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幼孜

鎖定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名善,以字行,號退庵。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羅田鎮徘山村)人 [1] 祖籍湖廣寶慶府新化縣(今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 [132]  ,明代初期名臣、內閣次輔 [7] 
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授户科給事中。永樂元年(1403年)任翰林檢討,與解縉等人同值文淵閣,升侍講,為太子講學。永樂八年(1410年),隨明成祖親征,奉旨寫平胡詔,代擬敕諭數道。永樂十二年(1414年),與胡廣、楊榮等編纂《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升翰林學士。永樂十八年(1420年),晉文淵閣學士。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韃靼阿魯台犯境,再次隨永樂帝親征,不久明成祖駕崩,與馬雲密不發喪,護喪歸京,計程七日。洪熙元年(1425年)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加太子少保銜兼武英殿大學士,年底升任禮部尚書兼大學士如故,支領三俸。宣德元年(1426年)詔為總裁,修纂永樂、洪熙兩朝實錄。 [1]  宣德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432年1月19日),金幼孜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108-109]  贈榮祿大夫、少保,賜諡號“文靖”。 [3]  [110-111]  [113] 
金幼孜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深得三代皇帝的信任,在內政、邊事以及對皇儲的培養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始終保持謙恭的態度,楊士奇曾詩讚金幼孜“才華一代文章伯,事業三朝社稷臣”,在金幼孜去世的當夜,明宣宗親題輓詩,對金幼孜的去世表達了沉重的悲痛,並對其為官數十載的政治功績作了充分的肯定。 [132] 
本    名
金善
別    名
金幼孜
幼孜
退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羅田鎮徘山村)
出生日期
1368年5月26日
逝世日期
1432年1月19日
主要作品
《文靖公全集》等
主要成就
數從北征,代擬敕諭數道
官    職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追    贈
榮祿大夫、少保
諡    號
文靖
祖    籍
湖廣寶慶府新化縣(今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

金幼孜人物生平

金幼孜求學生涯

明洪武元年五月十日(1368年5月26日),金幼孜出生於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羅田鎮徘山村), [6]  生而聰穎,秀拔不羣,自幼即刻苦於學,其父金守正認為他很特別。 [8-9]  等待長大以後,金幼孜跟隨聶鉉學習儒家經典《春秋》。學成後,入新淦縣學為邑庠生(俗稱秀才)。 [12-13]  金幼孜與練子寧同學,二人十分友善,練子寧曾經對金幼孜説:“你在他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沒有互相辜負的地方。” [14] 
建文元年(1399年),金幼孜赴省城南昌參加江西鄉試,中第九名舉人。 [6]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再赴南京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金幼孜列第十三名。 [6] 

金幼孜初入仕途

建文二年(1400年)三月,舉行殿試,建文皇帝親自策問,金幼孜列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授職户科給事中。 [6]  [16-18]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的靖難軍在破南京城之際,周是修與楊士奇、解縉、胡靖及金幼孜、黃淮、胡儼相約一起去死。臨難時,最終只有周是修完成了他們的約定。 [19] 

金幼孜成祖恩遇

建文四年七月十日(1402年8月8日),金幼孜因其文學功底,被推薦擔任翰林院檢討。 [20-23]  九月,金幼孜與解縉、胡廣等七人進入內閣,參預機務。 [24-27]  十一月十日(12月4日),金幼孜等七人皆升職,幼孜為翰林院侍講,官階承直郎。 [28-31]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賜予金幼孜象笏、幞頭與二品織金衣等物。 [32]  當時,翰林院和坊局之臣在東宮講書,都先要準備所講的經義,由閣臣閲正後,呈明成祖批覽,然後才得進講。解縉講《書經》,楊士奇講《易經》,胡廣講《詩經》,金幼孜講《春秋經》,金幼孜藉此呈上《春秋要旨》三卷。 [33-35] 
永樂二年九月二十二日(1404年10月25日),明成祖在右順門(今熙和門)誡諭金幼孜等內閣諸臣,都被賞賜五品公服,七人的妻子都奉旨面見皇后。 [36] 
永樂五年十一月一日(1407年11月30日),明成祖擢升金幼孜為右春坊右諭德,仍兼翰林院侍講,官階奉訓大夫。明成祖傳諭吏部,説在內閣當值的胡廣、金幼孜等人已任滿,不要改作他任。 [38-41]  永樂六年十一月十日(1408年11月27日),明宣宗為皇長孫,明成祖命翰林院近侍官員輔導明宣宗讀書,金幼孜參與其中,成為明宣宗的老師。 [42-43] 

金幼孜扈從出塞

永樂七年(1409年),金幼孜隨明成祖巡幸北京,並賞賜錦衣狐帽、狐裘鞍馬。 [44-47]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北征,金幼孜與胡廣、楊榮隨行。明成祖駐紮在清水源,有泉水湧出。金幼孜獻上銘,楊榮獻上詩,明成祖都以最高等級給予慰勞。明成祖敬重金幼孜的文學才華,所過山川要害,總命他加以記載,金幼孜就在馬鞍上當場起草。使者從瓦剌來,明成祖召幼孜等人傍車輿而行,談論敵方之事,對他很親信和倚重。他曾與胡廣、楊榮和侍郎金純迷路陷在山谷中。天黑時,金幼孜從馬上掉下來,胡廣、金純去而不顧,楊榮為他結鞍再行,走了一會兒金幼孜又掉下來,楊榮便將自己的馬讓給他騎,第二天才到達行在所。那個晚上,明成祖派出十幾名使者追尋楊榮和金幼孜,但都沒有找到。他們回來後,明成祖非常高興。此後每次北征,金幼孜都隨從,他還寫下了《北征前錄》和《後錄》。冬季,金幼孜隨明成祖回到南京,升階金幼孜為奉直大夫。 [48-50] 
永樂九年十月十七日(1411年11月3日),明成祖命金幼孜擔任纂修官,參與重修《明太祖實錄》。 [51-52]  永樂十年(1412年),金幼孜為壬辰科會試考官,號稱得人。二月一日(3月13日),閣臣胡廣、黃淮、楊榮、楊士奇、金幼孜五人皆賜誥命,推恩先世。金幼孜父金守正贈右春坊右諭德,母陳氏、故妻孔氏皆贈宜人,生母羅氏封太宜人。 [53-54] 
永樂十一年(1413年),金幼孜再隨明成祖駕幸北京。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明成祖親征蒙古瓦剌部,幼孜與胡廣、楊榮皆隨從出征。金幼孜撰有《北征後錄》一卷。回京後,明成祖命金幼孜、胡廣、楊榮等文臣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次年書成,賞賜甚厚。 [55-56]  永樂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416年5月10日),金幼孜升翰林院學士,仍兼右春坊右諭德,官階奉議大夫。是年冬,隨駕還南京。 [57-59] 
永樂十五年(1417年),金幼孜再隨明成祖駕幸北京。 [60-61] 

