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驢

(奇蹄目馬科動物)

鎖定
野驢分佈於中國的內蒙古甘肅、新疆。國外見於蒙古。又名蒙古野驢、賽驢,大型有蹄類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釐米,肩高約120釐米,尾長80釐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於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野驢屬典型荒漠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釐米,肩高約120釐米,尾長80釐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
中文學名
野驢
拉丁學名
Equus hemionus
別    名
蒙古野驢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奇蹄目
亞    目
馬形亞目
馬科
馬屬
分佈區域
中國的內蒙古甘肅新疆。國外見於蒙古

野驢資料

英文名:Asiatic Wild Ass(onager)
分佈於中國的內蒙古、甘肅、新疆。國外見於蒙古。

野驢簡介

野驢
野驢(3張)
野驢,又名蒙古野驢、賽驢,大型有蹄類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釐米,肩高約120釐米,尾長80釐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於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 [1] 
野驢屬典型荒漠動物,棲居於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開闊草甸荒漠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帶。集羣,日行性,營遷移生活。性機警,善持久奔跑,喜水浴、會游泳。耐乾渴,冬季主要吃積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類為食。 [1] 
野驢叫聲像家驢,但短促而嘶啞。發情繁殖期8~9月,雄驢間爭雌激烈,勝者擁有交配權。孕期11個月,每產1仔,3~4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北京動物園1956年開始飼養展出,1961年繁殖成功。
野驢
野驢(5張)
野驢為中國Ⅰ級保護動物,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 [1] 
分佈於亞洲腹地的野驢,並非是現今家驢的祖先,家驢源於非洲野驢。野驢善於奔跑,甚至狼羣都追不上它們,但由於“好奇心”所致,它們常常追隨獵人,前後張望,大膽者會跑到帳篷附近窺探,給偷獵者可乘之機。

野驢分類

野驢分為亞洲野驢和非洲野驢,都是強壯、能吃苦耐勞的動物。它們有很強的耐力,即能耐冷耐熱又能耐飢耐渴。野驢的動作在馬屬動物中是最慢的,但它們能長時間不喝水,這一點是馬和斑馬都不能相比的。它們雖然奔跑速度沒有馬或斑馬快,但步伐穩健而有耐力。野驢的視覺、聽覺、嗅覺均敏鋭,尤其是視覺和聽覺更發達。

野驢亞洲野驢

亞洲野驢(Equushemionus)產在亞洲與近東,有5個亞種。產在我國的有西藏野驢(E.h.kiang)和蒙古野驢(E.h.hemionus)。棲息在高原,有稀疏灌木的沙漠平原及丘陵地帶。野驢一般為沙黃色至棕色,耳長、蹄小、前額無額毛。體長2~2.2米,尾長42~49釐米,肩高0.9~1.5米,體重約260公斤。
驢為人馴養與使用的歷史比馬還長。它們單獨或結成小羣5~9只一起,偶有數十隻大羣。它們營遷移生活,清晨到有水源處飲水,白天大部分時間在水源附近覓食和休息,傍晚回到宿地。行走時排成一行,一般公驢領先,母驢在後面。野驢遷移性很大,每天走很多路。有時與藏羚及盤羊同棲。它們善於奔跑和游水,還喜歡在溪流中洗浴。棲居在沙漠地區的野驢可以數日不飲水。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45公里。繁殖期8~9月,孕期11個月,每產1仔,3~4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

野驢非洲野驢

非洲野驢(Equusasinus)是家驢的祖先,現數量已很稀少,僅分佈在非洲東北部,沿紅海的一小條荒涼地帶。非洲野驢體型比亞洲野驢小,耳朵比亞洲野驢大。現存有兩個亞種:索馬里野驢(E.a.somalicus)棲居在索馬里北部和埃塞俄比亞北部,軀體為淺紅棕色,腹部白色,四肢具黑色條紋;努比亞野驢(E.a.africanus)棲居在蘇丹紅海山和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東部,軀體為灰黃色,腹部白色,肩部有一黑色條紋,由條紋即可區分這兩個亞種:索馬里野驢腿上有黑色橫紋而肩上無橫紋;努比亞野驢肩上有黑色橫紋但腿上無橫紋。努比亞野驢是非洲野驢亞種之一,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3年)附錄I收錄的瀕危野生動物之一。非洲野驢(Equus africanus)是屬馬科的一種野生動物,被認為是驢的祖先,主要在東非國家的草原及其他乾燥的地區。數量十分稀少,近數十年來未見報道。非洲野驢高約5尺,長約6.5尺,體重440至510磅,皮毛短少平滑,呈淺灰色至淡黃褐色。 [2] 
非洲野驢很善於爬山,可以隨便在岩石和懸崖上休息。單獨或結成小羣生活,每產一仔。
藏野驢屬奇蹄目馬科,是大型食草動物。藏野驢夏毛呈棕色,冬毛呈灰褐色,腹部及唇、腿的毛色較淡;身長2.3~2.4米,高約1.3米~1.4米,重達300多千克。藏野驢是典型的高原動物,分佈於阿爾金山和崑崙山,生活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它們喜歡成羣活動,一般是一頭強壯的公驢和數頭到十幾頭母驢組成。主要以山上的針茅苔草、植物為食,一般在每天的晚上和傍晚飲水。

野驢種羣現狀

由於保護措施得當,野驢的種羣數量逐年增加,僅在羌塘就有近6萬頭。根據劉務林等人的估計,1989年時蒙古野驢的數量約在5.6萬頭左右,1998年的總數接近8萬頭。另外,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查統計,在阿里改則縣察布鄉北部和尼瑪縣西北部的局部地區有數量龐大的野驢羣,有些羣體的數量達到500頭以上。蒙古野驢(Equushemionus)體形比蒙古野馬略小。形似騾子,毛色淺黃。主要分佈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荒漠或半荒漠地區。1981年卡拉麥裏山自然保護區成立之時,僅存450頭左右,經過20年的保護,目前數量約有4000頭左右。
蒙古野驢現在數量非常少,據周嘉鏑先生介紹,數量稀少是由於人跡活動的原因,畜牧業的發展還有開礦、農墾使得植被退化、沙漠化,致使食物減少,野驢數量也就逐漸減少了。 [3] 
專家推測蒙古野驢湧入我國的原因可能是:
(1)該地區是蒙古野驢的原始分佈區,野驢湧入我國是一種自然迴歸
(2)近年來蒙古國方面環境條件適合,野驢種羣增長,超過環境容納量
(3)今年蒙古國降雨偏少,草場發育不好,水資源缺乏,而我國巴盟地區降雨偏多。
蒙古野驢是珍貴的有蹄類動物,要保護好這個種羣,首先要保護好蒙古野驢的生存環境,建立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大致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將烏拉特後旗梭梭林保護區擴大400平方公里,形成一個蒙古野驢的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第二步,與蒙古國合作建立跨國保護區。蒙古野驢可能有長距離遷徙的特性,建立跨國保護區將會更好地保護這一物種,並能爭取國際保護基金。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