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丹道事件

鎖定
金丹道事件,指的是光緒十七年十月初十,數千金丹道眾在大教師楊悦春以及李國珍、王增等頭領的帶領下,以“替天行道,掃胡滅清”為口號發動的起義。 [1] 
中文名
金丹道事件
地    點
金丹道
起    因
被洋教士迫害
起義人員
農民,礦工

目錄

金丹道事件事件經過

十月初十(11月11日)金丹道首領李國珍、楊悦春率眾暴動,攻佔貝子府後,楊悦春將之改名為“開國府”,自立為“開國府總大教師”,李國珍被封為“掃北武聖人”,王增被封為右丞相。其他各首領依次被封為王、侯、軍師、元帥、副帥、先鋒等,並立即開始了擴大戰果的軍事行動:“派令王增、王福等招集四五千人到東路土默特旗一帶沿途來找蒙古營子抄殺。李青山等到西路平泉州、喀喇沁等旗一帶抄殺,北路王增告知馮善政,轉囑李國珍帶領七八千人往北路扎薩王旗、奈曼王旗、海林王旗一帶抄殺,南路由平南王徐立等率領,攻打朝陽。”
在起事後的第六天,清廷便命直隸總督李鴻章統籌全局,佈置剿撲事宜。而李鴻章則立即派出各支部隊挺進熱河。其中作為主力的有兩位將領,一位是時任直隸提督,日後在甲午戰爭中以逃跑聞名的葉志超,另一位是時任統領蘆台練軍各營記名提督,日後在辛丑國變中成為殉國英雄的聶士成。
十月十八日,葉志超所部攻打建昌縣的暴動軍,兵鋒所過之處,先是“聚殲五百餘名,騾馬百餘匹”,然後又徹底擊潰暴動軍主力,“即墜崖跌死者三百餘名,遍野橫屍,血污滿地,生擒數十名”,自封為“平清王”的傅連信僅以身免,逃亡哈爾濱。
十月二十日,官軍在八角山地方擊敗暴動軍,擊斃暴動軍“二百餘名,生擒十數名,其餘逃竄”。
十月二十二日,暴動軍聚集兩千多人,列隊迎敵,但在官軍進攻下“大敗奔竄”,戰死者“四十多名,生擒首匪郭萬昌等二十九名,燒死百餘名,奪獲旗械甚多”。
十月二十四日,暴動軍“聚約一千四百多人,各持器械迎拒”,被再次擊潰。
十月二十九日,官軍圍攻榆樹林子,“血戰兩小時之久”,暴動軍慘敗,僅被擊斃的大頭領,就有“偽王李妖師、偽領兵侯孫惠、楊升、張惠、王永元等五名”。
十一月十五日,官軍進抵翁牛特旗,暴動軍大頭領梁貴成聚眾在北大寺負隅抵抗,“該處北大寺重垣高厚,十分堅固”。而在官軍的進攻下,“槍炮外出,官軍以車代梯,奮勇齊上,立將寺院攻破,又擊斃多名,生擒梁貴成父子二人及夥黨,奪獲大炮四尊,抬炮十五軒,鳥槍刀矛器械五百餘件,賊馬二百餘匹”。
十一月十三日,聶士成所部攻陷暴動軍大本營“開國府”。
十一月十六日,官軍乘勝進擊,在那林溝遭遇暴動軍將帥張雙、副帥周寬所部,雙方交戰。暴動軍將帥張雙、副帥周寬相繼陣亡,所部戰死五百餘人。而各地暴動軍聞訊前來增援,又被官軍“共斃賊六百多名,奪獲槍炮刀矛不計其數,賊馬二百餘匹”。
在此之後,“掃北武聖人”李國珍率部前來救援,但傷亡慘重,在撤退過程中又遭到官軍截擊,李國珍“右脅已受洋槍重傷”,無力逃走,被俘殺。而“開國府總大教師”楊悦春在聽聞李國珍兵敗後,便“逃赴色力虎金廠溝山洞之內潛藏”,聶士成下令嚴加緝拿,“將金廠溝土山四面圍嚴,按洞搜查,經官兵等在洞內將逆首楊悦春父子叔侄六名一併擒獲”。
從起事到被弭平,“金丹道暴動”僅堅持了一個月。 [2] 

金丹道事件結局

熱河在付出了死亡十餘萬人,三十餘萬人淪為難民的代價後,恢復了平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