金幼孜擔任次輔

永樂十六年五月二日(1418年6月5日),《明太祖實錄》修成,書上,明成祖在禮部大宴,犒勞修書文臣。賜金幼孜金織紗衣、鈔幣等物。 [62]  五月八日(6月11日),胡廣去世,楊榮繼任內閣首輔,金幼孜順理成章成為內閣次輔。 [63] 
永樂十八年閏正月七日(1420年2月20日),金幼孜與楊榮一同進官為文淵閣大學士,仍兼翰林院學士之職。 [64-66] 
永樂二十年(1422年),金幼孜跟隨明成祖北征,因行軍缺乏糧食,與楊榮陳述利害,返回北京。 [67-68]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金幼孜再次隨從明成祖北征,途中士兵疲憊,明成祖向羣臣問對策,沒有人敢回答。只有金幼孜説不宜深入,明成祖不聽。五月十日(6月6日),軍隊到達開平,對楊榮、金幼孜説:“朕夢見神人兩次説上帝好生,這是什麼兆頭?”楊榮、金幼孜回答説:“陛下此舉,固在於除暴安民。但火燒崑崙,玉石俱焚,望陛下留意。”明成祖同意他們的意見,當即命他們起草詔書,詔諭各個部落。 [69]  軍隊回到榆木川時,明成祖駕崩,秘不發喪。楊榮到京師報喪,金幼孜護梓宮返回。 [70-72] 

金幼孜洪熙重臣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1424年9月7日),朱高熾即皇帝位,是為明仁宗。 [73]  八月十七日(9月9日),金幼孜升任户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 [74-77]  不久加封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 [78-79]  九月二十六日(10月18日),明仁宗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枚,叫“繩愆糾繆”,要他們同心協力參與重要事務,凡有闕失應當説明的,均用此印密封上報。 [80-82]  十月十六日(11月6日),明仁宗命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在承天門外一起審查並記錄囚犯的罪狀。明仁宗還下詔給法司,審查重案囚犯必須會同這三位大學士一起辦,明仁宗對他們的委任更重了。十一月十六日(12月6日),明仁宗御臨西角門閲覽廷臣的制誥,對三學士説:“你們三人和蹇義、夏原吉兩位尚書,都是先帝舊臣,朕正靠你們來輔佐。朕曾見前代君主不喜歡聽直言,雖是一向所親近的人,也因為懼怕君主之威而順從君主的旨意,緘默不言以討好君主。賢良之臣,所言不被採納,便會退而閉口。朕與諸位愛卿應當引以為戒。”金幼孜等人叩頭致謝。 [83-85] 
洪熙元年正月五日(1425年1月24日),金幼孜進升為禮部尚書,仍兼大學士、學士,並支給三職俸祿。 [86-87]  明仁宗又賜金幼孜誥命,贈幼孜祖父金仲卿、父親金守正皆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贈其祖母周氏、母陳氏、故妻劉氏皆夫人;封其生母羅氏為太夫人,繼室屠氏為夫人。 [88-89]  春,金幼孜以母親年老請求告歸鄉里,不久後母親又去世,留鄉守孝。 [90-91] 

金幼孜守制復出

宣德元年五月十六日(1426年6月21日),明宣宗詔令金幼孜出來任職,修撰兩朝實錄,充任總裁官。 [92-95] 
宣德三年七月十五日(1428年8月25日),金幼孜持節到寧夏,冊封慶府郡王妃。他所經過的地方,都詢問士兵和百姓疾苦,回來後上奏明宣宗,明宣宗都嘉許並採納了。 [96-99] 
宣德五年正月二十二日(1430年2月14日),永樂、洪熙兩朝實錄修成,明宣宗頒賜金幼孜白金鞍馬、金織襲衣等物,並賜宴於中府。 [100-102]  是年冬,金幼孜跟隨明宣宗巡視邊關,度過雞鳴山時,明宣宗説:“唐太宗仗着其英武徵遼時,曾經過此山。”金幼孜回答説:“唐太宗不久便後悔這一戰役,所以修建了憫忠閣。”明宣宗説:“此山在元順帝時崩塌了,成為元朝滅亡的徵兆。”金幼孜回答説:“元順帝是亡國之主,就是山不崩,國也必亡。” [103-105] 

金幼孜溘然長逝

宣德六年(1431年)秋,年過花甲的金幼孜患疾,明宣宗命御醫前往金幼孜家中診斷。 [106-107]  到了冬季,金幼孜病情惡化,同僚好友楊榮、楊士奇前往其家看望。金幼孜病重之時仍廢私念公,説道:“死無足惜,但愧無以報朝廷、益生民。”十二月十六日(1432年1月19日),家人囑咐他請求身後之恩,但金幼孜不聽。他説:“這種做法是君子所恥的行為。”説完,金幼孜便離開了人世,享年六十四歲。 [108-109]  訃聞,明仁宗哀傷悲嘆,於是贈榮祿大夫、少保,賜諡號“文靖”。 [3]  [110-111]  [113] 

金幼孜主要影響

金幼孜政治

金幼孜等人對太子贊善有加,因其儒雅仁愛,在靖難之役中以萬人抵禦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且未被建文帝封王的反間計所誘惑。此外,明成祖曾任命金幼孜等人輔佐東宮,金幼孜講《春秋》,以自己的理解傳授儲君,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人倫明道德,詞理嚴正,隨後承命作《春秋要旨》。 [132]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第五次北征,還軍至榆木川時卒於途中,死前留下遺詔傳位於皇太子,但此時漢王對皇位覬覦已久,楊榮、金幼孜等人商量對策,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 [72]  ,楊榮隨即訃告太子朱高熾,金幼孜則護梓宮歸,等明成祖棺回京,太子宣告遺詔,明仁宗即位。 [132] 
金幼孜多次持節冊封,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冬,“奉命持節冊趙王妃及封梁王”,仁宗命金幼孜持節冊封趙王妃和梁王;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命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吏部員外郎魏驥為正副使,持節冊寧夏左衞指揮僉事趙璧女為慶世子妃,寧夏左屯衞指揮僉事張銘妹為真寧王妃,寧夏中護衞指揮同知倪昇女為安化王妃。金幼孜路經河南,遊覽周秦漢唐遺存的廢墟故址,到達寧夏後,在寧夏遊走過很多地方,寫下了關於山川勝蹟的詩歌。金幼孜持節寧夏三年,所到之處,詢問士兵、百姓的疾苦,回京後奏給宣宗,宣宗得以瞭解更多關於寧夏的風土人情及社會安定情況,對邊防安寧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32] 

金幼孜軍事

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第三次北征,阿魯台不戰而走,明軍搜索了兩個多月,始終不見其蹤跡,由於深入蒙古太遠,兵士疲憊,糧草供應不足,且距阿魯台軍隊相隔甚遠,金幼孜與楊榮上疏言軍中利害,於是明成祖下詔班師回京。明成祖為鼓舞士氣,犒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接受上等賞賜。 [132]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三月,明成祖第五次北征。當時,明成祖已五次出塞,士卒飢凍,後勤供給不繼,士卒死亡十分之二三。大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還不見敵人。明成祖問羣臣進退之策,羣臣皆畏罪,只有金幼孜、楊榮二人言宜班師回朝。 [132] 

