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口壩

鎖定
金口壩,又稱石門、泗津橋(堰)、金口堰,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三河村,是南北朝至明朝時期的古文物遺存。 [2]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建金口壩,兗州刺史元匡主持。金口壩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濟寧段所屬文化遺產點之一,為一座集交通、灌溉、濟運、遊覽等功能為一體的水利工程設施。金口壩東西走向,長約123米,壩體開五洞,裝置閘門。壩為木樁基礎,壩體全用條石砌築。壩上可供人車通行。金口壩有黑風口閘門和府河。黑風口古稱金口閘,是一石砌的洞形水閘,用於控制河水進入府河(豐兗渠)。金口壩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較高的建築技術水準,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4] 
2013年5月,金口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金口壩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三河村
所處時代
南北朝至明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金口堰
泗津橋堰
石門
編    號
7-1135-3-43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金口壩歷史沿革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由兗州刺史元匡主持,始建金口壩。 [2] 
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兗州刺史薛胄在沂、泗交流處積石堰水,令其入黑風口而西流,用以灌溉土地,因而城西大面積土地盡成良田,農業連獲豐收,百姓稱讚其為“薛公豐兗渠”。 [3] 
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慕容彥超以兗州為據舉兵叛亂,使金口壩圍堰泗河水流入城壕中,將之作為兵防。 [3]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開會通河,建滾水石壩,引泗入運。 [3] 
元延佑四年(1317年),裝置閘門,視季節水勢而啓閉,自此定名為“金口壩”。 [3] 
明成化七年(1471年),都有水主事張克謙“結廬督修此壩”,歷時九月工程竣工,兩端建“雁翅”以殺水勢。壩身以鐵釦加固,以糯米嵌縫攔之,成為魯地“金口玉壩”。 [3]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此壩曾三次重修,將壩身加長增高,擴為五洞泄水。 [3] 
解放初期,曾對金口壩進行維修。 [3] 
1997年,加固維修金口壩,修復了跌水石坡。 [2] 

金口壩建築格局

金口壩
金口壩(2張)
金口壩,又稱石門、泗津橋(堰)、金口堰,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濟寧段所屬文化遺產點之一,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濟運、遊覽等功能為一體的水利工程設施。金口壩東西走向,長約123米,寬10.1米,高2.65米(不含木樁基礎),壩體開五洞,並裝置閘門,視季節水勢而啓閉。壩為木樁基礎,壩體全用條石砌築,條石與條石之間以鐵釦相連接,上下鑿穿孔以木樁或鐵穿鋌相連接,扣面上鑄有陰刻楷書“金口壩”三字,故曰“金口(扣)壩”。壩上可供人車通行,是古代驛道上重要的交通咽喉。金口壩有黑風口閘門和府河。黑風口古稱金口閘,是一石砌的洞形水閘,用於控制河水進入府河(豐兗渠)。 [2]  [4] 

金口壩文物遺存

石雕
金口壩
金口壩(3張)
金口壩兩端建有堰翅,西端堰翅複製有精雕石質卧式蟲八、蟲夏一對。 [2]  1994年,金口壩出土北魏守橋石人二尊,其一背後銘文有“起石門於泗津之下……大魏延昌三年(514年)”數句,記載了兗州刺史元國修壩和疏浚河道的事蹟。 [3-4] 
刻石
金口壩西端南面雁翅側面嵌有一刻石,石寬約1.5米、高0.5米,陰刻正書“雩泗安流”四字,字徑約0.18米。右署“□□三年歲次癸未二月穀旦”,左署“知滋陽縣事馮雲鵷重修”。 [5] 

金口壩歷史文化

相關詩詞
金口壩宏偉堅固,橫跨泗河,自古即為遊覽勝地,被譽為“金口秋波”。唐朝詩人李白曾賦詩云:水作青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金口壩)。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清朝詩人仲宏道“金口秋波”詩曰:“涼飆七月度河,金口時來一問津。泉壑瀾回聲似雨,波濤翠卷疊如茵。 [3-4] 

金口壩文物價值

金口壩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抗洪、濟運、蓄水、遊覽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古代水利樞紐工程,有江北小都江堰之稱。1966年以前,獸河工農兵大橋未建成時,金口壩為兗州至曲阜的必經之路。金口壩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較高的建築技術水準,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2] 

金口壩保護措施

金口壩遺址碑 金口壩遺址碑
2013年5月,金口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金口壩旅遊信息

金口壩地理位置

金口壩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酒仙橋街道三河村,泗河上游。 [2] 

金口壩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金口壩,路程約6.6千米,用時約1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