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涓

鎖定
金涓(1306—1382),字德原,義烏佛堂鎮塘下洋村人。嘗受經於許謙,又學文章於黃溍。嘗為虞集、柳貫所知,交薦於朝,皆辭不赴。明初,州郡辟召,亦堅拒不起,教授鄉里以終。 [1] 
德原
所處時代
元末
出生地
義烏
出生日期
1306年
逝世日期
1382年
本    名
金涓

金涓人物簡介

金涓(1306—1382),字德源,號青村,義烏人。元末明初知名學者和詩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應徵聘,詠水歌山,傳道授業,深為時人與後世欽敬。

金涓從師受業

元大德十年(1306)四月十九日,金涓出生於義烏縣縣治之西風光綺麗的繡湖之濱。金涓上祖本為劉氏。五代吳越之際,因“劉”與吳越王錢鏐之“鏐”諧音而諱之.時任東都越州刺史劉昕率先易劉為金,於是吳越境內劉姓多改為金姓。金涓自幼穎悟警敏,年少時,每日即可誦記數千言。稍長,即學文於同居縣城之黃溍。黃溍,字晉卿,為有元一代文章宗師。黃溍見金涓年雖少,為文卻簡約而古樸,甚以為奇,遂悉心教之。金涓也不負師望,為詩為文,益加用功。日後,成為明初開國文臣之首的同門友宋濂曾評論金涓“氣雄而言腴,發為文章,優雅健有奇氣,不但長於詩而已”。惜後世戰亂,其所為文大都散佚於兵燹,今所存者僅一二而已。元至順二年(1331),黃溍召入大都,以應奉文字入翰林院。金涓於是投身於東陽許謙之門。許謙,字益之,號白雲,受業於蘭溪金履祥,金履祥則承學於金華王柏,王柏則問道於同邑何基。何、王、許、金,學問承繼,婺學道統,一脈相傳。當年金涓尚在黃溍門下時,就曾陪侍黃溍拜謁許謙於歲寒亭上。今日既列於白雲門牆,入於八華山中,見學者如林。本郡以外,近者省內之吳、越、徽、閩,遠者朔方之幽、冀、齊、魯,負笈投學者,不遠千里而來。與金涓同學者就有一百多人,而獨其所學最優,深得許謙所喜,稱為入室高第。許謙説,學者必以至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術、變化氣質為先,以為己為立心之要,以分辨義理為處事之制。金涓自朝至夕,研究奧旨,體驗實踐,務求吻合。金涓既學文於黃溍,又學經於許謙,並與浦江吳萊、金華宋濂、本縣王褘、朱廉、傅藻等為友,相互切磋。於是淹貫經史及諸子百家。政治之清濁,食貨之豐寡,軍事之謀略,地理之形勝,一一儲於胸臆,於是設帳授學。其教授生徒,或娓娓而言,經緯天下利弊;或侃侃而談,縱橫古今得失,使受聽者心目廓然。時而豪興所發,援筆為文,頃刻百字幹言;間或激情所至,吟詠成詩,須臾五律七絕。縱觀金涓一生,即以教授、著述、吟詠而告其終。

金涓隱居青村

元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朱元璋部攻取建德,逼近婺州。金涓為避戰亂,遂隱居蜀墅塘邊的青村。蜀墅塘,相傳為南宋淳熙年間大理寺卿兼翰林學士王槐告老還鄉後出資所建。水域四頃,周圍十里,灌田數千畝。中有一山,名為蜀山,又曰飛來山。蜀山兩旁,以蜀墅塘水相隔之東西,一為塘山,一為公山,向北延伸。塘山高百丈,上有仙壇,山多靈芝,為烏邑南部之名山。塘山、公山之間兩山之北,則是一片田疇。田疇之北又是橫卧一排小山。青村村落就座于田疇之中,其西依然是丘陵,東向則是一個寬大的進口。金涓來到青村,來到蜀墅塘,幽遊於雲山水石之間,吟詠出不少豐厚恬淡、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蜀墅頭》:溪頭自舒散,天澹夕陽微。挽石松邊坐,看雲水上飛。舊磯雙鷺下,小棹一漁歸。不覺吟成久,苔痕濕上衣。
金涓站在蜀墅溪頭,近看水澗舒緩,仰望天高氣爽,遠眺夕陽西墜。詩人行走至此,稍覺累意,於是拂去腳邊塊石上的些許塵土,背倚古松,面對蜀墅,放眼湖水,水天一色。片片雲彩在水上你追我逐,雙雙鷺鳥在磯上你依我偎。一葉扁舟,披着晚霞,載魚而歸。身臨如此美景,豈不令人心曠神怡。此時此刻,詩人沉浸於詩情畫意,一句復一句,一首復一首,不知不覺地連草苔的潮氣都爬上了詩人的上衣。又如《康湖山居》:康湖環十里,半世樂吟身。白屋居寒士,青山是故人。松高天不暑,瀑近地無塵。頗得漁樵趣,生涯日又新。詩中的康湖,即蜀墅塘。據傳,在王槐築塘過程中,有一自稱康侯者,與王槐竟日相遊,何處築堤設竇,何處鑿門架樑,所言無所不當,王槐傾心以信。康侯言説旁之一山為蜀地之山,築堤可固,並命山為飛來,名塘為蜀墅。康侯離去後,不知所之,頗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意味,故蜀墅塘又有康湖之雅稱。
自至正十八年遷居青村,金涓在這十里康湖畔,吟山詠水,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其間雖然有時不免產生孤芳自賞而覺淒涼之情,但“從今脱塵俗,自可鄙公侯”的意念是很堅定的。“客來不話功名事,且誦莊生第一篇”,莊生第一篇者,逍遙遊也。