金幼孜文學

金幼孜雖自幼學習儒家經典,但並不排斥佛道兩家,強調儒道佛三家兼收幷蓄,並在其文學創作中體現出來。金幼孜身為台閣重臣,深受國家體制的影響,具有強烈的台閣體作家所共有的道德操守與人格特徵,主張文學創作的目的在於鳴國家之盛,創作內容也多為皇帝歌功頌德或描述明主統治下的社會民生,其創作風格具有明顯的台閣體的雍容典雅、和平温厚的藝術特點。 [132] 
金幼孜的詩歌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應制詩,其中包括兩首直接應制的詩歌,其餘皆為間接應制,即藉助於外物歌頌皇帝聖德與太平盛世,如:以自身帶有祥瑞之氣的事物為主要描述對象的瑞應頌聖詩,在皇帝宴遊過程中用以歌功頌德的詩歌為宴遊頌聖詩,於邊塞羈旅生活中彰顯皇帝軍事才能與軍隊威儀的詩歌為邊塞頌聖詩。 [132] 
第二類詩歌為交際應酬詩,這類詩歌的數量最多,金幼孜為人謙恭,交友廣泛,尤其是與同僚、鄉友之間多以詩文題贈、唱和。按送別詩創作內容可將其分為送友歸省詩、送友還鄉詩、送友赴任詩,其詩歌內容多為描述與友人分別時的場景,表達對友人的懷念,並讚美友人的美德、政治才能或借友人還鄉表露自己對故鄉的懷念與對還鄉的渴望,值得一提的是,題贈詩中也包含送別詩,且內容與送別詩的內容大體一致;除此之外,題贈詩中還包括題軒堂房齋名詩、題畫詩、題景詩,以所題內容為創作對象,根據所題內容的特徵,或讚美其主人的品質,或表達對山水田園生活的渴望,或藉以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操;唱和詩多為與同僚、鄉友之間的唱和,有些為歌頌聖德所作,有些則純粹為友人之間的唱和之作;慶壽與輓詩主要圍繞創作對象的事蹟或品行展開,或讚美,或哀輓。 [132] 
第三類為抒情詠懷詩,按詩歌情感表達傾向可以分為詠懷詩、懷人詩、託物言志詩,這類詩歌的創作視野由鳴國家之盛轉向個人的情感表達,與應制詩文相比更具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形式方面,詩歌以單首為主,兼有組詩;風格方面,詩歌具有台閣體詩歌所共有的雍容典雅的藝術特點,善長用典,重視唐之前的詩歌;與明代台閣體其他詩人的詩歌相比,雖其詩歌有一定的特點與研究價值,但金幼孜的詩歌並未突破台閣體詩歌創作的總體趨向,即使是其詩歌中的抒情詠懷之作也未超出同時期詩人的創作。 [132] 

金幼孜歷史評價

明成祖朱棣:朕即位以來,爾七人(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者,朝夕相與共事,鮮離左右。 [37] 《明太宗實錄》引
練子寧:子異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無相負也。 [15] 《江西通志》引
楊士奇:①公為人簡易沈黙,温裕有容,居家敦孝友之行。 [4]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②公侍太宗皇帝,凡四出師徵幕北,此蓋永樂八年第一齣師也……公以清材博學,介冑橐鞋,從屬車司命令,而間暇形諸詠歌,長篇短章,諷諷乎鋪寫鴻猷,宣揚偉績,凡山川氣候之殊,道途涉歷之遠,所以充拓見聞,發舒志意者,靡不備之。 [134] 《東里文集》
楊士奇等:幼孜為人簡易沉默,温裕有容,論事必正,泛愛無所忤。其學該博,文章和平寬厚,類其為人。不伐善,不騖名。其在朝廷,論思獻納,預有裨益。 [114] 《明宣宗實錄》
楊榮:①國家當太平熙洽之時,必有忠謹樸實之臣。論思獻納其間,而後克臻至治之盛,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公實其人焉。 [5] 《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②餘與公同年同官,處禁林三十餘年,出則聊鑣,入則同席,雖親兄弟不是過也。自公之沒,痛傷於懷,弗能自釋,銘奚可辭?惟公孝友謙恭,沉實利易,樂善泛愛出於天性。其學問淹貫,文章豐暢為人所愛重。凡三扈從往來兩京,五從北征沙漠,執筆從事於行陣之間,乘危涉險,未嘗以勞勩為言。其在動作進止皆有常度,論思獻納多所裨益,是以歷事累朝,薦膺寵任。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名其燕休之所曰“退庵”,可謂得大臣之體矣。 [5] 《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
李賢等:歷事累朝,論思獻納,多所禆益。文章豐暢,為人所愛重。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 [123] 《明一統志》
鄭嶽:楊文敏、金文靖、楊文貞皆有非常之功。 [131] 《山齋文集》
廖道南:①予觀國史,稱述文靖簡易沉默,温裕有容,且不伐善,不騖名,名其燕室曰退庵。古所謂金玉君子者,非其人耶?七人之中,保全始終,堅立名節如公者,蓋不多見也。 [121] 《殿閣詞林記》②宣德間,時則有若解大紳之雄放,胡光大之豪宕,楊文貞之精密,金文靖之沉渾。 [130] 《殿閣詞林記》
符驗:與廣同時有解縉、楊士奇、夏原吉、楊溥、楊榮、黃淮、金幼孜、蹇義輩,皆攀龍附鳳,為時大臣雲。 [135] 《革除遺事》
項篤壽:胡(廣)、金(幼孜)二公,皆以文學遇主,致身清華,即鴻議密謨,不可得聞。而胡卻封禪,金勸班師,持正不足多乎? [122] 《今獻備遺》
王世貞:解大紳文實勝詩,頗自足發,不知所裁。胡光大、楊勉仁、金幼孜、黃宗豫、曾子啓、王行儉諸公,皆廬陵之羽翼也。 [119] 《弇州四部稿》
林材:楊(士奇)、金(幼孜)二學士皆文章宿老,蔚為儒宗。尚默乃能必之,二公若合符節何哉。 [129] 《福州府志》
李邦華:祖宗朝如黃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薛瑄、李賢、楊一清、張孚敬等,未嘗由詞林也,而建豎頗不居人後,概可睹矣。 [118] 《請法祖宗制用人疏》
查繼佐:幼孜簡易沉默,不務為名。 [115] 《罪惟錄》
孫嶽頒等:文靖其學該博,文章和平寬厚,類其德性。書兼工真行。 [127]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李光地:朱明二百餘年全不出人,想因靖難搜窮種類,而胡廣、楊榮、金幼孜皆迎降無恥之輩,歷相多年,士氣遂盡。 [126] 《榕村語錄》
張廷玉等:①幼孜簡易靜默,寬裕有容。 [2] 《明史》②黃淮功在輔導,胡廣、幼孜勞著扈從,胡儼久於國學。觀諸臣從容密勿,隨事納忠,固非僅以文學翰墨為勳績已也。 [2] 《明史》③得士自艮外,胡靖、吳溥、楊榮、金幼孜、楊溥、胡濙、顧佐等皆為名臣。 [10] 《明史》
嵇璜等:廣與同榜楊榮、金幼孜、楊溥、胡濙、顧佐、陳洽皆為永樂時名臣。 [125] 《欽定續文獻通考》
紀昀等:①自胡廣以下,如楊榮、金幼孜等凡四十二人,悉一時知名之士。 [120]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②幼孜在洪武、建文之時,無所表見。至永樂以訖宣德,皆掌文翰機密,與楊士奇諸人相亞。其文章邊幅稍狹,不及士奇諸人之博大,而雍容雅步,頗亦肩隨。蓋其時明運方興,故廊廟賡颺,具有氣象,操觚者亦不知也。 [128]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和珅等:幼孜善律法,多平反。 [124] 《大清一統志》
陳田:文靖與楊文敏、胡文穆在成祖時最為親倖,征伐巡幸皆在左右。 [133] 《明詩紀事》

