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桔村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轄村)

鎖定
金桔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位於大嶺山鎮北部,距大嶺山鎮政府1.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北靠大沙村,南與松山湖接壤,東與新塘村相鄰,西與大嶺山社區相連,面積7.3平方千米;2015年末,金桔村户籍人口為4149人。 [2] 
明代,金桔村境域屬東莞縣恩德鄉第九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二區金桔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第三區金桔鄉,大沙大鄉,大嶺山人民公社金桔生產大隊,大嶺山區金桔鄉,東莞市大嶺山鎮金桔管理區和大嶺山鎮金桔行政村。 [2] 
2015年,金桔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傢俱、電子、模具、塑膠、皮具等。是年,村有工業企業70多家。村組兩級總收入3489萬元,總支出1494萬元,集體總資產3.08億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2] 
中文名
金桔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
地理位置
大嶺山鎮北部
面    積
7.3 km²
電話區號
0769
人口數量
3703 人(2015年末户籍人口)
車牌代碼
粵S

金桔村歷史沿革

明代,金桔村境域屬東莞縣恩德鄉第九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二區金桔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第三區金桔鄉,大沙大鄉,大嶺山人民公社金桔生產大隊,大嶺山區金桔鄉,東莞市大嶺山鎮金桔管理區和大嶺山鎮金桔行政村。 [2] 

金桔村行政區劃

金桔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轄村;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8204。 [1-2] 

金桔村地理環境

金桔村位置境域

金桔村位於大嶺山鎮北部,距大嶺山鎮政府1.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北靠大沙村,南與松山湖接壤,東與新塘村相鄰,西與大嶺山社區相連,面積7.3平方千米。 [2] 

金桔村自然災害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金桔村大旱,出現大饑荒,村民多以雜糧甚至筋竹米充飢,亦有部分人外出逃荒乞食。 [2] 

金桔村人口

2015年末,金桔村户籍人口4149人,其中男2085人,女2064人;80歲以上92人,最年長者107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11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00人。 [2] 

金桔村經濟

金桔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甘蔗、木薯、黃豆為主,也種植荔枝、石榴、烏欖、龍眼、黃皮等果樹。1988年,引入港資企業3家,其中金桔毛織廠廠房面積1000平方米,工人160人。後隨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
2015年,金桔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傢俱、電子、模具、塑膠、皮具等。是年,村有工業企業70多家。村組兩級總收入3489萬元,總支出1494萬元,集體總資產3.08億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2] 

金桔村社會事業

金桔村教育事業

2015年末,金桔村內有大嶺山鎮第二小學和金桔佳佳幼兒園。 [2] 

金桔村文體事業

2015年末,金桔村有籃球場1個,文化廣場1個,公園1座,老人活動中心2所,農家書屋和電子閲覽室1間(2015年藏書3000冊)。 [2] 

金桔村社會保障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第三團夜襲國民黨軍盤踞的金桔村,擊敗李球聯防隊,並開倉分糧。1954年10月,金桔村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78年,引進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毛織廠。 [2] 

金桔村基礎設施

20世紀80年代末,金桔村通電,90年代,通電話,90年代末,通自來水,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00年,通互聯網。 [2] 

金桔村交通運輸

金桔村有莞長公路、石大公路橫穿村境。 [2] 

金桔村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明洪武三年(1370年),立村,原名“元福村”,葉氏後人為紀念始祖“橘山公”而取名“金橘嶺”,因桔是橘的簡寫而改為“金桔嶺”,俗稱“金桔村”。 [2] 
  • 世居村民
金桔村世居村民有葉、黃、袁姓,以葉姓為主。葉姓先祖最早從福建遷廣東南海大埔,再遷東莞大嶺山新塘,明洪武三年(1370年)遷金桔嶺。 [2] 
  • 傳統民居
金桔村內有廣府傳統民居1000座。其中建於民國時期的青磚瓦房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多空置,少部分出租,有人居住。 [2] 
  • 村規民約
金桔村於2008年制訂《金桔村村規民約》。 [2] 
  • 本地方言
金桔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大嶺山話。 [2] 

