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屬活字

鎖定
在中國至少發現了13項材料,表明不遲於12世紀在中國發明瞭銅製活字印刷術,生產了大規模的銅製印鈔和金國發行的正式官方文件( 1115–1234年)和南宋(1127–1279年)王朝時期,使用嵌入的青銅金屬類型作為防偽標記。這樣的紙幣印刷可以追溯到11世紀交子北宋(960-1127)。 [1]  按照韓國的文獻記載,朝鮮銅活字名為“鑄”字,13世紀開始鑄字印書。記載稱:1234年晉陽公(宰相)崔怡(1195-1247)在江華島鑄字印成《詳定禮文》28本。崔氏於1239年重雕鑄字本《南明徵道歌》,既是重雕,意即此鑄字本還早於1239年,其時間後於畢昇活字印刷約200年,今失傳。韓國現存最早鑄字本是1377年清州牧興德寺印的金屬活字本《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現存巴黎國立國書館。
中文名
金屬活字
最早發明
中國
中國起源於
宋代銅板紙幣
佐    證
《夢林玄解》

金屬活字發明起源

金屬活字印刷最早發明於中國
金屬活字起源於宋代銅板紙幣,紙幣票面印有料號、字號;這些防偽的部分,每張鈔票不同,在鈔票銅版上留出四方空位,填植活字形成完整的鈔票銅版:每個字取自《千字文》,兩個銅活字可得499500種編號。1914年出版的羅振玉《四朝鈔幣圖錄》收錄1215年鑄金代“貞佑寶卷”五貫八十足陌拓片,其中字料行有銅活字“輶”,但字號行上卻留出一個四方孔。上海博物館藏有1215年金代“貞佑寶卷”五貫八十足陌銅版,其中字料和字號行上各留出一個四方孔未植字。對比這兩張鈔幣,可見銅板上留的方孔9為植入字粒,因為鈔幣版是銅版,植入的字粒必是銅活字;鈔幣銅板上除字料字號外還有印造庫使、寶卷庫使、寶卷副使、攢司、督造庫掐等八個銅活字。金代在1154年就開始印銅版寶鈔,因此金代在1154年就有銅活字;北宋用銅版活字印鈔票應早於金朝,但未有早於1154年的北宋實物,現存最早的北宋行在會子庫是1161年印的,其中有三個字歪斜排列,與其它字大小不同,應當是植入的銅活字。不容置疑中國最遲在12世紀初就通行銅活字,最最當在11世紀北宋銅版活字交子。
北宋出現的中國最早的紙幣:早期(1023—1037)交子,票面上可變化的字,如面值、字號均為填寫。為防塗改、偽造,自北宋寶元二年至大觀元年(1039一1107)由填寫改為印刷,從此遂成定式。使銅版上可變化的字與固定的字一起印刷出來,只有用銅活字才能實現。換言之,11世紀後半期北宋已將銅活字用於交子的印刷,而12世紀以來的實物資料已陸續出土,中國金屬活字技術起源於11世紀。韓國並沒有12—13世紀的金屬活字實物資料,而中國則擁有13件之多。因此中國學者認為,金屬活字也是中國西安發明後傳到高麗即後來的朝鮮的。 [1] 