金幼孜軼事典故

金幼孜陽山尋墓

永樂三年(1405年)秋,金幼孜和胡廣、解縉奉皇命“往觀”陽山碑材開鑿情況。觀罷回京途中,順路造訪了南朝梁代本業寺。他們在雅緻的“小軒”中坐定,品味從寺內古井中汲水所烹之茶,又取酒小酌,然後乘着酒興攀登寺廟後面的山峯。回到寺廟,天已經黑了。在燈下飲酒、用飯,然後到另一間“小室”就寢。入夜的古寺分外寂靜,空曠的山野傳來天籟之聲。別樣的環境讓他們久久難以入睡,想到方誌上記載東晉大詩人謝靈運墓就在此寺附近,便一心想去造訪。可是,次日打聽謝墓的方位時,僧人竟回答“不知其處”。 [136] 

金幼孜七日為君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北征回京途中,明成祖朱棣在榆木川(在今內蒙多倫西北)病逝。為穩定軍心和政局,與隨軍大臣商議,暫不發喪,由楊榮急馳京師認告、金幼孜隨軍對外如明成祖在生一樣,每日按往常儀覲見、進食,一切語令皆由金幼孜擬就發出,如此代皇帝發號施令,七天後到京,於是其家鄉有金幼孜“七日為君”之説。金幼孜家鄉排山村金氏祠堂大廳內兩根柱上就貼着一副對聯:“三朝宰相世上有,七日為君天下無”,其意指的是金幼孜曾任職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內閣,為三朝宰相,在明成祖死後護喪到京期間,代替明成祖行使了七日詔天下的君權,故日“七日為君”。 [138] 

金幼孜人際關係

金幼孜家世背景

金幼孜的先祖居住在湖廣寶慶,直到遠祖金彥開始居住在新淦的厚聚,據記載:“金彥,新化人,力學善屬文,天資敦厚,喜賑困窶,而孝友,邵人號‘義門金氏’,胡寅嘗記其事,後牧守奉詔舉彥孝廉,為‘天下第一’。”金彥好學,擅長文章,敦行孝友,扶危濟困,郡人號為“義門金氏”,後舉孝廉為“天下第一”。劉宋末年,蕭道成謀反篡位,金彥時任廣州都督,拜驃騎左將軍,手中有一定的軍事儲備,袁粲約金彥起兵合誅蕭道成,過庾嶺時,與蕭道成兵戰三日,兵敗潛逃,隱居於巴丘之西蟮嶺之北,依劉墨寶家而居,其子金俊入贅劉家,於是便定居在此地,金彥也隱姓埋名,自謂劉紹,因其“厚風聚氣”之意名其地為“厚聚”。之後三十年,金彥公家族一直以劉姓自居,直到梁朝取代了齊朝,蕭家覆滅,才在梁朝天監年間恢復金姓,因為當時是在新淦縣,故金彥後裔也被稱為“新淦厚聚金氏”。宋建隆元年,始祖金清又遷徙到洪坑。到十一世祖金行又從洪坑遷徙到培山,直到金幼孜,一直居住在培山。 [132] 

金幼孜人物親屬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曾祖父
金德明
以儒學傳家。
祖父
金仲卿
以儒學傳家,贈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父親
金固
字守正,號雪崖先生。永樂初,郡太守知其賢,聘其為訓導。贈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
母親
羅氏
封太夫人。
妻子
原配
劉氏
贈夫人。
繼室
屠氏
封夫人。
子輩
長子
金昭伯
宣德二年(1427年)進士。
次子
金武伯
——
三子
金堅伯
——
四子
金文伯
——
五子
金壽伯
——
參考資料: [6]  [11]  [112] 

金幼孜主要作品

金幼孜早期在東宮講學時曾上呈《春秋要旨》三卷 [33] 隨朱棣北征時著有《北征前錄》和《後錄》 [48] 後又與胡廣、楊榮參與編撰《五經四書性理大全》 [56]  。除此之外,後人集其遺文輯成《文靖公全集》傳世。 [1] 

金幼孜人物爭議

關於金幼孜的籍貫,今人主編的辭書如《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卷)》《中國曆代名人辭典》等,介紹金幼孜為“新淦人”,並注曰“今江西新幹”。歷史上,關於其籍貫也曾出現過四種説法:臨江説,新淦説,峽江説,清江説。 [116] 
“新淦説”源於金幼孜自己的著述,如《金文靖集》卷九《宋惟學墓誌銘》有言“吾淦多大族,而柘鄉宋氏其一也”。楊榮為金幼孜所作的神道碑銘稱其“世居臨江新淦”。稍後的《明宣宗實錄》和清代編修的《明史》亦沿襲此説。而明嘉靖和隆慶年間纂修的兩部《臨江府志》皆主“峽江説”。“清江説”今只見於嘉靖《惠州府志》,此條記載明顯是誤記,“清江”可能是“臨江”之誤。 [116] 
綜合以上四説,關於金幼孜籍貫的爭議實際上只存在於“新淦”和“峽江”兩縣之間。 [116] 
明嘉靖《臨江府志》卷八《人物誌》載金幼孜“新淦人,今分峽江”。嘉靖五年(1526年),因峽江“去縣治百里,小民輸將始稱不便,既乃逋負成習,久益玩愒,叢溪峻嶺,盜出沒為民患”,遂從原新淦縣分出六鄉之地設立峽江縣。隆慶《臨江府志》卷三《疆域·山川》“山屬峽江境者……培山,縣西南二十里,下有金少保宅”,表明金幼孜的故居在峽江縣西南二十里的培山。卷十二《人物·名賢傳》亦明謂金幼孜“峽江人”。《金文靖集》卷八《環翠堂記》“吾家去沙坊可二里許,與袁氏有世姻”,又《德隱堂記》言“吾家去東梅五里許,有龍氏為著姓”,沙坊、東梅分別距金幼孜故里“培山”二里、五里路程,三地皆在今江西峽江縣羅田鎮境內。 [116] 

