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沙林場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金沙林場)

鎖定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金沙林場位於樺南縣西北部金沙鄉境內,場址距樺南縣城50公里,距佳木斯市區39公里,屬樺南縣管轄。地理位置為東經130˚ 13′15″—130˚ 23′16″,北緯46˚ 26′12″—46˚ 35′34″之間。場界東與樺南縣雙龍林場相接;北與佳木斯郊區毗鄰;西與樺南土龍山鎮林場相接;南與金沙鄉農業區相接。南北長17.4公里。東西寬13.3公里。
中文名
金沙林場
場    址
距樺南縣城50公里
距佳木斯市區
39公里

金沙林場自然地理概況

金沙林場 金沙林場
山脈:林場地處完達山西麓餘脈,地形以山區丘陵地貌為主,海拔109—472米之間,最高峯線砬子海拔472米。坡度在5度—25度之間,個別坡度達46度,懸崖較多。
水系:松木河河寬2—3.5米,由北向南流經施業區長度18公里,屬倭肯河的支流;金沙鄉水庫坐落在施業區,面積58公頃,總庫容1450000立方米。
氣候:屬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短暫,冬夏分明。年平均氣温2.7℃,極端最高氣温35.6℃。無霜期120—125天。年平均降水量524毫米,年≥10℃積温2500℃。
土壤:暗棕壤佔96%;沼澤土佔2%;草甸土佔1%;其它土類1%。暗棕壤共分4個亞類,典型暗棕壤亞類佔該土類的79%,A層厚度在9—18%釐米之間,主要分佈在各種不同坡向和不同部位排水良好處;原始暗棕壤佔14%,主要分佈在山地陡坡上部岩石裸露處,A層厚度3釐米左右;白漿化暗棕壤、草甸暗棕壤在林場均有分佈,面積總計佔7%。沼澤土有3個亞類,即泥炭腐殖質沼澤土、草甸沼澤土、生草沼澤土,主要分佈於封閉谷盆地,河流兩側谷地,低窪地等處。草甸土主要分佈於河流兩岸,山間低地及階地低窪處。
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北部,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亞區,森林與植物屬於水平分佈。喬木以次生柞樺林和人工紅松、樟子松、落葉松純林為主。灌木主要以胡枝子、平榛、杜鵑、山梅花為主,其次為繡線菊、雞樹條等。草本植物以羊胡苔草、烏蘇裏苔草、毛緣苔草、鐵桿蒿、山地寬葉蒿為主,另有沙蔘、蒼朮、鈴蘭、地榆、玉竹、蕨類、桔梗、唐松草等。藤本植物有山葡萄、五味子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山雞、野兔、狍子、馬鹿、梅花鹿、獾、狐狸、飛龍等。

金沙林場社會經濟情況

林場現有職工78人。其中幹部6人,工程技術人員5人。離退休人員18人。設有林業木材檢查站、漿果和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固定資產38萬元,年產值25萬元,利潤10萬元。施業區內有19個自然屯,社會人口8000人。201國道、鶴大公路貫穿施業區南北,林區公路、鄉道、大車道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金沙林場森林資源狀況

森林資源概況:經營面積6651公頃,林業用地面積6025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5624公頃,森林總蓄積263256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積242公頃,無林地面積152公頃,苗圃7公頃(現已改造為葡萄園),非林地面積626公頃。森林覆蓋率84.6%。
林分類型:在森林資源中,天然林面積2474公頃,總蓄積96577立方米,分別佔森林面積、蓄積的44%和36.7%。天然林全部為柞樹和黑樺混交林。人工林面積3150公頃,蓄積166679立方米。其中紅松面積322公頃,蓄積18392立方米;樟子松面積1105公頃,蓄積35774立方米;落葉松面積1723公頃,蓄積112513立方米。
林種結構:分用材林和防護林,其中用材林面積3050公頃,蓄積135260立方米;防護林面積2574公頃,蓄積126996立方米。
齡組結構:幼齡林面積2143公頃,蓄積32927立方米;中齡林面積2925公頃,蓄積183871立方米;近熟林面積556公頃,蓄積46458立方米。

金沙林場生產建設情況

林場始建於1963年,通過近40年的經營,累計生產木材4.5萬立方米,年生產木材2000立方米;累計更新成林3150公頃。容器育苗0.4公頃,品種有紅松、樟子松、落葉松、葡萄苗等。
肉牛基地1處,飼養優質肉牛200頭,年利潤20萬元;綠色山葡萄釀酒基地7公頃,年產值25萬元;綠色果汁草莓基地2.5公頃,年產值5萬元;南韓紅辣椒基地10公頃,年產值10萬元。
辦公室320平方米,招待所50平方米,肉牛基地520平方米,倉庫176平方米,草莓項目辦公室50平方米,葡萄項目辦公室50平方米,檢查站兩層樓70平方米;林道20多公里。防火塔1座。手持防火對講機9部,防火車2輛,摩托車7台。林場免費為職工統一安裝了木板柵欄,家家安裝了有線電視,電話普及率達89%。

金沙林場發展方向

一是通過退耕還林工程,把以往因資金不足而廢棄的耕地營造成林。二是依託當地資源優勢,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養殖業、綠色漿果加工業。

金沙林場發展項目

擴大肉牛養殖規模,引進優質肉牛新品種;發展漿果釀酒加工業,建設樹莓、黑豆果生產基地;發展“林草”結合新模式,培育優質牧草基地,使養殖業形成“飼、養、加、銷”一條龍的管理模式。推廣承包造林新機制, 8年內退耕還林260公頃。
林場場長;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