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中都水關遺址

鎖定
金中都水關遺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玉林南路玉林小區甲40號,始建於金天德三年至貞元元年(1151—1153年),是金中都景風門西側城垣下的水關,也是中國現存古代水關遺址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遺址 [3]  [6]  [9] 
金中都水關遺址主要由城牆下過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洞內兩廂殘石壁、進出水口兩側的四擺手及水關之上的城牆夯土四部分組成。遺址平面呈“][”形,南北向,南距今涼水河(金中都南護城河)50米。全長43.4米,過水涵洞長21.35米,兩廂石壁寬7.7米。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別寬12.8米、11.4米。進出水口及泊岸兩側設有擗石樁。底部過水麪距現地表5.6米 [6]  。金中都水關遺址標明瞭金中都城的位置,代表金中都城市建築及其工藝水平,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內容,為金中都城的水系研究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3] 
1995年10月20日,金中都水關遺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06月25日,金中都水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金中都水關遺址
地理位置
北京市豐台區玉林南路玉林小區甲40號
所處時代
金朝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001-1-001

金中都水關遺址歷史沿革

金天德三年至貞元元年(1151—1153年),金中都水關隨金中都始建。 [9] 
元朝中晚期,金中都水關棄毀。 [10] 
1990年10月,在北京市豐台區玉林南路玉林小區的建築工地發現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板和木樁。
1991年3月至6月,金中都水關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1995年5月1日,金中都水關遺址原址建立遼金城垣博物館,並正式對外開放。 [6] 
2008年9月16日,由中國林科院木材研究所對金中都水關遺址進行全面保養。
2009年12月10日,金中都水關遺址的保養工作完成。 [4] 
2017年6月26日,金中都水關遺址進行加固及保護工作。 [7] 
2021年6月,遼金城垣博物館與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三家遺址類博物館整合組建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更名為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金中都水關遺址) [8] 

金中都水關遺址建築格局

金中都水關遺址
金中都水關遺址(5張)
金中都水關遺址為水關建築基礎底部,水關殘留部分由城牆下過水涵洞底部的地面石、洞內兩廂殘石壁、進出水口兩側的四擺手及水關之上的城牆夯土四部分組成。平面呈“][”形,南北向,全長43.4米,南距金中都南護城河(今涼水河)50米。南北各有“八”字形金剛牆,長度13.35—13.7米左右,寬分別為16.1米和12.8米。中間部分為石板鋪成的流水面(過水涵洞),長21.3米,兩廂石壁寬寬7.76米。出水口和入水口分別寬12.8米、11.4米。進出水口及泊岸兩側設有擗石樁。底部過水麪距現地表5.6米。金剛牆內側及流水面的兩端均有一排柏木樁保護石板。水關主體結構以石木構成其基礎坐落在沙層上,下層為密集的排樁,排樁上置長方形的巨型襯木,排樁與襯木之間以棒卯連結。襯木之上置石板,構成水關主體。石板之間以鐵質銀錠鎖聯結,襯木之間以木質銀錠鎖聯結,石板與襯木之間僅在關鍵部位以鐵釘聯結。東西兩側發現有夯土,由碎石塊、石片層和夾沙黃士組成。在夯土之上,有一片規整的夯土層,由黃土和一層很細碎的石片構成,夯層均勻,層次分明,土質堅硬,每層厚15—18釐米 [6]  [11] 

金中都水關遺址遺址特點

根據金中都水關遺址推測金中都水關的建造過程是:最下層密植木樁,樁之間用碎石、碎磚瓦及沙土填充夯實。木樁之上放置排列整齊的襯石枋,襯石枋上又鋪設地面石。襯石枋與枋下的木樁使用榫卯結構相連接,襯石枋之間用木銀錠榫相連接,襯石枋與石板以鐵釘相連,石板之間用鐵銀錠榫相連。上下相疊的石板則在中間鑿孔,再用木樁像穿糖葫蘆一樣把石板穿起來,即“鐵(木)穿心”。木樁、襯石枋、石板緊密相連,整體堅固。建造這一工程用了約1800根1—2米的木樁、530立方米的成材石料、2500個鐵銀錠榫 [6] 

金中都水關遺址文物遺存

金中都水關遺址地層堆積共6層。第3層又分A、B兩層,A層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B層為明、清時代地層。第4層堆積年代為元代晚期;第5層為金代晚期,出土有金代陶瓷遺物;第6層出土有金代銅鏡及少量瓷片,為金代河流沖積沙石層。金中都水關遺址出土有銅、陶、瓷、石等器物,但完整者極少 [9] 

金中都水關遺址文化活動

2023年6月10日至9月30日,金中都水關遺址舉辦由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金中都水關遺址)主辦的“都城肇始——紀念北京建都870週年考古成果展” [5] 

金中都水關遺址科研成果

金中都水關的寬度已知是7.7米,所以水關的高度是能夠通航的關鍵所在。從建築學角度考慮,水關的城門高度是拱券券高加上水關兩廂石壁的高度。宋金元時期水關拱券為半圓,拱券矢高應為跨度的一半。那麼金中都南城垣水關的拱券券高應為7.7米的一半,即3.85米。如果再得出水關兩廂石壁的高度,就可以推算出金中都南城垣水關的城門高度了。但水關遺址的地面建築已不存在,現只有殘存石壁高0.9米,長18.5米。從《營造法式》可知,單眼卷輦者,河渠每深一尺(約等於0.33米),二磚相併壘兩壁,磚高五寸(約等於0.17米),如果河渠深廣五尺(約等於1.66米)以上,心內以三磚相併。由此,河渠的深度和寬度會影響到兩廂石壁的高度和卷輦的層數。河渠越深廣,石壁的高度越高,卷輦層數亦增加。元大都北城牆水關遺址可提供實物印證,該水關頂部券磚現留有兩層,從現場觀察來看,內券磚面上殘留白灰痕跡,且不光滑。洞壁基礎所留距離同樣可以增加一層的尺寸,內壁還應砌有一層券磚,所以可以斷定水關券頂應為三層券磚所築。元大都北城牆水關寬度為4米,那麼拱券券高就是2米,據遺址中兩廂石壁高1.5—1.6米,可知元大都北城牆水關城門高度是3.5—3.6米。又因為金中都南城垣水關寬度大於元大都北城牆水關,兩廂石壁高度隨比例也應高於元大都水關,並且可推測出卷輦是三磚相併而制。按照元大都北城牆水關拱券券高和兩廂石壁高度的比例關係,推算出金中都南城垣水關的兩廂石壁高度應在2.88—3.05米,水關的城門高度應在6.73—6.9米 [6] 

金中都水關遺址文物價值

金中都水關遺址是中國國內已知古代水關遺址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遺址。遺址標明瞭金中都城的位置,代表金中都城市建築及其工藝水平,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內容。遺址還證實了金中都城內的水系流向,為金中都城的水系研究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3] 

金中都水關遺址文物保護

1995年10月20日,金中都水關遺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06月25日,金中都水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23年11月10日,金中都水關遺址入選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遺產名錄。 [12] 

金中都水關遺址參觀信息

金中都水關遺址地理位置

金中都水關遺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玉林南路玉林小區甲40號。

金中都水關遺址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30、專176路公交車,在西鐵營站下車前往。
  • 地鐵
北京市內乘坐地鐵14號線,在西鐵營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豐台區人民政府距離金中都水關遺址約8.1千米,駕車約20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