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沙絹毛菊

鎖定
金沙絹毛菊(學名:Soroseris gillii)為菊科絹毛苣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在中國大陸的四川、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3,300米至4,45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高山流石灘和草甸,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金沙絹毛菊
拉丁學名
Soroseris gillii (S. Moore) Stebbin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絹毛苣屬
金沙絹毛菊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亞    科
舌狀花亞科
菊苣族
亞    族
萵苣亞族
命名者及年代
Stebbins, 1940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近危 )

金沙絹毛菊形態特徵

金沙絹毛菊
金沙絹毛菊(17張)
多年生草本。莖通常極短,極少有高至24釐米者,向上增粗,直徑達3釐米,上部中空,或幾無莖而植株呈蓮座狀草本。葉稀疏或稠密,沿莖螺旋狀排列或由於莖極短或幾無莖而葉在根頸或莖基頂端呈稠密地蓮座狀排列,全形倒披針形、倒披針狀長橢圓形、線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8釐米,寬0.5-2釐米,倒向或不規則倒向羽狀深裂或羽狀深裂,中脈寬扁,中部側裂片較大,向兩側的側裂片漸小,全部側裂片三角形、偏斜三角形、半圓形或橢圓形,頂端鈍或急尖或有小尖頭,頂裂片三角或橢圓形,頂裂圓形、急漸或漸尖,全部裂片邊緣全緣或少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達8釐米,有狹翼或無翼。頭狀花序多數,團傘狀,生於莖頂或根頸頂端的蓮座狀葉叢中,直徑7-12釐米,花序梗長達8毫米,無毛。總苞狹圓柱狀,寬3 (4)毫米;總苞片2層,外層2枚,線形,長達1.5釐米,緊貼內層總苞片,內層總苞片4枚,長橢圓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長1.2釐米,寬2毫米,頂端鈍、急尖或圓形,外面無毛。舌狀小花4枚,黃色。瘦果微壓扁,圓柱狀,長4毫米,頂端截形,有多條(達20條)粗細不等的細肋。冠毛黃色或灰色,長達1.1釐米,細鋸齒狀。花果期7-9月。 [1]  [3] 

金沙絹毛菊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流石灘及草甸,海拔3300-4450米。 [1] 

金沙絹毛菊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青海(扎多)、四川(雅江、鄉城、稻城、康定、木裏、道孚、太寧)。

金沙絹毛菊主要價值

醫藥 全草:辛,涼。平肝,降血壓,涼血,止痛。
【藥 名】:金沙絹毛菊
【拼 音】:JINSHAJUANMAOJU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金沙絹毛菊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
【主 治】:用於肺熱咳嗽、肺癰。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水煎服。
【別 名】:絹毛菊(《西藏植物誌》)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區。
【拉丁名】:Soroseris gillii (S. Moore) Stebb.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中藥化學成分】:全草含異鼠李素、三一甲氧基木犀草素(Chryoseriol)、異鼠李素一3B-D-葡萄糖甙。

金沙絹毛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