金涓終生不仕

金涓從黃溍學文,得而縱橫詩文;從許謙學經,得而淹貫經史。才氣過人,人難於匹。古人所謂“學而優則仕”,但金涓終其一生而不出。尚在元朝,就有時居翰林的虞集與柳貫交相薦舉,金涓不出。到了朱元璋的明洪武時期,他的同學宋濂、王褘雙雙擔任《元史》總裁,宋、王深知金涓的學問根底,曾力邀金涓到京,共同編纂《元史》,金涓依然不出。更不要説以後的朝徵府闢了。金涓為何終身不仕?我們可以從王褘的詩中尋找答案。王褘有詩云:“德源負才氣,少也不可羈。援經復據史,歷歷談是非,灑酣即狂歌,襟度無畛畦。”王褘雖然比金涓年少16歲,但確是金涓最為投契的朋友,兩人平時攜手繡湖,戰前避地青村,亂中邂逅光明。“同君暢懷抱,一醉杏花邊”,兩人互相唱和,一次就有一百九十韻之多。在王褘的詩中,金涓是一位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豪放不羈、無所遮攔的人。當年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高唱“歸去來兮”。那麼,900年後的金涓豈會自投羅網?伴君如伴虎,這是歷來的古訓。金涓兩位同窗好友宋濂、王褘,一為開國文臣之先,一為立國忠烈之首。他們生前身後,皇帝朱元璋的態度突變,豈不令人心寒。王褘對此有所意識,曾向老友金涓拳拳吐言:“勸君堅晚節,湖畦卧煙霞”。其實,不用王褘提醒,金涓對官場也有一份警惕。一次,有位方姓的翰林學士路過義烏。聞説金涓的聲名,設宴相邀,金涓羞與噲伍,賦七律一首,題《方學士招飲不赴》以拒之:我在林間與鹿羣,君為天上玉麒麟。莫將彩樹燈前酒,未醉梅花月下人。白屋不生三閣夢,青山難識五陵春。行吟每到看松處,自有漁樵做主賓。
金涓對當權顯貴者投以白眼,避之譏之。而對貧寒孤苦者,卻報以青睞,濟之恤之。當其時代,處於元末明初,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周圍遠近因飢寒貧苦而得金涓救濟撫卹的不可勝數。金涓夫人,少其一歲,過門不久,即雙目失明。而金家家道昌隆,既富且庶,因此重娶之説,不絕金涓之耳,但金涓概不理會,始終如一。

金涓塘山永矗

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十四日,金涓在青村與世長辭,享年77歲。此後族人在縣西所居之坊巷為金涓立“金青村先生祠”。明萬曆十四年(1586),金涓以“祟儒”人祀義烏縣鄉賢桐。金涓一生,筆耕不輟,文稿頗豐,有《湖西集》、《青村集》兩集共四十卷的文稿,惜在嘉靖年間就已散佚無存,後人搜得遺稿及師友相關詩文各一卷,由裔孫金江梓印,題《青村遺稿》。清乾隆間編修《四庫全書》,該書由浙江巡撫採而進呈,《四庫提要》謂其“恬於仕宦”,“志趣頗高”,“故品格終在江湖詩上”,清同治間永康胡鳳丹氏輯《金華叢書》時,得《青村遺稿》抄本以匯,胡氏謂金涓之詩“模範山水,陶冶性靈,亭亭物表,矯矯霞外。非夫志趣超曠,性情閒適,有得於中,無營於外者,烏能詣此”。
參考資料
  • 1.    金 涓  .義烏名人 -- “中國義烏”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4-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