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屬性

鎖定
金屬性英語:metallicity),指在化學反應中金屬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失電子能力越強的粒子所屬的元素金屬性就越強;反之越弱,而其非金屬性就越強。金屬性常表示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的傾向;元素的非金屬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
中文名
金屬性
外文名
Metallicity(英語) [3] 
解    釋
在化學反應中金屬元素的原子失去電子的能力

金屬性基本概念

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有着許多內容值得深思的知識點。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討論的對象是元素,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而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具體表現為該元素單質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質,學生學習過程中,極易混淆。
元素的金屬性是指金屬元素的原子失電子的能力。
金屬性 金屬性
高中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把金屬性、非金屬性還原性、氧化性混淆。其實,它們的區別在於所指的對象不同,金屬性和非金屬性指的對象是元素,還原性和氧化性指的對象是物質。 [1] 

金屬性幾種關係

金屬性位置關係

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的還原性越強。
對於主族元素來説,同週期元素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原子核電荷數逐漸增大,而電子層數卻沒有變化,因此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引力逐漸增強,隨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失電子能力逐漸降低,元素金屬性逐漸減弱;而原子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元素非金屬性逐漸增強。例如:對於第三週期元素的金屬性Na>Mg>Al,非金屬性Cl>S>P>Si。
同主族元素,隨着原子序數的遞增,電子層逐漸增大,原子半徑明顯增大,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引力逐漸減小,元素的原子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所以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例如:第一主族元素的金屬性H<Li<Na<K<Rb<Cs鹵族元素的非金屬性F>Cl>Br>I。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可以作出簡明的結論:在元素週期表中,越向左、下方,元素金屬性越強,金屬性最強的金屬是Cs;越向右、上方,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非金屬性最強的元素是F。例如:金屬性K>Na>Mg,非金屬性O>S>P。

金屬性表現關係

一般來説,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與水或酸反應越劇烈,對應的鹼的鹼性也越強。例如:金屬性Na>Mg>Al,常温時單質Na與水能劇烈反應,單質Mg與水能緩慢地進行反應,而單質Al與水在常温時很難進行反應,它們對應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鹼性 NaOH>Mg(OH)2>Al(OH)3。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與H2反應越劇烈,得到的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越強,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所對應的水化物的酸也越強。例如:非金屬Cl>S>P>Si,Cl2與H2在光照或點燃時就可能發生爆炸而化合,S與H2須加熱才能化合,而Si與H2須在高温下才能化合並且SiH4極不穩定;氫化物的穩定HCl>H2S>PH3>SiH4;這些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HClO4>H2SO4>H3PO4>H4SiO4。因此,在化學反應中的表現可以作為判斷元素的金屬性或非金屬強弱的依據。
另外,還可以根據金屬或非金屬單質之間的相互置換反應,進行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一種金屬把另一金屬元素從它的鹽溶液裏置換出來,表明前一種元素金屬性較強;一種非金屬單質能把另一種非金屬單質從它的鹽溶液或酸溶液中置換出來,表明前一種元素的非金屬性較強。但該方法並不絕對,常見的反例如Li、Ca、Na,以及SnPb

金屬性氧化還原

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還原性越強,而它陽離子氧化性越弱。例如:金屬性Na>Mg>Al,單質的還原性Na>Mg>Al,陽離子的氧化性Na+<Mg2+<Al3+。
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氧化性越強,而它陰離子的還原性越弱。例如:非金屬性Cl>Br>I>S,單質的氧化性Cl2>Br2>I2>S,陰離子的還原性S2->I->Br->Cl- 。

金屬性判斷方法

1、由單質與水(或酸)反應轉換出氫的難易程度判斷,單質與水(或酸)置換出氫越容易,元素的金屬性越強。
2、由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氫氧化物的鹼性強弱來判斷。最高價氧化物所對應的氫氧化物鹼性越強,元素的金屬性越強。
3、由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進行判斷。按金屬活動性順序,金屬元素的金屬性依次減弱。
4、由單質的還原性判斷。或單質的還原性越強,則對應元素的金屬性越強。
5、由單質與化合物之間的置換反應判斷。遵循強制弱的規律。
6、由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強弱判斷。一般情況下,金屬陽離子的氧化性越弱,對應元素的金屬性越強。特例:三價鐵的氧化性強於二價銅,但鐵的金屬性強於銅。
7、由原電池的正負極判斷。一般情況下,活潑性強金屬電極做負極。
8、由電解池的放電順序判斷。電解池的陽極失去電子發生氧化反應,其對應元素的金屬性較強。
9、由元素週期表進行判斷,同週期從左到右金屬性逐漸減弱,同主族從上到下金屬性逐漸增強。
10、根據金屬單質與氧氣或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判斷。 [2] 
參考資料
  • 1.    集體.高中化學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5-05
  • 2.    《名師一號》,人民日報出版社
  • 3.    Google 翻譯  .Google 翻譯[引用日期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