金幼孜後世紀念

金幼孜墓葬

金幼孜墓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巴邱鄉暮膳村東南200米贛江邊山上,建於明代。坐東向西,地勢高險,下俯贛江,視野廣闊,四周有麻石矮牆,直徑15米餘,神道華表已毀。1975年,江西省博物館曾對墓地進行發掘,發現早年被盜。現存神道碑1方,長約2米,寬約1米,厚0.15米。 [117] 

金幼孜敕令碑

敕令碑 敕令碑
敕令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羅田鎮新江村委徘山村西20米處。於洪熙元年(1425年)立,通高175釐米,座高20釐米,寬100釐米,厚18釐米,此碑上園下方,四周淺刻卷葉紋,碑文楷書,內容為旌表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少保金幼孜和恩贈金幼孜祖父金仲卿、父親金守正及金幼孜夫人的敕令。1984年7月3日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9日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37] 

金幼孜史料索引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2] 
楊士奇《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 [4] 引自《明文衡·卷八十七》
楊榮《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 [5] 

金幼孜影視形象

2022年電視劇《尚食》:於春飾演金幼孜。 [139] 
參考資料
  • 1.    峽江名人——金幼孜  .峽江縣人民政府.2021-11-19[引用日期2023-02-05]
  • 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2-20]
  • 3.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宣德六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贈少保,諡文靖。幼孜簡易靜默,寬裕有容。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時,家人囑請身後恩,不聽,曰:“此君子所恥也。”
  • 4.    《明文衡·卷八十七·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3-02-04]
  • 5.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4]
  • 6.    明禮部.建文二年進士登科錄[M].屈萬里.明代登科錄彙編[Z].台灣:學生書局,1969:第15頁.
  • 7.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
  • 8.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公自幼嗜學問,內承家訓之篤。
  • 9.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公生而秀拔不羣,幼勵志於學,雪崖先生奇之。
  • 10.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4]
  • 11.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公諱善,字幼孜,世居臨江新淦之厚聚。宋時有諱清者遷洪坑,至十五世祖諱行者復自洪坑徙居培山,遂家焉。曾祖德明,祖仲卿,皆以儒傳家。父諱守正,學問該博。洪武初闢為郡學訓導,嚴毅剛方,人稱“雪崖先生”。
  • 12.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長從前進士聶鉉先生受春秋經,得其微旨。
  • 13.    楊榮《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及長,遣從前進士聶鉉受《春秋》。業成,為邑庠生。
  • 14.    《江西通志·卷七十四》:練子寧,名安,以字行,新淦人。少英邁不羣,與金幼孜友善,曰:子異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無相負也。
  • 15.    《江西通志·卷七十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4]
  • 16.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建文二年進士。授户科給事中。
  • 17.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中進士乙科,授户科給事中。
  • 18.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領鄉薦,登洪武庚辰進士第,擢户科給事中。
  • 19.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初與士奇、縉、靖及金幼孜、黃淮、胡儼約同死。臨難,惟是修竟行其志雲。
  • 20.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成祖即位,改翰林檢討。
  • 21.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太宗皇帝初臨御,注意文學士,改翰林檢討。
  • 22.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太宗皇帝即位,首以文學薦入翰林,改檢討。
  • 23.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上》:(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十日),擢儒士曾日章為翰林院侍讀,升國子助教鄒緝為侍講,改給事中金幼孜、王洪及桐城縣知縣胡儼俱為檢討。
  • 24.    《明史·卷一百九·表第十》:金幼孜檢討,九月入。十一月晉侍講。
  • 25.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與解縉等同直文淵閣。
  • 26.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居無幾,簡翰林之臣七人處之內閣,付以密務,而兩制悉歸焉。七人者,廬陵解大紳、胡光大,永嘉黃宗豫,南昌胡若思,建安楊勉仁,公與士奇也。
  • 27.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命與解公縉、胡公廣、黃公淮、胡公儼、楊公士奇與榮凡七人同直內閣,參掌機密。
  • 2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十四》:(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十日),升翰林院侍讀解縉為本院侍讀學士,侍講胡靖、編修黃淮、檢討胡儼皆侍讀,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皆侍講。
  • 29.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數月皆升官,公為侍講,授承德郎。
  • 30.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不數月,皆升職,公為侍講,階承直郎。
  • 31.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遷侍講。
  • 32.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明年蒙賜象笏、幞頭、公服,尋賜二品織金衣,寵任甚專。
  • 33.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仁宗皇帝在東宮時,翰林春坊司經局之臣日講經史,公專説春秋,敷析簡明,睿旨稱善,遂命纂十二公事,作春秋要旨三巻以進。
  • 34.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仁宗皇帝在春宮時,侍臣進講經史,公獨説《春秋》,詞理嚴正,遂承命作《春秋要旨》。
  • 35.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時翰林坊局臣講書東宮,皆先具經義,閣臣閲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楊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因進《春秋要旨》三卷。
  • 36.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三十四》:(永樂二年九月二十二日),上御右順門,召翰林學士解縉,侍讀黃淮、胡廣、胡儼,侍講楊榮、楊士奇、金幼孜,諭之日:“朕即位以來,爾七人者,朝夕相與共事,鮮離左右。朕嘉爾等恭慎不懈,故在宮中亦屢言之。然 恆情保初易,保終難,朕故常存於心,爾等亦宜謹終於始,庶幾保全之美。”縉等叩首言:“陛下不以臣等淺陋,過垂信任,敢不勉勵圖報。”上喜賜五品公服。又曰:“皇后數言欲召見爾七人命婦,其令郎赴柔儀殿見。”是日,縉等之妻入見中宮,訓勞備至,皆賜五品冠服及鈔幣表裏。
  • 37.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三十四 永樂二年 九月 二十二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04]
  • 3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三》:(永樂五年十一月一日),永樂五年十一月辛亥朔,欽天監進永樂六年大統歷日,上御奉天門受之,頒賜諸王及文武羣臣。敕交阯總兵官新城侯張輔等曰:“將士久勞在外,今罪人既得,撫安平定之後,宜及時班師。”升右春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胡廣為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黃淮為右春坊大學士仍兼侍讀,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楊榮為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講兼左春坊左中允楊士奇為左春坊左諭德,翰林院侍講金幼孜為右春坊右諭德,榮、士奇、幼孜皆仍兼侍講,翰林侍講鄒緝兼左春坊左中允,修撰曾棨、林環皆升侍講,修撰梁潛兼右春坊右贊善,升翰林院檢討沈度、庶吉士彭汝器、王直、餘鼎、玉英、羅汝敬為修撰。仍命吏部臣曰:廣等侍朕日久,繼今考滿,勿改外任。夜,金星犯十二諸國秦星。
  • 39.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永樂五年,升右春坊右諭德,仍兼侍講,授奉訓大夫。
