金線䰾(Sinocyclocheilus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和特有種。因水質污染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的影響,該魚類自1986年起就從湖體中消失,僅有湖周圍的少數龍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線䰾。至2007年3月初,有兩次繁殖試驗取得了成功。先後試驗了5尾雌魚和6尾雄魚,獲得魚卵約1600粒,並實施幹法受精。約有1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為73%。孵化出魚苗約480尾,平均孵化率為36%。經10天飼養,約有95%以上的魚苗存活,體長達8-12mm。滇池金線䰾人工繁殖成功的意義有三點:能有效保護該物種免於滅絕;繁殖的魚苗放歸湖泊合適水域,將有助於恢復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樣性;有助於推動當地水產養殖業從非土著魚類養殖向土著魚類養殖的方向轉變。 [2] 

金線䰾種羣現狀

金線䰾(圖3)
金線䰾(圖3)(3張)
由於圍湖造田、水質污染、引種不慎、酷漁濫捕等原因,原有沿湖的魚洞大都被圍堵,生境的破壞致使其種羣資源衰竭,在滇池等湖泊中很少能見到。

金線䰾亞種分化

金線䰾屬是中國鯉科魚類的一個特有屬,原稱金線魚屬,這個名稱導源於模式種在產地的俗稱,因與以往魚類學文獻早已沿用而系海產的金線魚屬Nemipterus Swainson同名,曾改稱波羅魚屬(王幼槐1979;武雲飛、呂克強1983),但未被廣泛接受,現稱系《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所重擬,既考慮到習慣原稱,又表明了亞科的隸屬,故而較為合理可用。 過去本屬只記載1種,分化為3個亞種,分別分佈在雲南東部的三個湖泊中。

金線䰾科學研究

金線䰾盲魚謎底

金線䰾(圖5) 金線䰾(圖5)
透明金線䰾還未絕跡,依然能尋覓到它的蹤跡,但數量稀少,處於瀕危狀態。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強宣傳保護,禁止在洞內放生其他魚類及生物,讓大自然千百年來留給人類的這一寶貴自然遺產、珍稀的魚類物種,能夠永遠存活下去。
洞穴魚類的食物往往是極其匱乏的,關於金線䰾的一系列問題一直困擾着動物學專家們,作為科學探索的一個方向還在苦苦尋覓。
同時作為透明金線䰾的棲息地,雲南阿廬古洞同樣散發着神秘的色彩。阿廬古洞是個非常發達的石灰岩溶洞系統,它由“三洞一暗河”組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地下溶洞系統。三洞分別是瀘源洞、玉柱洞和碧玉洞,一暗河為玉筍河,河水最終流出洞外,注入南盤江,屬南盤江水系。透明金線䰾生活阿廬古洞地下暗河中,該魚是何時進入暗河已經難於考證,不過從其適應性性狀變化序列來看,這裏無疑是一種高度特化的典型洞穴魚類,它伴隨洞穴演變的進化歷程是十分漫長。 [3] 

金線䰾解譯基因組

2016年1月4日,bmcbiology在線發表了該雜誌新年開篇的第一篇論文——來自中國的洞穴魚類金線䰾全基因組研究。該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君興團隊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教授石瓊團隊合作完成。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楊君興團隊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石瓊團隊合作,選取了三種金線䰾屬魚類為對象,分別是地表種類——滇池金線䰾(sinocyclocheilusgrahami)、半洞穴種類——犀角金線䰾(sinocyclocheilusrhinocerous)、洞穴種類——安水金線䰾(sinocyclocheilusanshuiensis)。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者們對三種金線䰾魚類的全基因組進行了解析,三種金線䰾的全基因組大小分別為1.75、1.73和1.68gb。文章通過對基因組雜合度的計算對三種金線䰾的種羣歷史進行了重建,發現三種魚類的種羣動態與上新世以來青藏高原隆起的幾次大的地質運動均具有密切的相關性,青藏高原的隆升在很大範圍內影響了高原面和周邊的物種形成。文章通過對三種魚類全基因組的對比,發現了洞穴種類許多重要的遺傳變化,例如:基因丟失(如視蛋白基因)、假基因化(如晶狀體蛋白基因)、突變(如色素相關基因)、片段缺失(如鱗片相關的基因)以及基因表達量下調(如節律通路基因等)等。這些改變可能是其典型退化性性狀(如眼睛退化、皮膚白化、鱗片退化、節律丟失等)的重要遺傳機制。與之相對的是,有一些與味覺相關的轉錄因子拷貝數發生了增加,這可能是其補償性進化性狀的一種反應,因為洞穴種類味蕾數目比地表或半洞穴種類均要多。文章還對洞穴魚類眼睛結構、頭部神經丘、耳石三維結構、味蕾數目等形態特徵進行了研究和展示。洞穴適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些性狀的退化通常會伴隨着一些性狀的增強。在終年黑暗的洞穴環境中,洞穴魚類展現出了與地表種類在極端環境適應中不一樣的智慧。
參考資料
  • 1.    《廣西淡水魚類志》編委會編,廣西淡水魚類志 第2版,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12,第260頁
  • 2.    雲南滇池瀕危特有種滇池金線䰾人工繁殖初報(英文) 楊君興; 潘曉賦; 李再雲 動物學研究 2007-06-28
  • 3.    阿廬古洞捕獲兩條珍稀盲魚(圖)  .新浪.2009-02-27[引用日期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