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剛寺

(安徽廬江縣)

鎖定
金剛寺,位於有廬江縣城四牌樓西側,始建於(公元898年)唐光化元年,故原名光化寺。為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舍宅改建,因寺內有金剛院,後易名金剛寺。寺成立後,吳王因慕伏虎禪師之名,聘其為首任住持。
中文名
金剛寺
外文名
King Kong Temple
地    址
廬城鎮文明中路
年    代
唐朝
始建時間
898年

金剛寺歷史由來

伏虎禪師,姓厲,廬江黃屯鄉人,生下時,因雙目失明,被父母拋入黃屯附近的光明山頂石窟之中,遇一母虎,以乳哺之三載。後,虎又以爪刨地,得一清泉,伏虎禪師以水洗目,雙目遂明。(此泉即虎刨泉,至今猶存)。伏虎禪師成人後,遂結茅庵於光明山頂,與虎同隱循修,德行高潔,禪理圓通,唐照宗聞其名,賜號“孝慈伏虎禪師”。
伏虎禪師住持該寺,昌隆鼎盛,僅一年間,受戒弟子就達八百之眾,獨佔江北寺廟之鰲頭。爾後,禪師雲遊冶山,愛其清幽,另建兩寺(無量殿、冶父寺)於南麓、山巔,金剛寺自此為冶父寺之下院,共創“江北冶父山”之宏圖。
歷唐、宋、元、明、清至今,千年古寺聞名遐邇,卻又歷盡兵燹、天災、改朝換代之滄桑,幾度中興幾衰亡,至近代抗戰初期,日機屢炸廬城,神龕被毀,解放前,寺院又被地方衞生院、法院佔用,而文革期間,大雄寶殿被嚴重損壞並傾頹,殿中佛寶更被洗劫一空。

金剛寺文物保護

今又逢盛世,廬江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對金剛寺古建築的文物保護,為弘揚佛教文化,對該寺進行募捐、開發和利用。當家住持釋本明老尼師,時年75歲,為此奔走募化,自1996至2003年的七年間,她不畏險阻,跋山涉水上九華,多達六、七十次,她以最低的水準維持生計,把別人送她的補品都賣掉貼補寺用,在其愛國愛教的精神感召下,金剛寺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支持與贊助,自1996年冬起動工修復,至1998年十月竣工,耗資60餘萬元,大殿得以全面修繕,但這還只是古寺重輝的第一步。又經過五度寒來暑往,歷盡千辛萬苦,釋本明尼師在九華山大天台釋宏學法師、冶父山釋滿成法師及無數善心、善緣的傾力相助下,終又募化數百萬巨資,復原並更新了大量的佛寶、文物,重創了金剛寺曠古未有振興與輝煌。

金剛寺建築規模

而今的金剛寺,大殿高15米,寬20米,佔地450平方米,巍峨瑰麗,古樸典雅,雄偉莊重。大殿正上方供奉三尊大佛,東西供奉伽藍十八羅漢,殿後一尊自緬甸進口的漢白玉釋迦牟尼卧佛,重達9噸多,堪稱希世之佛、罕世真寶。寺內有一口古井,深1200米,四季泉水清澈,煮飯燒茶,香氣撲鼻,經縣文物管理部門鑑定,為唐(宋)古井。目前,寺內供奉大型佛像52尊,全由名貴木材雕刻,純金裝飾。皆栩栩如生,流光溢彩。
大殿正面有高達4米的旋轉萬佛燈兩座,琳琅滿目,寶氣珠光,蔚為奇觀。尤為珍貴的是大殿左右兩側有大型鐘鼓一對,鼓為圓型皮面大鼓,直徑為140釐米,氣勢奪人,聲振屋瓦;鍾是紫銅(摻銀)大鐘,重逾2噸,自蘇州定製,價值15萬元,音色恢宏悦目,響遏行雲,是天下少有的鎮寺之寶。
2001年,廬江縣人民政府將金剛寺列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巍峨的大殿,佛寶文物灼灼生輝,吸引着四方賓客、八方遊人。

金剛寺相關詩讚

金剛寺有詩讚曰:幾度滄桑幾興亡,千年古剎又重光。金剛不朽人緣好,盛世佛寶永世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