  • 40.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丁亥,升右春坊右諭德,仍兼侍講,階奉順大夫。
  • 41.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永樂五年,遷右諭德兼侍講,因諭吏部,直內閣諸臣胡廣、金幼孜等考滿,勿改他任。
  • 42.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八十五》:(永樂六年十一月十日),命太子太師淇國公丘福、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楊榮、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楊士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金幼孜、司經局洗馬姚友直等官輔導皇長孫。
  • 43.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今上皇帝為皇長孫,命宮僚兼職輔導,賜敕獎諭,公亦與焉。
  • 44.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八十七》:(永樂七年正月二十日),命翰林院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扈從,賜錦衣狐帽、孤裘鞍馬。
  • 45.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七年,車駕巡狩北京,公與光大、勉仁同扈從。
  • 46.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己丑,扈從來北京。
  • 47.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七年從幸北京。
  • 48.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明年北征,幼孜與廣、榮扈行,駕駐清水源,有泉湧出。幼孜獻銘,榮獻詩,皆勞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學,所過山川要害,輒命記之。幼孜據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來,帝召幼孜等傍輿行,言敵中事,親倚甚。嘗與廣、榮及侍郎金純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墜馬,廣、純去不顧。榮為結鞍行,行又輒墜,榮乘以己騎,明日始達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餘輩跡榮、幼孜,不獲。比至,帝喜動顏色。自後北征皆從,所撰有北征前、後二《錄》。
  • 49.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八年,扈從北征。冬,還南京,升奉直大夫。
  • 50.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庚寅,從徵北虜。冬,還南京。
  • 51.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永樂九年十月十七日),命重修太祖高皇帝實錄,上即位之初,命曹國公李景隆等監修,而景隆等心術不正,又成於急促,未極精詳,上巡幸至北京之初,命翰林學士胡廣等重修,至是,命太子少師姚廣孝、胡部尚書夏原吉為監修官,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國子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儼、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楊榮為總裁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楊士奇、金幼孜等為纂修官,皆賜敕勉勵。
  • 52.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辛卯,詔重修《太祖高皇帝實錄》,公與纂修。
  • 53.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壬辰,命典文衡,考試天下貢士,號稱得人。既而餘五人者蒙賜誥命,公得推恩贈其父如職,封母羅氏為太宜人,贈妻孔氏為宜人。
  • 54.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十年,賜誥命,贈其考守正為右春坊右諭德,母陳為宜人,封母羅為太宜人,贈妻孔為宜人。
  • 55.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十一年,扈從巡北京,從徵北邊。十二年,復從北征,升翰林學士,仍兼諭德,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為總裁官,授奉議大夫。
  • 56.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癸巳,復扈從來北京。甲午,從徵西虜。既還,命儒臣纂修《五經四書及性理大全書》,學士胡公與公及餘實總其事。書成,重沐恩賚。
  • 57.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九》:(永樂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命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為文淵閣大學士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
  • 58.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丙申,升翰林學士,仍兼諭德,階奉議大夫。是冬,還南京。
  • 59.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十二年命與廣、榮等纂《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遷翰林學士。
  • 60.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明年,扈巡北京,預修太祖皇帝實録。
  • 61.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明年復扈駕來北京。
  • 62.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永樂十六年五月二日),賜其重脩實錄監脩官户部尚書夏原吉鈔二百錠、彩幣三百表裏、紗衣一襲;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楊榮、國子監祭酒兼翰林院侍講胡儼人錠百六十錠、彩幣二表裏、紗衣一襲;纂脩官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諭德金幼孜賞同胡廣等;侍講學士曾棨,侍讀鄒緝、王英,脩撰餘鼎、羅汝敬,主事李時勉、陳敬宗,人鈔百錠、彩幣一表裏、紗衣一襲;謄寫官並監生人等各鈔六十錠、絹二疋。書成,廣以病不及躬進,命中官郎即其賜之。蘇門答刺、千達裏、暹羅、琉球諸國各遣使貢方物,賜其使冠帶、鈔、紵絲、紗、羅、彩、絹有差。順天府昌平縣民劉化以謀反伏誅。化初名僧保,畏避從軍,逃匿保定府新城縣民家,衣道人服,自稱彌勒佛下世,當主天下,演説應劫五公諸經,鼓誘愚民,百四十餘人皆信從之。已而真定容城、山西洪洞等縣人皆受戒約,遂相聚為亂。事聞,悉捕誅之。
  • 63.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永樂十六年五月八日),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卒……上深悼惜,賜祭者,再贈禮部尚書,諡文穆,給驛舟遣官護喪還其鄉,命有司治葬事,喪過南京 ,皇太子遣官致祭,賜賻甚厚。
  • 64.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一》:(永樂十八年閏正月七日),上命行在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楊榮、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右諭德金幼孜併為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賜宴於禮部。
  • 65.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十八年,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翰林學士。
  • 66.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戊戌,實錄成,上進錫宴於禮部,有金織紗衣、鈔幣之賜。庚子,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翰林學士。
  • 67.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二十年,扈從北征。
  • 68.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壬寅,扈從北征。軍行乏食,偵知賊營尚遠,公與餘密疏軍中利病言之,遂詔班師。
  • 69.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一》:(永樂二十二年五月十日),上召文淵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至幄中,諭之曰:“朕昨夕三鼓,夢有若是所畫神人者,告朕曰:‘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豈天屬意此寇部屬乎?”榮等對曰:“陛下好生惡殺,誠格於天。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上曰:“卿言合朕意,豈以一人有罪,罰及無辜?即今草敕,遣中官伯力哥及所獲胡寇齎往虜。”其諭其部落曰:“往者阿魯台窮極歸朕,所以待之者,皆爾等所知。朕何負彼,而比年以來,寇掠我邊鄙,虔劉我烝黎,累累不厭,其孰之過?朕閒者,以天人之怒,再率師討之。當是時,如狥將士之志,奮雷霆之威,爾等之危,猶洪爐片雪,豈復有餘命朕?朕體上帝好生之仁,惟翦其枝葉,毀其藏聚,驅出諸曠遠之地,豈徒全其餘息,亦猶冀其或改而自新也。乃獸心不悛,日增月益,比吾邊氓之困其荼毒者,殆非一所。夫為惡有本,今王師之來,罪止阿魯台一人,其所部頭目以下,悉無所問。有能敬順天道,輸誠來朝,悉當待以至誠,優與恩賚,仍授官職,聽擇善地,安生樂業。朕此言上通天地,毋懷二三,以貽後悔。”
  • 70.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二十二年,復從徵北。既旋師,中道宮車晏駕,初喪至斂,皆勉仁與公據禮行之。既而勉仁先馳歸報,道中之儀,皆諮公而行。
