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峯寺

(高平市景點)

鎖定
金峯寺位於高平市城西南的西北山東麓,創建於北魏,古稱崇果院、靈巖院,曾經是高平三大寺之一,寺坐西面東,依山勢而建。現存有元、明、清建築,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中殿為元代建築,三間見方,歇山式屋頂,寺內西閣之上,有座彌勒佛金裝塑像,每當皓月東昇,正好對準佛爺鼓肚,實為奇觀。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觀,舊時被稱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峯夜月”即指此而言。
中文名
金峯寺
性    質
高平市景點
地    位
高平縣三大寺廟之一
時    代

金峯寺建築格局

金峯寺建築羣 金峯寺建築羣
寺廟始建於金代,清康熙年間郡庠生袁變募金重修,乾隆九年、咸豐七年又先後擴建維修,成為東西中三院並列的建築羣。
金峯寺 金峯寺
寺院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有元、明、清建築,四進院落,中軸線上山門、前殿、中殿、後殿,中殿為元代建築,三間見方,歇山式屋頂,寺內西閣之上,有座彌勒佛金裝塑像,每當皓月東昇,正好對準佛爺鼓肚,實為奇觀。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觀,舊時被稱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峯夜月”即指此而言。為高平縣三大寺廟之一。寺內院落層疊,樓閣相連,古木參天。大雄寶殿金碧輝煌,佛雕塑像栩栩如生。殿前牌匾、碑碣、書撰皆出自名流之手,藝術價值很高。
東院創建最早為主寺。山門、獻殿、千佛殿、大堆寶殿由前向後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各原有配殿6間,現僅存西配殿,東配殿全部折毀。
山門,面闊、進深各3間,硬山頂,斗拱5鋪作,單抄單下昂(五踩)補間1朵。內梁題字“大清乾隆十年二月二十八卯時上樑大吉重修南殿一座”。
南殿面闊3間,進深4架椽,硬山頂,施“一斗二升”斗拱。東壁題字“大清咸豐七年七月二十四日開筆大吉丹青張柱茂長元八月十五日助工完旦”。
大雄寶殿面闊3間,8.54米。進深4架椽,7.32米。台基用紅砂石砌築,高1.27米。 柱頭斗拱4鋪作,單抄,耍頭平出,補間斗拱各1朵。明間用45°斜拱。整個斗拱用材碩大,風格古樸,保留了金代形制。樑架結構為4架樑對前後搭牽,無穿插枋。
西院有窯洞3間。上作樓閣,東西配房6間。1966年以來,樓閣折修為教室,配房折修為伙房。中院原有戲台和後殿,均被牙前塔完小折毀。
金峯寺
金峯寺(5張)
金峯寺又名水馱寺。明隆慶年間寺院洪水侵襲,能法和尚券金主持在中院內砌120米的長涵洞一條。為紀念這工程改為水馱寺,後復其原名。康熙年間,寺院有殿堂屋宇140間,僧眾近百人之多,成為保德最大寺廟。
這裏風景優雅,前臨丹河,東望大糧山,隔河相對,登高遠眺,整個高平市區盡在眼底。寺內院落重疊,樓閣相聯,地址清幽。殿前碑碣、牌匾書撰皆出於當時名流之手。金峯寺曾毀於兵火,元時又進行大規模的重修。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四進院落。現存建築有:山門、雷音殿、七佛殿、後殿、配殿、僧堂、廂房等共計80餘間。山門面闊三間,懸山式屋頂,門前有磚雕對聯一副:“金峯月似燈,石室云為幕”。雷音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栱五鋪作,殿內使用減柱法,樑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七佛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副階周匝,柱頭斗栱五鋪作。相傳寺內有尊彌勒佛像,每當皎月東昇,月光正好照在佛爺的鼓肚上,金光四射,滿殿生輝,實為奇觀,高平八大風景之一的“金峯夜月”便出自於此。寺內存元代重修石碑一通,背陰刻有崇果院歷代祖師相傳譜系,正面碑文記載:“高平是神農嘗五穀之地”。
一九九七年,為開發高平旅遊業,市政府確定,以金峯寺為主體,建設西山公園並列為市政府八項建設工程之一。投資幾百萬元,經過兩年的建設,對金峯寺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增建了許多景點。金峯寺面貌煥然一新,室內增設了許多塑像,院內整潔秀麗。現住有僧人20餘名,來往遊人絡繹不絕。

金峯寺歷史背景

文物 文物
金峯寺,又名靈巖院,位於高平市區西南1公里西山東麓。1996年1月12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寺內現存元代碑文記載,創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後毀於兵火,元元統二年(1334年)重建,明清均有重修。坐西面東,三進院落。東西寬70米、南北長130米,佔地面積9100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雷音殿、七佛殿 、大悲殿,前院左右建廊廡,中院左右配地藏殿、羅漢殿,後院左右建耳殿等。
主體建築雷音殿,元代創建,明清重修,主體結構為元代建築。石砌台基高1.63米,殿身面闊五間(21.7米),進深八椽(17米),懸山頂,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飾。樑架八架椽屋四椽栿對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柱頭斗栱五鋪作,為清重修之物。前椽明次間闢板門,稍間置直欞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