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剛堰

鎖定
金剛堰,是一條防禦汾河汛期氾濫的攔洪壩堰。金剛堰名稱來源當地有一個傳説。曾有一位賣缸的商人,用放有沙土的大缸治住了洪水,拯救了人們。後來為了紀念這個不知名的賣甕人,便給這道用甕缸砌築的壩堰,取名“金缸堰”。經年累月之後,“缸”被其諧音字“剛”所代替,繹演成了後來的“金剛堰”。傳説總歸是傳説,金剛堰與甕缸無絲毫關係。取其名為“金剛”完全是喻其堅硬不可沖壞之意。人們希望這段大堤能像佛經裏的護法金剛那樣,有一個永久不壞之身。金剛堰的得名,準確一點説,似源出於此。
中文名
金剛堰
曾經作用
攔洪壩堰
地理位置
山西省太原市
現今狀況
太原較繁忙的街道之一

金剛堰現狀

現在的金剛堰路,是太原一條較繁忙的街道之一。街道兩側林立着銀行、飯店和各種辦事機構。其中,太原市的兩個政府機關——太原市國土局、太原市政務大廳,都坐落在這條街道上。平時人們開車來這裏辦事,因為附近沒有停車場,都把車停在路邊,經常排成長長的一隊,因此,這條街道也變成了省城較繁忙、較阻塞的街道之一。

金剛堰自然資源

南起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的金剛堰路,沿着汾河的流向,南北伸展,平坦開闊,它是太原城區汾河東岸的一條主要街道,長度接近四公里,寬度則逾45米。金剛堰路,得名於金剛堰,而金剛堰,追名索意,原本是一條防禦汾河汛期氾濫的攔洪壩堰,根本不是一條街巷。這一點從這三個字的字面上即可得到顯而易見的應證。

金剛堰歷史背景

説及金剛堰這條壩堰的名稱來源,當地曾有這樣一個傳説。也不知是哪一代,也不知是哪一朝,反正是很早很早以前,一個專賣大瓷缸的商販,來太原做買賣。這個人似乎少一個心眼,他來到太原後,也不看這裏需要多少瓷缸,一個勁的往城裏運。城裏放不下了,他便讓夥計們把大瓷缸沿着城垣的外圈擺放。據説,從前一年的冬天,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初,整整運輸了兩個季節。半人多高的、黑亮黑亮的大瓷缸,從鎮遠門繞過城西北角,一直堆到阜城門,有四五里長。城裏城外的人都譏笑這個賣缸人,説他傻哩吧嘰,愚蠢透頂。沒有多久,太原的雨季到了。日日連陰,雨腳如麻,半月不開。很快山洪暴發,汾水猛漲。黃土修成的河壩,怎麼能經得起咆哮的洪水日夜沖刷,眼看河堤就要決口,人們又要遭殃,就在這個時候,那個買賣人招呼他的夥計們,把沿城的大甕都抬到快要決口的河壩處,一個連一個形成了一道大甕築成的河堰。這樣,他還不放心,又招呼夥計們和前來幫忙的人,往大甕裏添土,從天不亮忙到了天昏黑。結果甕缸壩剛剛築好,汾河水便決堤咆哮而來。但是,洪水在油光瓦亮的甕缸壩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賣大甕的商販治住了洪水,拯救了人們。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不知名的賣甕人,便給這道用甕缸砌築的壩堰,取名“金缸堰”。經年累月之後,“缸”被其諧音字“剛”所代替,繹演成了後來的“金剛堰”。

金剛堰文化

其實,傳説總歸是傳説,金剛堰與甕缸其實無絲毫關係。取其名為“金剛”完全是喻其堅硬不可沖壞之意。據《陽曲縣志》所載,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汾河就從這裏決堤,衝入城中,明嘉靖年間,又是從這裏沖垮防堤,“奪阜城門入”。而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河又是從這裏沖決河堤,氾濫成災。當時,阜城門雖有備,水未能入城,但是,浩淼的大水流到低窪的水西門和大南門時,洪水決門逾牆穿屋而過。太原省城半壁汪洋,變為澤國。從舊志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明之後的金剛堰,共分八個防洪堤段,分別取名為“長字段、堤字段、永字段、固字段、汾字段、澤字段、安字段、瀾字段”。取每段第一字,則可組成“長堤永固,汾澤安瀾”句。人們希望這段大堤能像佛經裏的護法金剛那樣,有一個永久不壞之身。金剛堰的得名,準確一點説,似源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