  • 71.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癸卯,隨駕巡邊,獲胡名王也先土於以歸,特蒙厚賚。甲辰,復從北征。師還駐榆木川,太宗晏駕。凡沐浴含殮及道路措置之儀,公與餘實與焉。
  • 7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二十二年從北征,中道兵疲。帝以問羣臣,莫敢對,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聽。次開平,帝謂榮、幼孜曰:“朕夢神人語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榮、幼孜對曰:“陛下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詔,招諭諸部。還軍至榆木川,帝崩。秘不發喪。榮訃京師,幼孜護梓宮歸。
  • 73.    《明史·卷八·仁宗本紀第八》: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
  • 74.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仁廟嗣位,進户部右侍郎,仍兼文淵閣大學士、翰林學士。
  • 75.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仁宗皇帝嗣位,深加寵賚,進户部右侍郎,仍兼前二職。
  • 76.    《仁宗昭皇帝實錄·卷一下》:(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升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楊榮為大常寺卿,金幼孜為户部右侍郎,俱仍兼前職。左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大學士,升前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為通政使司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榮、幼孜、士奇、淮俱掌內製,不預所升職務。升前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編修楊溥為翰林院學士,前司經局正字金問為翰林院修撰。
  • 77.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
  • 78.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踰月,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專典內製。
  • 79.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今上正位東宮,拜資善大夫、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禮遇益厚。
  • 80.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賜大臣五人銀圖書,其文曰繩愆紏繆,蓋以匡直勉之,公其一也。
  • 81.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凡法司論決重刑,必命楊公與餘及公同審錄其中,伸雪蓋多。時賜大臣五人銀圖書,其文曰“繩愆糾繆”,以為政務或有闕失,許用此密疏以聞,公亦與焉,當時榮之。
  • 82.    《明史·卷八·本紀第八》:戊戌,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
  • 83.    《仁宗昭皇帝實錄·卷三下》:(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大理寺奏決重囚,上曰:“人命甚重,帝王以愛人為德,卿等理刑,宜贊輔德政,罔俾無辜含冤地下,傷國家之和氣。昔法吏有於死獄求生道者,天有顯報,不在其身,在其後人,卿等勉之。”遂命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同三法司於承天門會審,特召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至榻前,諭曰:“此年法司之濫,朕未常不知,其所擬大逆不道,往往出於羅織煆煉,先帝數切戒之,故死刑至四五覆奏,而法司不留意,甘為酷吏而無愧。自今凡決審重囚,卿三人往同審,有冤抑者,雖細故必以聞。”遂命三法司,今後審決重囚,必會三學士同審。
  • 84.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是年十月命幼孜、榮、士奇會錄罪囚於承天門外。詔法司,錄重囚必會三學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門閲廷臣制誥,顧三學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書,皆先帝舊臣,朕方倚以自輔。嘗見前代人主惡聞直言,雖素所親信,亦畏威順旨,緘默取容。賢良之臣,言不見聽,退而杜口。朕與卿等當深用為戒。”因取五人誥詞,親增二語云:“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幼孜等頓首稱謝。
  • 85.    《仁宗昭皇帝實錄·卷四下》:(永樂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御西角門,閲京官誥詞,顧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曰:“卿三及蹇尚書、夏尚書,皆先帝親任舊臣,朕方倚以自輔。凡朕所行,卿等朝夕共見,有未盡善,皆當盡言。朕見前代人主,有一履帝位,輙自尊大,惡聞直言。左右之人,雖素所親信,亦畏威順旨,緘默取容。或賢良之臣,不肯默默言之,一再而不見聽,亦退而絕口,以圖自全。君臣間各謂永享富貴,然未久皆致福敗。朕與卿等當深以為戒,君臣一體,務始終同心,庶幾可以共圖利安。”遂取五人誥詞,上親御宸輸,增二語云:“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曰:“此朕實心,卿等勉之。”士奇稽首曰:“此陛下聖德,臣等其敢不勉。”上悦,以冬至節近,命禮部集僧道於慶壽、海印、能仁三寺及靈濟宮,各建薦揚大齋七晝夜,資皇考妣之德。
  • 86.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洪熙元年進禮部尚書兼大學士、學士如故,並給三俸。
  • 87.    《仁宗昭皇帝實錄·卷六上》:(洪熙元年正月五日),駙馬都尉、西寧侯朱琥以罪削爵,並奪其所授誥券。命駙馬都尉宋瑛襲封西寧候。琥、瑛皆故西寧侯晟子也。調金吾左衞指揮使林勝於衞府護衞。升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黃淮為少保、户部尚書,仍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傅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禮部尚書,俱三俸並支,仍掌內製。升南京通政使方樸為南京户部尚書,南京禮部右侍郎蔚綬為本部尚書,南京大理寺左少卿湯宗為本寺卿。辭兵部之職,不聽。
  • 88.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洪熈改元,命兼禮部尚書,三俸並支,大臣兼三俸者,惟勉仁與公兩人。賜誥命,授資善大夫,贈其祖仲卿及父皆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祖母周、母陳皆夫人,進封母羅太夫人,贈故妻劉、封繼室屠皆夫人。以法司論死罪多寃抑,命自今臨決,必會大學士三人同審,而公預焉。
  • 89.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明年,洪熙改元年,兼禮部尚書,三俸俱支,賜誥命,贈公祖、父皆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祖妣為夫人,加封母太夫人,贈故妻劉氏、繼室屠氏皆夫人。
  • 90.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詔百官有親違離三年以上者,聽給告歸省。公首奏歸省母,蓋前此百司職務填委,無敢言私,至是公首奉詔,賜賚甚厚。是歲,丁太夫人憂。
  • 91.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明年春,公以母老,首奏歸省,仁宗可之,命給驛以往,賜賚甚厚。
  • 92.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宣宗立,詔起復,修兩朝實錄,充總裁官。
  • 93.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上嗣位,詔修兩朝實録,起公為總裁官。
  • 94.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皇上嗣位,公丁內艱。持詔起復,命為總裁官,纂修兩朝實錄。
  • 95.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十七》:(宣德元年五月十六日),以纂修實錄,敕召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翰林院學士楊溥,侍讀錢習禮,侍講陳敬宗、陳循,檢討劉永清等。時幼孜、敬宗、永清以憂去,溥、習禮、循請告省親故也。
  • 96.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四十五》:(宣德三年七月十五日),命行在户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陳山、禮部員外郎許敬軒為正副使,持節,封寧王第三子磐、烑為宜春王,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吏部員外郎魏驥為正副使,持節,冊寧夏左衞指揮僉事趙璧女為慶世子妃,寧夏左屯衞指揮僉事張銘妹為真寧王妃,寧夏中護衞指揮同知倪昇女為安化王妃。
  • 97.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明年,奉命持節之寧夏,冊封安化、真寧二王妃。歷河南、關東西之境,吊覽周、秦、漢、唐以來遺墟故址,悉見賦詠。所過兵民休慼,既還,具言於上。
  • 98.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己酉,命持節往寧夏冊封安化、真寧二王妃,所過閲兵民休慼,還奏,上嘉納之。
  • 99.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三年持節寧夏,冊慶府郡王妃。所過詢兵民疾苦,還奏之。帝嘉納焉。
