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槍魚圍網

鎖定
金槍魚圍網漁業是現代金槍魚漁業中捕撈效率最高的捕撈方法,圍網漁業產量佔整個金槍魚漁業總產量的60~70%,主要捕撈對象為黃鰭金槍魚、鰹魚等。由於這兩種魚類的資源量大,經濟效益好,故發展金槍魚圍網受到世界主要遠洋漁業國家和地區極大的關注。
中文名
金槍魚圍網
外文名
tuna seine

金槍魚圍網歷史發展

大型金槍魚圍網起源於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地區,1956年美國採用尼龍圍網試捕金槍魚類成功。在1957~1961年間,竿釣漁船開始向更為經濟、更有效的圍網漁船轉變。日本從明治末期(1910年)至昭和10年(1935年)就曾經開展過鰹魚和金槍魚圍網捕撈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再度進行金槍魚圍網試驗。1948年日本財團法人研究會用100t級“白百合丸”進行圍捕試驗,在一個月內捕獲約80t。1949年有5艘漁船作業,漁獲337t。當時作業僅侷限於日本三陸外海,還沒有到南方暖水海域作業。
從70年代開始,世界金槍魚圍網漁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70年美國建造了第一艘1800t級大型圍網船“阿波羅”號,船長78.60m,2867kW,航速15.6 kn,圍捕金槍魚成功而引起世界遠洋漁業國家巨大反響。日本緊隨其後,於1971年建造了999總t級的“日本丸”,船長59.05m,2646 kW,航速15.9 kn。韓國於1980年引進1000t級美式圍網船進行捕撈作業。我國台灣省於1982年引進美式單船圍網捕撈技術,開始進行南太平洋金槍魚圍網作業。
綜觀近30多年來世界金槍魚圍網漁業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是快速發展時期,船、網向大型化發展,並逐步形成了世界金槍魚圍網漁業的分佈格局。伴隨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實施,以海域劃界和海洋資源開發為核心內容的國際海洋權益鬥爭日趨複雜和激烈,特別是海洋漁業資源的利用更為激烈。80年代末期,美國、日本和韓國圍網漁業由於燃油價格上漲和勞動力費用高昂以及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限制等因素的影響,金槍魚船隊作業結構有所調整。我國台灣省在對作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又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2001年估計全球有540~550艘大型金槍魚圍網漁船。其中世界金槍魚圍網組織(WTPO)成員擁有340艘,即台灣省41艘,韓國27艘,日本35艘、菲律賓38艘,法國34艘,西班牙33艘,厄瓜多爾75艘,美國31艘。
從漁船的區域分佈來看,2001年太平洋中西部金槍魚圍網漁船約200艘,年產量83.7萬t;太平洋東部圍網漁船100艘,產量30萬t;大西洋50艘(大部分為法國和西班牙圍網漁船),年產量15萬t;印度洋84艘,產量38.02萬t。
金槍魚圍網漁業的發展也引起一系列的資源問題。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由金槍魚圍網導致的海豚死亡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70年代初開始受到海洋生物保護法規的制約,自1979年開始,泛美熱帶金槍魚委員會開始監督東太平洋黃鰭金槍魚和鰹魚圍網漁業中的海洋哺乳動物的偶然性兼捕問題。在20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和東太平洋作業國家簽署了La jolla agreement,規定海豚最大死亡率。近年來,在其它海區作業的船隻所引起的非目標魚類的兼捕問題也日益突出,如鯊魚的兼捕問題,金槍魚幼魚的兼捕問題。國際上對多種魚種實行3.2kg的最小規格捕撈措施。 [1] 

金槍魚圍網現狀

我國當前的金槍魚生產的主體仍為延繩釣作業,從效益角度和長遠利益來看,發展金槍魚圍網漁業勢在必行。發展金槍魚圍網作業不僅是提高我國海洋資源綜合開發能力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需要,也必將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並使我國在參與世界漁業資源開發和世界漁業經濟競爭中更為有利。發展產值經濟型的金槍魚圍網作業,將使我國當前的遠洋漁業作業結構得到優化,有利於改變以往產量經濟型的生產模式,使我國遠洋漁業在國際大環境下具備更好的應變能力,也將促使我國海洋捕撈努力量向國際公海轉移,加速我國漁船、漁機、加工業和捕撈技術的發展。
但是,大型圍網生產漁船建造及裝備投入大,企業需要籌集鉅額資金,而且技術難度大,人員素質要求高。因而有些企業只靠自身設備和微弱的經濟實力就難以解決這一問題,所以這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有資金的扶持。
發展金槍魚遠洋圍網漁業就免不了要與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島國密切合作。因而利用我國在這方面的外交優勢來配合我國發展遠洋金槍魚圍網漁業是非常有利的。以互利互助的合作方式,並以多國雙邊方式與資源豐富、政局穩定而地理環境又較近的友好國家建立海外合資企業基地,使金槍魚圍網漁業更好地、健康地發展起來。

