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蒜

鎖定
野蒜是葱科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4]  。鱗莖肥厚呈球形,直徑達2釐米,具白色膜質葉鞘;葉多為半圓柱形,中央稍空;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且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球形,具多數花,花被粉紅色,花被片卵狀長圓形,基部稍結合,先端鈍或鋭尖,背脊紫紅色;果為蒴果;花期一般5-7月;果期7-9月 [4]  。因可類似韭菜一樣食用,故亦名“洋韭” [5] 
野蒜在中國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區均有分佈,朝鮮和日本也有分佈 [6]  。性喜高温,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多生長在草甸、水塘邊、河邊沙石地等 [5]  。一般以鱗莖繁殖作為主要繁殖方法 [6] 
野蒜根為白色,可做藥用,名薤白。其味辛、苦,性温、滑,無毒。主要用於治療胸痹心痛,赤白痢疾等症,並有降毒驅蟲,防黴保鮮的作用,對心臟血管的健康很有幫助 [5]  。野蒜既可以蘸醬生食、鹽漬鹹菜、熗拌、做湯、調味, 又可做麪食菜餡 [6] 
中文名
野蒜
拉丁學名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別    名
山蒜,山野蒜,野小蒜,小根蒜,野葱,菜芝,小根菜
野蕎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天門冬目
葱科
葱屬
薤白
分佈區域
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湖北、貴州、雲南、甘肅、江蘇

野蒜植物學史

因可類似韭菜一樣食用,故亦名“洋韭” [5] 

野蒜形態特徵

野蒜
野蒜(4張)
野蒜是葱科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肥厚呈球形,粗0.7-1.5 (-2) 釐米,具白色膜質葉鞘,基部常具小鱗莖(因其易脱落故在標本上不常見);鱗莖外皮帶黑色,紙質或膜質,不破裂,但在標本上多因脱落而僅存白色的內皮。葉3-5枚,半圓柱狀,或因背部縱稜發達而為三稜狀半圓柱形,中央稍空,上面具溝槽,比花葶短。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且直立,平滑無毛。花葶圓柱狀,高30-70釐米,1/4-1/3被葉鞘;總苞2 裂,比花序短;傘形花序半球狀至球狀,具多而密集的花,花被粉紅色,或間具珠芽或有時全為珠芽;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紅色;花被片矩圓狀卵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基部稍結合,先端鈍或鋭尖,背脊紫紅色,長4-5.5 毫米,寬1.2-2毫米,內輪的常較狹;花絲等長,比花被片稍長直到比其長1/3,在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分離部分的基部呈狹三角形擴大,向上收狹成錐形,內輪的基部約為外輪基部寬的1.5倍;子房近球狀,腹縫線基部具有簾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果為蒴果;花期一般5-7月;果期7-9月。 [4-5] 

野蒜產地生境

野蒜在中國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區均有分佈,朝鮮和日本也有分佈。 [6]  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草地、草甸、水塘或河邊沙石地上,極少數地區(雲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 [1]  [5] 

野蒜生長習性

野蒜性喜高温,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 [5]  [6] 

野蒜育植技術

一般以鱗莖繁殖作為主要繁殖方法。 [6] 

野蒜整地播種

野蒜 野蒜
用當年的種子育苗移栽。一般在8月份育苗,先將種子在50℃水中泡4 h後,放在20℃下催芽,當50%萌動後則可播種。播種量75 kg/hm2,播後覆土並且保温(20℃)促出苗,出苗期要覆稻草,澆小水,可以提高出苗率。 [2] 

野蒜後期管理

越冬前幼苗應長3~4片葉,苗高20~25 cm,假莖粗0.6 cm,苗齡90 d左右,一般在10月中旬可將壯苗假植貯藏越冬,即在封凍前將秧苗挖出捆把,假植在20 cm深厚的土溝中,然後隨天氣漸冷而增加蓋土,直到早春土壤解凍後開始定植。 [2] 

野蒜定植與田間管理

早春土壤解凍後,4月份施肥整地做畦,選根系小,葉直立的秧苗,按18 cm×1 cm的株行距試栽,每公頃45萬株左右,深度以剛剛埋上小鱗莖,澆水不倒不漂秧為度。定植緩苗後要輕澆水,勤中耕以促耕生長,生長旺盛期則加大供水量。 [2] 

野蒜培土

培土是奪取野蒜優質高產高效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尤其是新發展的產區,更應強調後期培土。在野蒜生長中後期,地下鱗莖膨大迅速,如果暴露於表土,接觸到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變綠,農户稱為“綠籽”,“綠籽”食味差,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商品性和經濟效益。培土一般在小滿前後進行,連續2~3次,把根莖部裸露的鱗莖全部深蓋。 [2] 

野蒜適時收穫

在夏末秋初,當鱗莖基部有2~3葉枯黃,假莖失水變軟倒伏,鱗莖外層鱗片革質化時則可收穫。收前一週停水,有利儲運。 [2] 

野蒜病蟲防治

野蒜的病蟲害發生比較輕,但隨着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加重,已成為野蒜老產區的關鍵性問題。在生產實踐中對病蟲害防治主要採取綜合防治措施:
選擇無病區的健壯野蒜鱗莖作種子。
輪作,對連續種植2~3年的土壤進行輪作換茬。
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特別是防止土壤的內滯水。
重視科學配方施肥,改變農户重氮肥輕磷鉀肥,增加鉀肥的施用量。
藥劑防治,野蒜的蟲害以薊馬為主,可用10%吡蟲啉或25%菜喜進行防治;病害以霜黴病和炭疽病為主,霜黴病可用60%滅克錳鋅防治,炭疽病可用25%使百克乳油或80%炭疽福美防治。 [2] 

野蒜主要價值

野蒜藥用

野蒜根為白色,可做藥用,名薤白。其味辛、苦,性温、滑,無毒。主要用於治療胸痹心痛,赤白痢疾等症,並有降毒驅蟲,防黴保鮮的作用,對心臟血管的健康很有幫助。 [5] 

野蒜食用

野蒜既可以蘸醬生食、鹽漬鹹菜、熗拌、做湯、調味, 又可做麪食菜餡。 [6] 

野蒜經濟

人們所食用的多以採挖野生的野蒜為主。隨着季節不同, 市場批發價為10~20元/kg, 但貨源極少, 人工栽培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3] 

野蒜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野蒜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65 千卡
蛋白質 3.2 g
脂肪 0.2 g
水分 80 g
碳水化合物 15.5 g
膳食纖維 6.9 g
可溶性膳食纖維 3.3 g
不溶性膳食纖維 3.6 g
灰分 0.9 g
葉酸 110 μg
αE 1.3 mg
(βγ)E 0.2 mg
胡蘿蔔素 800 μg
2 mg
21 mg
96 mg
590 mg
100 mg
0.41 mg
2.6 mg
0.06 mg
1 m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8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22 mg
煙酸(煙酰胺) 1.1 mg
泛酸 0.29 mg
維生素B6 0.16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60 mg
維生素E 1.5 mg
維生素K 160 μ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薤白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許捷思,卓玥,唐曉東,趙偉,許顯維.薤白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科學,2008(01):21-22.
  • 3.    林樹坤,張有君.薤白的利用與高產栽培[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5(10):33.
  • 4.    國強,彭震.上海菜田主要雜草識別圖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5:第142頁
  • 5.    辛華.赤峯山野菜: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3:第89頁
  • 6.    [科普中國]-野蒜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