金桔村風景名勝

綜述
金桔村有葉氏宗祠、喜蒼公祠、光公祠、紅花廟、紅砂岩牌坊等景點。 [2] 
葉氏宗祠
葉氏宗祠,建於明代,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長62.8米,寬21米,高6米,佔地面積1318.8平方米,四合院建築結構,由頭門、牌坊、正殿、廂房、後殿等組成,五開間四進院落佈局。兩旁有東西廂房,硬山頂,抬梁與穿鬥混合結構,部分架樑有木雕、浮雕。其主體建築形制明代特色突出,平面形制具有珠江三角洲明代祠堂建築平面的典型特徵,雨道與月台採用紅砂岩條石鋪地面,仍作宗祠使用,同時也是老人活動中心。
葉氏宗祠 葉氏宗祠
  • 友松公祠
友松公祠,始建年代不詳,佔地面積227平方米,仍作宗祠使用。
  • 喜蒼公祠
喜蒼公祠,始建年代不詳,佔地面積58平方米,仍作宗祠使用。
  • 光公祠
光公祠,始建年代不詳,佔地面積57平方米,已破敗。
  • 紅花廟
其他傳統建築有紅花廟,坐北向南,建於明代初期。當時村民在村西南高地興建土地神社壇,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清代,土地神社壇經逐步擴建,並在門前露天小院種一棵紅花,故得名“紅花廟”。廟長21米,寬18米,佔地面積378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建築。正廳塑觀音菩薩像,左右為土地神、關帝、文昌、十二奶孃等28尊神像。1994年,由祖籍金桔村的港澳同胞捐款重修,並有專人管理。村民一般於春節、清明、重陽等節日到紅花廟拜祭。
  • 紅砂岩牌坊
紅砂岩牌坊,寬7.4米,高6米,建於清代。代表性匾額“樞密流芳”,書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鑲嵌於牌坊正面上方。代表性碑刻“光前裕後”,鑲嵌於牌坊背面,書於清同治四年。“功名石碑”是葉氏為有功名人士所立,其中一塊刻有“光緒二年丙子恩科會試中試第七十五名進士,欽點營用守備,葉國昌立”,存葉氏宗祠。代表性楹聯“金枝挺秀,玉葉流芳”,為葉氏宗祠大門聯。葉氏宗祠正門柱聯:“石榴獻瑞並雙輝,祖蔭德宗蔭功,俾爾文章騰翰院;金桔發祥分五派,父言慈子言孝,無慚宰相舊家風。” [2] 
紅砂岩牌坊 紅砂岩牌坊

金桔村地方特產

金桔村農產品有大嶺山荔枝、龍眼、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紅團、鬆糕、硬餅、糖環、荔枝幹、龍眼乾、燒鵝等。 [2] 

金桔村著名人物

葉遇科(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武舉。
葉遇春(生卒年不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武舉,解元。
葉大勳(生卒年不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中武舉。
葉遇貴(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中武舉。
葉國昌(生卒年不詳),清同治九年(1870年)中武舉,清光緒三年(1877年)中武進士。
葉朝棟(生卒年不詳),清光緒三年(1877年)中武進士,任濟南府守備。
葉傑英(生卒年不詳),任民國東莞縣參議員,承審員,在金桔村創辦東莞縣立第七小學。
葉學彬(1891一?),任東莞縣參議員,承審員。
葉少鼎(1894一?),任東莞縣參議員,承審員。
葉蘇(1927年生),先後任順德縣武裝部副部長、政委。
葉海斌(1942年生),先後任東莞市郵電局、電信局副局長。
葉偉洪(1945年生),先後任東莞市中醫院副院長、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市中醫研究所所長、市中醫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東莞市專業技術人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