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履祥

鎖定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字吉父,號次農,自號桐陽叔子,蘭溪(今浙江省蘭溪市桐山後金村)人。宋、元之際的學者。為浙東學派金華學派的中堅,“北山四先生”之一,學者尊稱為仁山先生。
金履祥,先祖原姓劉,因避諱吳越王錢鏐同音名,故改姓金。從小好學,初受學於王柏,後又學於何基,造詣益深,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歷之書,無不精研。時值南宋末年,政治動盪,雖絕意仕進,但未忘憂國。元兵圍攻襄樊,履祥獻策朝廷,建議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且備敍海舶所經地形,歷歷可據以行,然未被採納。德祐初年,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館編校等職召任,堅辭不受。尋應嚴州知州聘,主講釣台書院。宋亡,築室隱居金華仁山下,講學著書,以淑後進,許謙柳貫皆出其門。元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間諡文安。
在“金華四先生”中,他對於經學和史學的研究成績最著。著作有《尚書注》、《大學疏義》、《論語集註考證》、《孟子集註考證》、《通鑑前編》、《舉要》、《仁山集》,編有《濂洛風雅》。 [1] 
本    名
金履祥
別    名
世稱仁山先生,自號桐陽叔子
吉父
次農
所處時代
南宋-元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蘭溪(今浙江蘭溪市桐山後金村
出生日期
1232年
逝世日期
1303年
主要作品
通鑑前編
主要成就
“北山四先生”之一
諡    號
文安

金履祥人物生平

金履祥學習理學

金履祥 金履祥
金履祥幼年時聰慧明達,父親兄長稍稍給他講了書文,就能夠背誦下來。長大以後,自己更加勤勉勵志。對天文、地理、禮樂、兵謀、陰陽、律歷之類的書,無不認真研究。及至青年時期,傾慕周敦頤程頤程顥的的學問,跟從同郡人王柏學習,又隨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門下。何基的學問來源於黃榦,而黃榦是親身得到朱熹傳授的人。 [2] 
當初,履祥見到了王柏,首先詢問請教治學的方法,王柏告訴他必須先立志,並且列舉前輩儒家的話:局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確立自己的本性,志是立於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踐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內在,這是治學的基本方法。等到見到何基,何基對他説:“會之屢次談到賢者之所以為賢者,在於分清了天理和人慾,應當從今日開始實行。” [3] 
從這以後金履祥對學問的研習更加精深,造詣也更加深厚。 [4] 

金履祥進獻軍略

當時宋朝的國運已經無法迴轉,金履祥於是決定放棄科舉做官的意願。但自負有經國濟世的才略,使他不能對當時政治形勢不問不聞。時逢襄樊被蒙古人圍困,南宋的軍隊日益告急,宋朝統治者卻坐視危亡而不敢救援,金履祥因此進言牽制敵軍攻其虛弱的計策,請求派大軍由海路直奔燕州薊州一帶,那麼圍困襄樊的蒙古人部隊,就可以不攻而自行退走解圍。而且詳細地敍述了海船經過的路線,所有的州郡縣邑,以及大洋海島,途中的困難與便利,路程的遠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據實行。但宋朝最終沒有采用。等到後來朱瑄、張清向元朝獻言海運的便利,而所經由的海道,與金履祥當年的上書相對照,幾乎沒有絲毫差異,於是後人都佩服金履祥謀劃的精確。 [5] 

