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星蕨(原變種)

鎖定
金星蕨(原變種),植株高35-50(-60)釐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2毫米,光滑,先端略被披針形鱗片。葉近生;葉柄長15-20(-30)釐米,粗約1.5毫米,禾稈色,多少被短毛或有時光滑;
中文名
金星蕨(原變種)
外文名
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Kze.) Ching var. glanduligera
種    類
var. glanduligera
形態特徵
根狀莖長而橫走

金星蕨(原變種)形態特徵

葉片長18-30釐米,寬7-13釐米,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向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約15對,平展或斜上,互生或下部的近對生,無柄,彼此相距1.5-2.5釐米,長4-7釐米,寬1-1.5釐米,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對稱,稍變寬,或基部一對向基部略變狹,截形,羽裂幾羽軸;裂片15-20對或更多,開展,彼此接近,長5-6毫米,寬約2毫米,長圓狀披針形,圓鈍頭或為鈍尖頭,全緣,基部一對,尤其上側一片通常較長。葉脈明顯,側脈單一,斜上,每裂片5-7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葉草質,幹後草綠色或有時褐綠色羽片下面除密被橙黃色圓球形腺體外,光滑或疏被短毛,上面沿羽軸的縱溝密被針狀毛,沿葉脈偶有少數短針毛,葉軸多少被灰白色柔毛。孢子囊羣小,圓形,每裂片4-5對,背生於側脈的近頂部,靠近葉邊;囊羣蓋中等大,圓腎形,棕色,厚膜質,背面疏被灰白色剛毛,宿存。孢子兩面型,圓腎形,周壁具褶皺,其上的細網狀紋飾明顯而規則。染色體2n=144。
金星蕨(原變種)線稿圖 金星蕨(原變種)線稿圖
羽片下面除沿羽軸主脈疏生灰白色針狀毛外,其餘近光滑,上面沿羽軸被短針毛,沿葉脈偶有少數平伏的短針狀毛。 [1]  [3] 

金星蕨(原變種)生長環境

金星蕨(原變種)生長於海拔50-1 500米的疏林下。

金星蕨(原變種)分佈範圍

金星蕨(原變種)廣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河南(伏牛山南部、大別山和桐柏山)、安徽北部、東到台灣,南至海南,向西達四川、雲南。韓國南部(濟州島)、日本、越南、印度北部、錫金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中國廣東省廣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