金屬活字發明時期

中國金屬活字發明於宋代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經歷了唐初的雕版印刷,到宋代發展為活字印刷。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所進行的改善技術和優化處理,統稱為發明。從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運用同樣的印刷原理,進行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藝上的革新,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發明,應稱之為改良,但廣義講,也可稱之為發明。
依據文獻記載和現存的早期印本,經筆者考證認為:木活字、泥活字等非金屬活字發明於北宋,錫活字、銅活字等金屬活字亦發明於北宋。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以木、泥、錫、銅、所造的活字,一直被前後交替地使用。由於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對書籍的需要量大,因此,金屬活字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發明於宋代的根據
①元代科學家王禎(1260-1330)在《造活字印書法》(1298)中談到:“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是中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記載。元初人所説的近世當然是宋代,説明用錫活字印書是在宋代。由非金屬活字到金屬活字,是印刷材料和造字工藝上的重大改革。
②清藏書家孫從添(1769-1840)在《藏書紀要》(18lO)中載:“宋刻有銅字刻本、活字本”。明明確確説明宋代有銅活字本。
佐證1
明《夢林玄解》(北圖藏崇禎本)轉載宋孫爽的文章,文內有“鐫金刷楮,敬公四海”……“景佑三年4月上浣休老人孫爽敍於園夢秘策之端”。著名印刷史專家張秀民先生認為鐫金應是鐫銅,以為印《圓夢秘策》至八卷,以鐫刻銅活字的可能性最大。“以銅為金”的稱謂歷代沿習成俗。筆者以為鐫金應是鐫銅的分析是正確的,理由一,景佑三年即1036年的金礦產量為1萬5千兩,折1千5百斤,而當年的銅產量為510萬零8百斤,這樣懸殊的金、銅比例,決定了北宋不可能將稀有的貴重金塊用於鐫刻書籍;理由二,金性柔軟,不適於製作活字。而且北宋的冶煉技術達到歷史高峯,用銅活字印數量龐大的著作是完全可能的。《園夢秘策》比1234年朝鮮的《詳定禮文》早198年,比1377年朝鮮的《直指》早340多年,甚至比同時代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還要早5年。
宋代銅版鈔票和銅、錫書版的出現證明了這種分析是能夠成立的。在鐫印《圓夢秘策》的前二年,即1034年,政府曾下達“發內府金,收換會子。收銅版,勿造”(辭源銅版條引)的命令。更可上溯到唐代的銅書版,寶雞市博物館藏有813年唐代千佛像銅鑄印版。
五代的銅版印本更印證了宋代發明金屬活字的真實性。明景泰年間進士楊守陳在《朱氏經義考》中説:“晉天福(936-943)有銅版九經,皆可紙墨摹印,無庸書寫。”天福銅版在宋人岳珂(1183-1234)的《九經三傳沿革例》中提到過,證明確有此事。不少史學家認為九經有40多萬字,將如此浩大的工程鐫刻在銅版上是不可能的,天福銅版有可能是銅活字。退一步姑且説此銅活字本為孤本,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還不完全具備鐫鑄活字體,但五代出現銅版印本,卻是對宋代發明金屬活字的有力推動。
佐證2
金皇統戊辰(1148)平陽府李稀所造千佛銅牌兩旁文字為銅活字。根據是字身歪斜。筆者以為金朝的冶煉業,在造型和工藝水平上,都已超過北宋時代。宋已有銅活字本問世,那麼與宋同時代的金代當然也具備了出現銅活字的技術條件。這比1234年朝鮮的《詳定禮文》早86年,比1377年朝鮮的《直指》早229年。
佐證3
元人黃溍(1277-1357)所作《金華黃先生文集》裏有一篇給智延和尚作的《北溪延公塔銘》説英宗(1320-1323)三年即1323年準備“鏤銅為版”出版前朝仁宗賞賜給智延和尚的金玉佛像經卷,後又命於永福寺與諸尊宿校勘三藏。惜英宗早逝未能實現。但説明刊印佛經的銅活字技術早在1320年以前就已存世,它比1377年朝鮮的《直指》早57年。
以上所述的事實證明了金屬活字發明於宋代,與非金屬活字的發明處於同一時代。

金屬活字盛行時期

銅活字的大規模製作和流行,則是在明代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間(十五至十六世紀之交),其中最著名的是無錫的華家和安家,其印書數量多,流傳下來的也不少。明清兩代還有創制鉛活字的記載。清代最有影響的是“武英殿活字版”,最有名的內府銅活字印本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有66部,每部1萬卷,1.6億個字,分訂成5020冊,裝522函的鉅著)。清代銅版書數量雖不及明代多,但流行範圍之廣和鐫鑄的精緻都超過了明代。