  • 100.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一》:(宣德五年正月二十二日),以太宗皇帝、仁宗皇帝兩朝實錄成,賜監修官太師英國公張輔、少師兼行在吏部尚書蹇義、少保兼太子少傅行在户部尚書夏原吉,總裁官少傅行在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太子少傅行在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太子少保行在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太常寺卿兼行在翰林院學士楊溥,白金各一百兩,彩幣各六表裏,織金羅衣各一襲,馬各一匹並鞍。續至總裁官行在户部尚書陳山、禮部尚書張瑛,白金谷六十兩,彩幣各五表裏,織金羅衣各一襲。纂修兼考校官左春坊大學士兼行在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右春坊大學士兼行在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右春坊右庶子兼行在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左春坊左諭德兼行在翰林院侍讀周述、行在翰林院侍讀李時勉、錢習禮、侍講餘學夔、陳循、蔣驥,白金各五十兩,彩幣各四表裏,素羅衣各一襲。
  • 101.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實録成,賜金織襲衣、文綺、白金、鞍馬。
  • 102.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庚戌,兩朝實錄成,賜鞍馬、白金文綺、金織襲衣,錫宴於中府。
  • 103.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是歲,扈從巡邊,至宣府而還。
  • 104.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是冬,扈從巡邊,至宣府而還。
  • 105.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從巡邊,度雞鳴山。帝曰:“唐太宗恃其英武徵遼,嘗過此山。”幼孜對曰:“太宗尋悔此役,故建憫忠閣。”帝曰:“此山崩於元順帝時,為元亡徵。”對曰:“順帝亡國之主,雖山不崩,國亦必亡。”
  • 106.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歲餘得疾,上遣太醫院官視療。
  • 107.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明年秋,疾作,上命醫診視藥物。
  • 108.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數月竟不起,春秋六十有四。
  • 109.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至冬疾劇,少傅楊公與餘往候問,公言:“死無足惜,但愧無以報朝廷、益生民。”家人有請祈恩於子者,公曰:“此君子所恥。”言及再有問,竟不答。卒之日,實宣德辛亥十二月丁未也,享年六十有四。
  • 110.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公,以宣德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卒。訃聞,上嗟悼甚至,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命禮部尚書胡濙賜祭,又命自喪至祥禫皆遣官祭,敕有司治喪塟百需,所以褒寵之厚且備矣。
  • 111.    《文敏集·卷十七·故資善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神道碑銘》:訃聞,上為之嗟悼,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命有司制棺,遣禮部尚書胡濙祭之。給舟車歸其喪,為造墳塋,恩至厚矣。
  • 112.    《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金公墓誌銘》:子男五:長昭伯,宣德二年進士;次武伯、堅伯、文伯、壽伯。女五,皆有歸。孫男六,女三。
  • 113.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八十五》:(宣德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金幼孜卒。幼孜,江西新淦人。由進士擢給事中。太宗皇帝初臨御,簡求文學之臣,改翰林院檢討,又簡寘內閣治密務。數月,升侍講。仁宗皇帝在東宮,數以春秋進講,令旨稱善。纂十二公事,作春秋要旨三卷以進。永樂五年,升右春坊右諭德,仍兼侍講。太宗皇帝巡狩北京及親征北虜,皆預扈從。與修大祖高皇帝實錄及五經性理大全書,升翰林學士,仍兼諭德。實錄成,賜金織襲衣、鈔幣,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翰林院學士。扈從北征,道中兵疲,上以問羣臣,皆莫敢對,幼孜獨請還師,雖忤旨不悔。仁宗皇帝嗣位,進户部右侍郎,仍兼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學士。踰月,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專典內製。賜大臣五人銀圖書,其文曰繩愆紏繆,喻以政務,或有闕失,密疏以聞,用此識之,幼孜與焉。是年冬,命持節冊封梁王及趙王妃。洪熙元年,命兼禮部尚書,三俸俱支。是時,以法司論死罪多冤抑,命與大學士三人同審錄,幼孜其一也。上即位之初,以內艱去。及修兩朝實錄,起復為總裁。己酉,命持節往寧夏冊封安化、真寧二王妃。所過詢兵民休慼,還奏,上嘉納之。實錄成,賜金織衣、文綺、白金、鞍馬。歲餘得疾,上遣太醫院判日往視療,竟不起。上聞,嗟悼甚至,遣禮部尚書胡濙賜祭,贈榮祿大夫、少保,諡文靖,敕有司給驛舟歸其喪,且治葬事。幼孜為人簡易沉默,温裕有容,論事必正,泛愛無所忤。其學該博,文章和平寬厚,類其為人。不伐善,不騖名。其在朝廷,論思獻納,預有裨益。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名其燕休之室曰退庵。臨終,家人屬求恩澤於子,正色曰:君子所恥。迄終清明,一語不亂,年六十有四。
  • 114.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八十五 宣德六年 十二月 十六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2-05]
  • 115.    (清)查繼佐,二十五別史 18-21 明書 1-4,齊魯書社,2000.05,第2635頁.
  • 116.    胡元.金幼孜籍貫考證[J].中國地方誌,2018,(第5期):122.
  • 117.    陳阜東主編;王萍主修;李廬琦副主修,吉安地區志 第5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2,第3426頁.
  • 118.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卷二百六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19.    《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八》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0.    《詩傳大全·提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1.    《殿閣詞林記·卷一》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2.    《今獻備遺·卷七》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3.    《明一統志·卷五十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4.    《大清一統志·卷一百十九》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5.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三十五》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6.    《榕村語錄·卷二十九》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7.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四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8.    《金文靖集·提要》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29.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卷一百八十二》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30.    《殿閣詞林記·卷二》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31.    《山齋文集·卷二十二》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2-05]
  • 132.    楊玉鳳. 金幼孜詩歌研究[D]. 山東:青島大學,2019:第5-15、70頁.
  • 133.    陳文新,何坤翁,趙伯陶主撰,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 上,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10,第264-265頁.
  • 134.    郭英德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文獻論叢,商務印書館,2016.10,第306頁.
  • 135.    革除遺事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2-05]
  • 136.    趙慕明. 名人與麒麟[J]. 青春, 2014, (7):65-72.
  • 137.    【文物專欄第5期】徘山敕令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峽江縣人民政府.2023-01-09[引用日期2023-02-05]
  • 138.    吳畏編著,贛輿淺圖 概説江西八十古縣,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2.02,第704頁.
  • 139.    電視劇《尚食》第1集片尾字幕44分26秒  .芒果TV[引用日期2023-02-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