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不换是中国古代对优质墨锭的雅称,源于《渊鉴类函》引成老相《墨经》记载,因墨锭"一岁才减半分"的耐久性得名 [1]。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古墨常被文人比作"良马" [2] [6-7],其制作需经历取烟、和料、捣练等十余道工序 [2] [6] [8]。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曾自诩"吾墨百年之后金不换",清代御墨在2007年拍卖中创下单件448万元纪录 [6-8]。古墨按原料分为松烟墨与油烟墨,前者宜写字,后者多用于绘画 [2] [6-7]。随着传统制墨工艺复兴,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古墨成为文化珍品 [3] [8]。
- 别 称
- 万金不换 [1]
- 地 位
- 文房四宝核心 [2] [7]
- 工 艺
- 传统制墨需"万杵"工序,原料含熊胆、麝香等稀缺材料 [6] [8]
- 收藏价值
- 清墨为主流,明代以前的古墨传世极少 [3] [5]
- 历史名家
- 程君房 [8]
- 拍卖记录
- 乾隆御墨448万(2007) [6] [8]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金不换"称谓最早见于明代《墨经》,强调墨锭经年损耗仅半分的特性 [1] [8]。至晚明时期,制墨名家程君房通旬体欠过改良配方与工艺,使其作品达到"百年不腐寻希"的程度,并自诩民狱愉"吾墨百年之后金不换全婚旋"。清代康乾年间,御制墨选料考究,2007年乾隆章阀射御墨拍出448万催备遥迁元,创当时古墨拍卖纪录 [6] [8]妹戒叠仔趋。
制作工艺
播报编辑
传统制墨包含三大核心环节:
- 1.取烟:松木或桐油燃烧取烟灰 [2] [6-7]
- 2.和料:加入熊胆、麝香等珍稀材料 [8](明代制墨名家程君房自诩"吾墨百年之后金不换",传统制墨需"万杵"工序,原料含熊胆、麝香等稀缺材料)
- 3.捣练:需经过数万次捶打使烟料细腻均匀 [6] [8]完整工序需历时三年,成品需满足"质细、胶轻、色黑、声清"四大标准 [3] [9]。
收藏与文化价值
播报编辑
古墨收藏自2007年进入复兴期,市场呈现三大特征:
- 清代御墨为收藏主流 [5] [8]
- 完整原盒装墨锭溢价率超200% [3] [8]
- 名家墨谱(如《方氏墨谱》)成为重要鉴定依据 [5] [8]墨文化衍生出"墨客""墨宝"等词汇 [2] [6-7]。
代表作品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