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石拓片

鎖定
拓印古代鐘鼎彝器、秦磚漢瓦或其他古物文玩上的文字圖樣的拓件,統稱“金石拓片,以拓工精良、圖紋清晰為珍貴。 [1] 
中文名
金石拓片
介    紹
一種文字載體
出現時間
公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
材    料
龜甲的背甲,以及牛肩胛骨

目錄

金石拓片簡介

甲骨的出土地點在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之殷墟,初為當地農民翻耕土地時發現的。由於不知是何物,因此被當作龍骨賣給藥鋪,用以治療虛弱和破傷。清光諸二十五年(1899),當時在北京做官的王懿榮生病後,在抓來的中藥中認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劉鶚著《鐵雲藏龜》,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孫詒讓著的《契文舉例》對甲骨文始加考釋。其後開始了連續不斷的發掘。
文字學家認為,一種文字從發現到成熟至少要經過2000年的發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一批形聲字,表明它是較成熟的文字。按此類推,最早的漢字應出現在夏或更早的時代。甲骨文的發現及研究,為中國文明史已逾5000年這一事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金石拓片意義

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的載體。中國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紙草文字、巴比倫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號稱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種文字的發展都中斷了。惟有甲骨文發展下來。在已發現的的近5000個甲骨文單字中,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餘下的3000多字多屬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讀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後世不再沿用,給正確考釋、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有專家認為,由於甲骨文屬卜人應用文字範圍,並不等於社會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實際存在的字可能還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發現百年以來,出土數量已達15萬片。它雖然是殷王室進行占卜的記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簡單,識讀困難等侷限,但對“文獻不足徵”的商代歷史研究仍是極為珍貴的資料,而且與考古學、語言文字學和古代科學技術研究等有着密切的關係。

金石拓片收藏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單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贈和從私人、市肆收購而來。其中以劉體智先生的庋藏數量最多,裝在150個盒內,共28000餘片。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還曾著錄於羅振玉《殷墟書契》、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編》、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拓片也很豐富,除正在傳拓中的《館藏甲骨集拓》外,還有《善齋書契叢編甲骨拓本》十八冊四函,共28000餘張。在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還收錄有該館所藏甲骨拓本十餘種之多。
參考資料
  • 1.    邱勇 李開雲 莫衞紅. 現代家庭投資理財百科全書 上、下冊[M]. 1997: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