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漢鼎

(北京市政協原委員)

鎖定
金漢鼎,原名鳳鼎,字鑄九,雲南江川人。1909年入雲南講武堂丙班,與朱德同班。1911年參加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在護國軍第一軍任職,參加討袁戰爭,與朱德在納溪戰鬥中並肩作戰,贏得“金朱支隊惹不得”的美譽。1917年7月任靖國軍第二軍第十四旅旅長,參加護法戰爭,屢建戰功,同朱德、耿金錫、項銑並稱滇軍“四大金剛”,名震川南。1922年1月任滇軍代理總司令,2月兼代雲南省省長,3月因唐繼堯回滇,被迫與朱德等出逃四川。同年,與朱德在上海同孫中山會面。1923年出走香港,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十六師師長,參加北伐。1927年1月任第九軍軍長兼贛北警備區司令。南昌起義前,朱德曾勸其參加起義,未果。10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1月任第一集團軍第三十一軍軍長、雲南省政府委員。10月部隊縮編,任第三軍第十二師師長,11月兼任湘贛兩省“剿匪”總指揮部副總指揮,參加“圍剿”紅軍。1931年5月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1934年任全國禁煙委員會主任委員,赴雲、貴各地督察禁煙事宜。抗戰期間曾任軍事委員會軍風紀巡查團主任委員,抗戰勝利後辭去軍職移居昆明,後任雲南省參議會參議員、雲南省政府顧問。1949年12月在昆明迎接解放。1950年,應朱德邀請赴北京。曾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兼北京市政協委員。1967年12月在北京逝世。 [1] 
中文名
金漢鼎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67年12月
鑄九
原    名
鳳鼎
嫡    孫
金昊 [3] 