金履祥隱居著書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用迪功郎、史館編校的職務徵召金履祥,他推辭不就任。宋朝即將亡國,江山馬上要易主,各地盜賊興起,金履祥隱居在金華的山中,戰火稍停,就在山谷山岩間追雲逐月,吟詠歌唱,將世上的事情看得非常淡泊,他平時獨自居住,整天端莊肅穆;若是待人接物,則情趣盎然神態温和。訓導啓迪後輩學子,嚴格負責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義氣。何基、王柏去世後,他率領同窗,遵照師友之義,着喪服去弔喪。 [6-7] 
宋亡之後,金履祥講學於嚴州釣台書院,金華麗澤書院,蘭溪齊芳書院和重樂精舍。後又在蘭溪城內小天福山開設仁山書院講學。由於他學富五車,博通理學,造詣深邃而思惟嚴密,加之訓迪後學,諄切不倦,因而四方學子紛至沓來。學者稱他為“仁山先生”。
金履祥畫像 金履祥畫像 [8]
隱居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著書,金履祥曾經説過司馬光作《資治通鑑》,秘書丞劉恕作《通鑑外紀》,以記載以前的事,不拘泥於經書,而相信各家的記載學説,是非評判與聖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為信史流傳。於是以《尚書》為主,向後涉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與諸子,以編年體記載史事,開始於唐堯以下,接在《通鑑》之前,編輯成一書,名字叫《通鑑前編》。凡是所引用的書,都加上了考證詮釋,用來訂正它的含義,大多是以前的儒家所沒有闡發的。書成之後授與門生許謙,對他説:“二帝三王的微言和美好德行當為後世所效法,戰國之申不害商鞅之法術亂政,當為後世君王所引以為戒。這些本書不可不著。”許謙對這些書都作了校定,均傳於學者。後來廉訪使鄭允中把這些書呈進元朝皇帝。 [9] 

金履祥病逝鄉間

大德七年(1303年)去世。元統初年,同鄉吳師道當上了國子博士,傳書給家鄉的學官,在鄉學中祭祀祠金履祥。到了至正年間,賜諡號為文安。 [10-11] 

金履祥人物評價

脱脱等《元史》:“當時議者以為(何)基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靜(尹焞),(王)柏之高明剛正似謝上蔡(謝良佐),(金)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並充於己者也。” [10] 
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八十二》:“仁山有《論孟考證》,發朱子所末發,多所牴牾。其所以牴牾朱子者,非立異以為高,其明道之心亦欲如朱子耳”。 [12] 

金履祥軼事典故

金履祥有位老朋友的兒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別發配給他人作奴隸,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金履祥不惜竭盡家產設法解救,終於將他們贖身出來,讓他們母子團聚;後來那位兒子成為顯貴,金履祥不自己始終不提此事,見面只是問候辛苦而已。 [13] 

金履祥學術思想

金履祥治學,由博返約,不為性理之空談,於經史皆有撰述。金深受何基王柏影響,但更接近王柏。在社會政治思想方面,他繼承了王柏注重現實的精神,不採何基與世隔絕的態度;在學術上,他繼承王柏的疑經精神,然而治學較為篤實
關於心性理氣問題,履祥將人與自然聯繫起來,結合儒家經典與先儒言論,加以發揮。他認為,天地之化,包括無外。聖人作《》,所以體天地之撰。以卦而論,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天地之心所寓;以時而論,則春生夏長秋成,形形色色,生生性性,皆天地之心所為。所謂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生之道。語其象,則為《復》卦之一爻。當窮冬之時,五陰在上,天地閉塞,寒氣用事,萬物肅殺之極,天地之間,若已絕生息,而一陽之仁已潛回地中,這就是天地所以化生萬物之初。異時生氣磅礴,品物流行,皆從此出。 [12] 
金履祥沿襲了將人性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地之性的傳統説法,認為孟子所謂“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此性為氣質之性;孟子所謂“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此性為天地之命。前者“有命焉”之“命”為氣之理;後者“命也”之命為理之氣。氣之理是就氣上説,而理亦在其中;理之氣是就理上説,而氣亦在其中。理氣未始相離。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予其中。但理為一,而氣則有清濁厚薄之不同,所以在人便有智愚賢否貴賤貧富,於是便有上下品節。 [12] 