金槍魚圍網金槍魚圍網的漁場

全球金槍魚圍網漁場開發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969~1979年圍網作業主要在東太平洋海域,而西非沿岸海域則處於開發階段,西太平洋海域則僅有小規模試驗性作業;1979年~1988年,西太平洋海域圍網急速發展,歐洲圍網船也開始在西印度洋海域展開商業性捕撈,西非漁場開發進入成熟階段;1989年以後,西太平洋海域已成為全球最主要圍網漁場,印度洋也在歐洲圍網船開發下成為世界圍網漁業主要漁場之一。

金槍魚圍網(一)太平洋漁場

太平洋水域分為中西太平洋和東太平洋。中西太平洋水域(指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北和以東的一帶水域)是國際中大型金槍魚圍網作業的主要漁場之一,全年均可生產,各國漁船在該海區的主要作業範圍為10°N~10°S、130°E~170°E。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所羅們羣島、瑙魯、基里巴斯和馬紹爾羣島以及附近公海。中西太平洋漁場和圍網產量分佈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影響很大,在厄爾尼諾發生的年份捕撈努力量向東分佈,而拉尼娜發生的年份捕撈努力量向西收縮。該海區的圍網漁獲量的70%~80%捕自太平洋島國專屬經濟區。圍網產量中鰹魚約佔70%,黃鰭金槍魚佔27%,大眼金槍魚佔3%。鰹魚是金槍魚圍網捕撈的主要魚種,90年代以來產量一直穩定在80~120萬t之間,其中1991, 1992, 1995年產量超過100萬t。
一般情況下,1月份,大多數圍網船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專屬經濟區內以及附近公海2月份開始向東移動。第2季度初,大部分船在6°N~2°S和160°E~175°E生產,大約80%漁船轉移到基里巴斯專屬經濟區內生產。7月份,圍網船在基里巴斯水域內生產,一些漁船甚至轉移到4°N~8° N和170°W~175°W生產。第4季度,大部分漁船回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瑙魯水域生產,一些漁船11月和12月份南移到所羅門羣島水域生產。
東太平洋作業漁場主要在IATTC的區域範圍:美洲沿岸、40°N緯線、150°W經線、40°S緯線所圍成的區域。該漁場的漁獲量幾乎全部由相對靠近加利福尼亞和加利福尼亞的海岸周圍的船隊捕獲的,圍網作業的漁場作業範圍主要集中在8°N~15°S、90°W~135°W這一範圍內,主要漁場為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黃鰭金槍魚保護區為40°N,125°W、20°N,120°W,5°N,110°W、10°S,90°W,30°S所包圍的區域。

金槍魚圍網(二)大西洋漁場

大西洋海域分為東、西海域進行分別管理。東大西洋作業海域主要在幾內亞灣與塞內加爾海域,西大西洋作業海域則在委內瑞拉沿岸。大西洋黃鰭金槍魚的主要產卵場在幾內亞灣赤道海域,產卵季節為每年12月至3月,70年代以後黃鰭金槍魚的作業海域向由非洲沿岸向幾內亞灣赤道海域的黃鰭金槍魚的產卵場擴展,以便捕撈羣聚產卵的成魚,而稚魚混合羣多在沿岸區域捕獲。該海區的鰹魚圍網集中在東部大西洋,1991年引進人工集魚裝置後鰹魚圍網向30°W以西擴展並接近赤道。