金屬活字技術條件

宋代具有發明金屬活字的物質和技術條件
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和發展,都離不開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宋代具備了發明金屬活字的必要條件:
重視教育
①宋代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比較重視教育。教育的發展,書籍需要量大為增加,使印刷業有了廣闊的市場;各類著作的繁榮,為印刷提供大量書源;對民間印刷實行獎勵開放政策,更推動了印刷業的發展。宋代不僅印書數量達到歷史高峯,而且紙墨精良,字體優美,校勘嚴謹,版式疏朗悦目,在書寫藝術和刻印技巧上都達到成熟的境地。特別是全國三大印刷業中心的杭州,在近200年中偏安一隅,避免了戰禍的破壞,印刷業成為全國之冠,畢昇等一批雕印工匠面臨供不應求的書籍需要量,有可能共同切磋工藝,創造出更省便、快捷的各種印刷活字來。
壓印、範模和摹拓
②活字版的前身是壓印、範模和摹拓。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鑄印、鑄錢、鑄鏡、鑄佛像等技術的長久實踐,在此基礎上完全有可能創造出先進的印刷方式——金屬活字。他們刻成許多文字的印章、壓印曾給發明雕版印刷以啓發,聯想到將單個字的印章排在一起壓印,也可以改進為活字版。近人羅振玉於《遼居藁》《徐氏古璽錢譜序》中,在説到活字版發明時,也曾提到“印刷肇於璽印”。璽印起源在秦以前,戰國時期燕國(今河北易縣)發現銅印璽,漢有銅印,六朝後流行朱文,北宋初年已有用六顆帶花紋的印章拼合成銅版印刷紙幣和仿單,這種用多塊小印版合拼印成整張印刷品的技術,便是後來銅活字的雛型。古器物的範模,有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銅器陶範,是鐫或鑄着文字圖案的模子。清蔡澄、張廷濟都提到“書苑”。銅質,方一、二寸,類銅印,鑿反文詩集“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四句十六字,以為是宋初或五代蜀主用做刻書的範模。
南北朝、隋朝有了摹拓文字的方法,敦煌千佛洞發現唐永徵四年(653)温泉銘拓本。摹印也是活字印刷的前提條件。
冶煉技術
③金屬礦藏的豐富和高水平的冶煉技術,為宋代發明金屬活字提供物質和技術條件。宋代盛產銅,其礦冶工業,無論在產量上或是冶煉技術上均遠高於唐代的水平。從產量看,礦產增加最快的是銅、鉛、錫三種。太宗至道末年(997)產銅412萬斤,鉛7.9萬斤,錫26萬斤。到神宗元年(1078),這三種金屬礦產量扶搖直上,銅1460萬斤,鉛919萬斤,錫232萬斤。
從冶煉技術上看,首先是膽水浸銅術的推廣。膽水即膽礬,沈括記載了信州鉛山縣工人用鐵鍋熬“膽礬”(其實膽礬是不用熬的,鐵置膽水中,便自然能取代出單質銅)鍊銅的先進技術。這種鍊銅法在西漢即已發明,而大規模應用於實際生產的則是北宋中葉。銅的大量生產,推動了印刷業的重大革新。
以上印刷業發展的社會需要,各項技術條件的成熟,加上金屬礦藏的豐富和大量開採,為宋代銅活字的發明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金屬活字客觀評價

總之,從中、韓兩國關於金屬活字的早期文獻記載及實物比較中證實,中國均比韓國早幾十年至幾個世紀,金屬活字發明權的歸屬問題自然就解決了。金屬活字的發明權是中國。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正如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所説:“要是沒有這種貢獻(中國人在過去對科學技術的卓越貢獻),就不可能有我們西方文明的整個發展過程。因為如果沒有火藥、紙、印刷術和磁針,歐洲封建主義的消失就是一種難以想像的事”。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古代朝鮮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貢獻,其印刷品賞心悦目,有的甚至超過中國.但是討論這種技術的歷史,宜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不能捨本忘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