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疳

鎖定
金疳,中醫病名。是指白睛表層生玉粒樣小泡,周圍繞以赤脈的眼病。又名金瘍,因其形如玉粒,頂潰似瘍,故又名金瘍玉粒。金疳之病名首見於《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本病以單眼發病為多,也有雙眼發病者。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稱的泡性結膜炎。
中醫學名
 金疳
相關西醫疾病
 泡性結膜炎
其他名稱
 金瘍、金瘍玉粒
疾病分類
 眼科-白睛病
發病部位
 白睛
主要病因
 燥熱傷陰,肺失肅降
多發羣體
 小兒
傳染性
 無

金疳名詞解釋

金疳是因燥熱傷陰,肺失肅降所致。以白睛表層生圓形小泡如玉粒,周圍繞以赤脈為主要表現的外障類疾病。本病不礙視力,預後良好。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稱的泡性結膜炎。

金疳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稱的泡性結膜炎,屬變態反應性結膜炎。

金疳病因

金疳多因燥熱傷陰,肺失肅降,火性上炎於目所致。

金疳病機

1、肺經燥熱
肺經燥熱,宣發失司,火熱偏盛。上攻於目,氣血瘀滯而成。
2、肺陰不足
肺陰不足,虛火上炎,白睛血絡瘀滯不行所致。
3、肺脾虧虛
脾土失調,土不生金,金失所養,肺氣不利而致。 [1] 

金疳診查要點

金疳診斷依據

1、多單眼發生,且易反覆發作,小兒、成年人皆可發病,但以小兒為多見。
2、患眼磣澀不適,或微有疼痛及畏光,眵淚不多,無礙視力。
3、白睛表層見灰白色,狀如玉粒之顆粒,周圍繞以赤脈,推之可移,顆粒部位不定,壓痛不明顯,顆粒一般為1個,重者可多至2個以上。 [1] 

金疳病證鑑別

火疳:白睛裏層向外隆起紫紅色結節,可融合成片,推之不動,壓痛拒按。偶可潰而成漏,常因變生他證而影響視力。

金疳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白睛淺層可見灰白色或玉粒狀小泡,多為1個,大小不一,壓之不痛,小泡周圍有赤脈環繞,小泡破潰後可以自愈,愈後不留痕跡。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部分患者結核菌素試驗陽性。

金疳辯證論治

金疳辯證要點

因風熱犯肺上攻,白睛見小泡時,症多為初起,白睛小泡紅赤,畏光流淚,頭痛;肺經燥熱時,白睛小泡隆起顯著,周圍赤脈怒張,口渴、便秘。以上證型均屬實熱證。若因肺陰不足,其小泡隱澀微痛,經久不消,伴乾咳,便結;肺脾兩虛,則白睛赤澀輕微,反覆難愈,全身乏力,納少便溏。以上兩型均屬虛證。

金疳治療原則

實熱證宜清熱散結,虛證宜補益肺脾,佐以散結。

金疳證治分類

(一)肺經燥熱
症狀:自覺澀痛畏光,淚熱有多,白睛顆粒隆起,較粗紅赤絲脈佈滿周圍,或伴日渴鼻幹。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瀉肺散結。
方藥:瀉肺湯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黃芩、地骨皮、知母、麥門冬、桔梗、赤芍、牡丹皮。
(二)肺陰不足
症狀:目澀不舒,金疳反覆不已,周圍血絲微紅,可伴口乾咽燥,溲黃便秘。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養陰清肺湯加減。
常用藥:甘草、芍藥、生地、薄荷、玄蔘、麥冬、貝母、丹皮、夏枯草、連翹。
(三)肺脾虧虛
症狀:患眼乾澀不適。白睛顆粒細小,其周血脈淡紅,且日久難愈,或易反覆發作,兼見身倦乏力,便溏不爽或大便乾結,食慾不振,腹脹不舒,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常用藥:人蔘、白朮、白茯苓、甘草、山藥、桔梗、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桑白皮、赤芍。
[1] 

金疳其他療法

1、針灸治療:尺澤、偏歷、睛明、膝眼、耳尖、光明。
2、滴眼:0.5%熊膽眼藥水,每日 3-6次。同時選用0.5%醋酸可的松滴眼液或0.025%地塞米松眼液。亦可用0.1%利福平眼液等抗生素眼液,每日3-4次。

金疳轉歸預後

本病雖可反覆發作,遷延日久,但治療恰當,調攝合理,則漸消而愈,目力無損,預後良好。

金疳預防調護

1、預防方面主要是加強體育鍛煉,尤其小兒更應注意增強體質,調理脾胃,糾正偏食習慣。
2、因本病易於復發,故當復發經過治療已愈後,仍需繼續服藥,鞏固療效。

金疳文獻摘要

1、《證治準繩·雜病》:“金疳,病名。係指白睛生顆粒,周圍繞以赤絲,畏光流淚的病證。類今之泡性結膜炎。” [2] 
2、《目經大成》稱:“此症生於氣輪,狀如金粟,粒數無定,眵淚澀痛,為金瘍。” [3] 
參考資料
  • 1.    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年1月
  • 2.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人民衞生出版社,2001年2月1日
  • 3.    明·黃庭鏡.目經大成: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6年9月1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