金槍魚圍網(三)印度洋漁場

印度洋圍網漁場主要在西印度洋,終年圍繞在塞舌爾馬埃島外圍海域作業,西印度洋作業漁區隨着季節改變呈順時針方向移動,漁場範圍為20°S~10°N,東非沿岸至70°E。作業漁區變動的同時其作業方式亦隨之改變,作業方式的改變更進一步影響到漁獲組成與漁獲體長的大小;一般而言,第一季作業海域主要分佈在50°E~ 70°E、10°N~10°S的間,此海域的船隻以捕撈 自由羣為主,約80%的黃鰭金槍魚漁獲來自由羣作業;自1986年莫桑比克海峽開始發現魚羣,大部分作業船隻在第二季度時會移到此區作業,由於該海域較靠近非洲東岸,海上天然漂流物較多,因此作業船隻開始利用流木法進行作業,其黃鰭金槍魚漁獲中約有30%來自流木羣;第三季度時圍網作業漁場則移至塞舌爾西北海域,此時黃鰭金槍魚漁獲量中來自流木羣約佔80%,主要由於該海域靠近非洲大陸,雨季及季風使該海域內有許多天然漂流物所致;第四季時部分漁船開始向查哥斯海域移動,而部分漁船則留在索馬里沿岸作業,因此來自流木與自由羣的黃鰭金槍魚漁獲比例則相近。東印度洋的作業漁場為10°S~10°N, 75°E~100°E。

金槍魚圍網漁具結構

金槍魚圍網網具一般總長為1500~2000m,高度為250~300m,分為20節以上,網翼及取魚部採用尼龍無節網片縫製而成,取魚部網目尺寸為105mm,網翼網目尺寸可達206mm,緣網用聚丙烯,聚乙烯,網目尺寸也為105mm。以日本南太平洋鰹魚圍網為例,金槍魚圍網的浮子綱長1500~1600m左右,網高一般是浮子綱的10%左右,縮結係數網身為0.20~0.25,漁具空氣中重量(除底環綱)約為20~30t,總浮力與總沉降力之比為2.5左右,沉子綱多數用鐵鏈。一頂網的體積(長1600m,高150m)為133m3

金槍魚圍網金槍魚圍網漁船

根據圍網的作業特點,對圍網漁船的性能有特高的要求。(1)快速性能,能追越魚羣遊動,達到圍捕的目的,自由航速需13kn以上;(2)操縱性能好,便於放網包圍魚羣、起網和撈魚任務;(3)具有較大的穩性和抗風浪性能,船上需要裝載20t左右的網具和屬具,同時甲板上裝置各種捕魚機械20餘台,重量也很大。在起網過程中,應用動力滑車絞收網衣,着力點很高,容易導致船舶橫搖,在大風浪天氣作業時更為嚴重;(4)續航力長,便於去較遠的海區作業。而由於金槍魚類的遊速更高,因此,金槍魚圍網漁船的性能要求更高,同時對金槍魚的凍結温度要求在-50~-65℃,需較大功率的製冷設備等。
現代金槍魚圍網漁船大多是美式的,除網船外,每船配備一艘平底帶網快艇,安裝在船尾圍網滑道上,用於帶網頭,另外再配1~2艘工作艇,用於驅趕魚羣或作業時拖帶圍網船。
70年代以來,金槍魚圍網漁船長度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如美國金槍魚圍網漁船,從總長65m增加到100m以上,型寬達16m的超級圍網船。裝載能力從15~19個漁艙,950~1150t鹽水凍結金槍魚漁獲物,發展到擁有22個魚艙,2500~3000 t漁獲量的裝載能力。
大多美式大型金槍魚圍網漁船,船長80m、2000總t左右;中型船船長一般為50~60m,500~1000總t。為追捕金槍魚羣,航速要求在14~17kn,主機功率較大,大型船3800~5800kW,中型船為1600~3000kW,雙甲板、中前甲板式船型,首部採用球首,尾部製成斜坡形並有滑道,以放置和起卸漁艇。首部或首、尾部有側推裝置,推力為15~25kn。上甲板前部為甲板室,用作船員生活艙室,後部為作業區,設有括綱絞機、魚艙口、網台等。甲板室後設主桅,上部有魚羣瞭望台,並設2根吊杆,分別用以懸掛動力滑車和起卸漁獲物。下甲板為漁獲物處理場所,有加工間、凍結間、魚艙及輔助機艙等,下甲板以下,主要為機艙、油艙及推進裝置等。大型船的首部還設有直升飛機的平台。
捕撈機械有10多種20台左右,如圍網主絞機、上綱引綱、浮子綱絞機、動力滑車及底環撐杆等。均為液壓或電力傳動,並可集中遙控。
參考資料
  • 1.    孫滿昌.海洋漁業技術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