目錄

金漢鼎人物生平

1909年9月,金漢鼎懷揣着習武報國的心願來到昆明,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並與一同考入講武堂的朱德同編在丙班第二隊,成為同窗。 [2]  因為金漢鼎與朱德有着相同的報國志願,於是,他們成了志趣相投的好友,常在一起探討學問,評論時事。在教官李根源、李鴻祥、羅佩金和同學朱德的影響下,革命的思潮漸漸佔據了金漢鼎的內心,並與朱德一同加入了同盟會,成為革命黨人。出於立志報國的願景,在講武堂兩年多的時間裏,金漢鼎、朱德等人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得到李根源及一些教官的器重。
1911年10月30日,雲南重九起義爆發,金漢鼎與朱德等人投身其中,經過激烈戰鬥,最終取得了勝利,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其後,他們又一起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中。 [2] 
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後,1915年12月,袁世凱復闢帝制,雲南以一省之力,在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領導下,共舉護國義旗出兵討袁。護國軍由3個軍組成,金漢鼎、朱德隨第一軍總司令蔡鍔入川。 [2]  護國軍中,金漢鼎留在了第一梯團第二支隊任連長,並與友鄰部隊轉戰四川敍府、納溪、瀘州之間,因驍勇善戰,1916年升為營長。 [2] 
1916年1月,在橫江一戰中,金漢鼎被流彈擊中,流血不止,由於軍中缺醫少藥,他只好從犧牲的士兵身上解下綁腿,草草包紮後繼續指揮,直至戰鬥結束才被送進醫院。2月下旬,金漢鼎從醫院出來,率部乘船到總部駐地納溪增援,蔡鍔親自到碼頭迎接,並讓他代理第二支隊長。
隨着討袁浪潮的持續,南方很多省份宣告獨立,全國其他省份也積極響應,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此時,金漢鼎部接到命令,撤退駐防大南山。1916年7月初,蔡鍔離川赴日就醫,護國軍因內部矛盾滋生,川、滇軍內爭爆發,形勢驟變,川軍傾全力進攻眉山,滇軍主力部隊陷入重圍。為突出重圍,經商議後,朱德率部為前衞,掃清道路,而金漢鼎則率部為後衞,擔任掩護,使部隊安全撤退。金漢鼎部先撤到岷江,後又退到了三江鎮,與朱德部會合,駐榮縣休整。由於朱德、金漢鼎兩部驍勇善戰,以至於四川敍府一帶流傳着“黃櫃蓋,廖毛瑟,朱金支隊惹不得”的民謠。 [2] 
1917年7月,北洋軍閥廢除《臨時約法》,推翻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宣佈維護《臨時約法》。雲南省督軍唐繼堯於7月3日向全國發出通電,贊成護法。在此背景下,朱德、金漢鼎兩部被合編到了靖國軍第二軍下轄的兩個旅,朱德為十三旅旅長,金漢鼎為十四旅旅長。戰爭結束後,朱德曾在四川自流井寓所邀金漢鼎等人吃過橋米線,並題詩一首:“百戰餘生者,羣才可撐天,從徵憑兩兩,大將剩三三。” [2] 
1921年秋,顧品珍主滇準備率軍北伐,並委任金漢鼎代理滇軍總司令。金漢鼎於1922年1月16日舉行就職儀式,2月28日代理雲南省長。同年2月,唐繼堯復辟返滇,顧品珍戰死。當唐繼堯掌控雲南大權後,金漢鼎與朱德、唐淮源等離滇入川,後到上海。之後,朱德赴歐洲學習,尋求共產主義理想,並得到金漢鼎資助。而金漢鼎本人則受孫中山之託南下,準備整軍討伐叛變的陳炯明。但因有事耽擱,滇軍大權旁落,金漢鼎輾轉到香港閒居。
在香港的金漢鼎時刻關注着內地的局勢。1926年,國民政府出兵北伐,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熱潮讓金漢鼎看到了希望。他由香港趕到江西,籌款招兵2000餘人後,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6師,金漢鼎任師長,並參與攻克南昌的戰鬥。1927年春,金漢鼎部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九軍,金漢鼎任軍長兼警備司令,駐九江。 [2] 
同年,金漢鼎與朱德再次重逢。在南昌,他與朱德憶起同學,以及重九起義、護國起義、“倒唐”等往事不勝感慨。而朱德則向金漢鼎講述了留德學習期間的見聞、體會。在他們相逢的這段時間裏,朱德還經常向金漢鼎細談革命道理。 [2] 
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並發動“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南昌陷入白色恐怖之中。為讓朱德等人脱險,金漢鼎親自護送他們到廬山暫避,並派人到南昌將朱德夫人和女兒接到廬山,直到他們平安離開九江。同年8月,南昌起義後,起義部隊撤離南昌時,路經第九軍防地,金漢鼎未加阻攔。蔣介石對此極為不滿,撤銷了第九軍番號,金漢鼎被降為師長。雖多次與朱德指揮的紅軍對峙,但金漢鼎明白,自己與朱德是金蘭之交,因此對紅軍沒有惡意,每到圍剿紅軍時他都會“放水”。蔣介石不滿他的作為,再次將他降為旅長。不久,他又被解除旅長職務,調任中央軍事參議院高級參議員。 [2] 
1928年4月,北伐戰爭進入第三階段,北伐軍分別從津浦路、京漢路、正太路進攻奉、魯兩系軍閥的聯軍。而早在1928年3月初,江西右翼總指揮朱培德接到一個命令:組織一個軍沿津浦線協同友軍北伐。他與第三軍軍長王均商量後,決定從他統轄的兩個軍各抽出一部分部隊,組成一個軍,打第三軍的番號,由金漢鼎任軍長,唐淮源任副軍長。4月,按照部署分工,第三軍向北挺進。在距離濟南約20裏的白馬寺,金漢鼎和唐淮源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不準進濟南,轉泰安待命。而不準進濟南的直接原因,就是北伐軍向北推進,日本害怕其在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的利益受到侵犯。所以,日本人插了一腳進來,企圖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而接到命令的金漢鼎只得依令行事,渡齊河再北進,而當他們到黨家莊時,卻遭到了駐華日軍的干涉,並向金漢鼎部發起了進攻。金漢鼎率部佔據有利地形後,打擊來犯之敵。金漢鼎撥通了蔣介石的電話,向他彙報戰況,蔣介石卻讓第三軍不準抵抗,後撤至崮山警戒。金漢鼎一聽,怒火中帶着雲南人特有的牛勁,頂撞道:“要退也要打一仗再退,否則將蒙受重大損失。”蔣介石拗不過他,准許第三軍到晚間八點再後撤。
激戰中,日軍動用了步兵、騎兵和炮兵攻擊,密集的炮火向第三軍的陣地打來,但始終沒能突破防線。晚上八點,金漢鼎才遵從司令部的命令率部撤出陣地。這次戰鬥,擊斃、擊傷日軍近百人,繳獲步槍、刺刀、馬刀、鋼盔、日記本多件,第三軍也付出了陣亡9人、傷70餘人的代價。這是滇軍與日軍的第一次正式交手,也是十年後無數次重大戰役的預演。 [2] 
1934年,金漢鼎為了改變家鄉的教育面貌,創辦了“鑄民中學”(江川一中前身),為發展地方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2] 
在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的金漢鼎出任軍事委員會軍風紀巡察團主任委員,負責三、四戰區軍紀工作。在寧波、金華等地查處了多起軍隊違紀事件。
抗戰勝利後,金漢鼎辭去了高參職務移居昆明。新中國成立前夕,金漢鼎認清了形勢,在擔任省參議會議員期間,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譴責蔣介石發動內戰,支持進步輿論。
1949年9月,雲南省主席盧漢迫於蔣介石的壓力,搞“九九整肅”,金漢鼎避居江川。雲南和平解放後,金漢鼎返回昆明,陳賡和宋任窮曾到家中看望他,後隨北上參觀團到北京參觀。同年11月,金漢鼎受邀進京,受到了朱德接見。
1954年,金漢鼎被聘為國務院參事,當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1967年,金漢鼎因病於北京逝世,骨灰存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