金履祥後世地位

金履祥與何基、王柏、許謙被統稱為“金華四先生”,又稱“北山四先生”。他們創立的學派被稱為北山四先生學派。 [14] 
雍正二年(1724年),金履祥以及呂祖謙、何基、王柏、許謙同時以“大儒”的身份欽定從祀曲阜孔廟。中國曆從祀孔廟的“大儒”總共73人,金履祥列東廳第22位。 [15] 

金履祥個人作品

《仁山文集》卷二里的《廣箕子操》 《仁山文集》卷二里的《廣箕子操》 [16]
著作有《尚書注》、《大學疏義》、《論語集註考證》、《孟子集註考證》、《通鑑前編》、《舉要》、《仁山集》,編有《濂洛風雅》。 [12] 

金履祥墓址

蘭溪市黃店鎮桐山後金村有金履祥墓。保存完好。 [14]  [17] 
金氏祠堂通用四字聯:
秺侯世爵
仁山隱居
上聯典指西漢金日磾封為秺侯,子賞襲爵。下聯典指元金履祥。

金履祥史籍記載

《元史》有傳。 [10] 
參考資料
  • 1.    金履祥  .浙江在線
  • 2.    《元史·金履祥傳》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比長,益自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歷之書,靡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則學於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
  • 3.    《元史·金履祥傳》初,履祥既見王柏,首問為學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內,此為學之大方也。及見何基,基謂之曰:“會之屢言賢者之賢,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會之,蓋柏字也。
  • 4.    《元史·金履祥傳》自是講貫益密,造詣益邃。
  • 5.    《元史·金履祥傳》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為,履祥遂絕意進取。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牽制搗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將不攻而自解。且備敍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巨洋別塢,難易遠近,歷歷可據以行。宋終莫能用。及後朱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上書,咫尺無異者,然後人服其精確。
  • 6.    《元史·金履祥傳》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宋將改物,所在盜起,履祥屏居金華山中,兵燹稍息,則上下巖谷,追逐雲月,寄情嘯詠,視世故泊如也。平居獨處,終日儼然;至與物接,則盎然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而尤篤於分義。
  • 7.    《元史·金履祥傳》何基、王柏之喪,履祥率其同門之士,以義制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繫於常倫也。
  • 8.    《廣箕子操》與陳宜中  .温州日報[引用日期2015-08-10]
  • 9.    《元史·金履祥傳》履祥嘗謂司馬文正公光作《資治通鑑》,秘書丞劉恕為《外紀》,以記前事,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説,是非謬於聖人,不足以傳信。自帝堯以前,不經夫子所定,固野而難質。夫子因魯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國之事,非有玉帛之使,則魯史不得而書,非聖人筆削之所加也。況左氏所記,或闕或誣,凡此類皆不得以闢經為辭。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歷》、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系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通鑑》之前,勒為一書,二十卷,名曰《通鑑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發。既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后王所當法,戰國申、商之術,其苛法亂政,亦后王所當戒,則是編不可以不著也。”他所著書,曰《大學章句疏義》二卷,《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卷,《書表注》四卷,謙為益加校定,皆傳於學者。天曆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於朝。
  • 10.    元史  .老子學院[引用日期2014-09-04]
  • 11.    《元史·金履祥傳》大德中卒。元統初,里人吳師道為國子博士,移書學官,祠履祥於鄉學。至正中,賜諡文安。
  • 12.    儒家文獻資料彙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9-04]
  • 13.    《元史·金履祥傳》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為隸,不相知者十年,履祥傾貲營購,卒贖以完;其子後貴,履祥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辛苦而已。
  • 14.    金華日報:“北山四先生”墓葬具體位置已全部確定  .浙江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14-09-04]
  • 15.    孔廟兩廡奉祀:先賢先儒和名宦鄉賢  .中國孔廟[引用日期2014-09-04]
  • 16.    《廣箕子操》與陳宜中  .甌網[引用日期2014-09-04]
  • 17.    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14-09-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