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冠鱗毛蕨

(中藥材)

鎖定
金冠鱗毛蕨,植株高約30-12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亮紅棕色,披針形,長約2釐米,寬僅2毫米,先端毛髮狀,常扭曲。分佈於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
中文學名
金冠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chrysocoma (Christ) C. Chr.
別    名
金黃鱗毛蕨
擬巖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亞    屬
平鱗亞屬

金冠鱗毛蕨形態特徵

金冠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5張)
植株高約30-12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密被鱗片,鱗片亮紅棕色,披針形,長約2釐米,寬僅2毫米,先端毛髮狀,常扭曲。葉簇生,葉柄長為葉片的1/4到1/2,禾稈色,被卵圓披針形和線狀披針形兩種淡棕色或者棕色鱗片;向上達葉軸鱗片逐漸變小;葉片卵圓披針形,長20-80釐米,寬10-35釐米,先端漸尖,向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深裂;一回羽片約20對,披針形,長約15釐米,寬約2釐米,基部平截無柄,羽狀深裂;小羽片(裂片)約13對,對生或略互生,近四方形,以狹翅與羽軸相連,鈍頭,具圓鋸齒,基部兩側稍突出,兩側邊有缺刻狀鋸齒;葉脈上面不顯,下面顯著,多數為二叉;堅紙質,葉近革質或堅紙質,上面暗褐色,下面褐色,沿羽軸被棕色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羣圓腎形,生於裂片中下部側脈的中部,每裂片3-4對;囊羣蓋大,螺殼狀,成熟時完全籠罩孢子囊羣。

金冠鱗毛蕨生長環境

常生於灌叢或常綠闊葉林緣,海拔2400-3000米。 [1] 

金冠鱗毛蕨分佈範圍

產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印度北部、錫金、不丹、尼泊爾、緬甸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雲南彌勒。 [1] 

金冠鱗毛蕨主要價值

根狀莖:清熱解毒,散瘀,止血。用於金瘡,產後血氣脹痛,帶下病,衄血,痢疾。 [1] 
金冠鱗毛蕨 金冠鱗毛蕨
【藥 名】:金冠鱗毛蕨
【拼 音】:JINGUANLINMAOJUE
【來 源】:為鱗毛蕨科植物金冠鱗毛蕨的根莖。
【功 效】:清熱解毒、止血散瘀。
【主 治】:用於温熱病熱入營分證、大便膿血、金瘡、產後血氣脹痛、紅崩帶下、衄血。
【性味歸經】:苦、鹹,寒。入心、肝、脾、大腸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外用:適量搗敷。
【考 證】:始載於《中藥鑑別手冊》。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含白三叉蕨素、綿馬酸、黃三叉蕨酸。

金冠鱗毛蕨本種提示

本種由於生長環境的差異,形態變異甚大,生於乾旱或岩石縫中的植株,形體瘦小,高僅20-30釐米,而生於環境較濕潤的土壤上,植株高達120釐米。二回深羽裂至二回羽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