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菰

(中藥名)

鎖定
野菰,中藥名。為列當科植物野菰Aeginetiaindica L.的肉質莖、花或全草。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列當科
野菰屬
野菰
中文學名
野菰
採集時間
春、夏
毒    性
小毒

野菰別名

野菰線稿圖 野菰線稿圖
土靈芝草、蔗寄生、金鎖匙、僧帽花、土地公拐、灌草菰、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燒不死、煙管頭草、黃寄生、蛇頭子藥、廣寄生、蘇花、杆母花、管精花、酒壺嘴、馬口含珠、鴨腳板、煙斗花。 [6] 

野菰入藥部位

肉質莖、花或全草。

野菰性味

味苦,性涼。

野菰歸經

歸肝、腎經。

野菰功效

野菰主治

用於咽喉腫痛,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毒蛇咬傷,疔瘡。

野菰相關配伍

1、治哮喘:野菰15g,黃酒酌量。水煎服。
2、治鼻衄:野菰15g,瘦豬肉酌量。水燉服。(1-2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3、治甲狀腺腫:灌草菰110g。燉豬小腸服。
4、治腸炎:灌草菰20g,水煎服。(3-4方出自《台灣植物藥材志》)

野菰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漱口。

野菰採集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野菰形態特性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50)釐米。根稍肉質,具樹狀細小分枝。莖黃褐色或紫紅色,不分枝或自近基部處有分枝,偶爾自中部以上分枝。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毫米,寬3-4毫米,兩面鄉七滑無毛。花常單生莖端,稍俯垂。花梗粗壯,常直立,長10-30(-40)釐米,直徑約3毫米,無毛,常具紫紅色的條紋。花萼一側裂開至近基部,長2.5-4.5(-6.5)釐米,紫紅色、黃色或黃白色,具紫紅色條紋,先端急尖或漸尖,兩面無毛。花冠帶粘液,常與花萼同色,或有時下部白色,上部帶紫色,凋謝後變綠黑色,干時變黑色,長4-6釐米,不明顯的二唇形,筒部寬,稍彎曲,在花絲着生處變窄,頂端5淺裂,上唇裂片和下唇的側裂片較短,近圓形,全緣,下唇中間裂片稍大。雄蕊4枚,內藏,花絲着生於距筒基部1.4-1.5釐米處,長7-9毫米,紫色,無毛,花葯黃色,有粘液,成對粘合,僅1室發育,下方一對雄蕊的藥隔基部延長成距。子房1室,側膜胎座4個,橫切面有極多分枝,花柱無毛,長1-1.5釐米,柱頭膨大,肉質,淡黃色,盾狀。蒴果圓錐狀或長卵球形,長約2-3釐米,2瓣開裂。種子多數,細小,橢圓形,黃色,長約0.04毫米,種皮網狀。花期4-8月,果期8-10月。

野菰生長環境

喜生於海拔200-1800m的土層深厚、濕潤及枯葉多的地方。常寄生於芒屬和甘蔗屬等禾草類植物根上。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野菰藥材性狀

本品長15-25cm,單一或近基部分枝,淡黃褐色或紫色;葉肉紅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5-10mm,寬3-4mm,光滑無毛,無葉柄。花生於花葶頂端,干時黑色。蒴果圓錐狀或長卵球形,長2-3cm,2瓣裂,種子黃色,橢圓形,多數。氣微,味苦,以體幹,帶花序者為佳。

野菰藥理作用

抗腫瘤作用。

野菰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急性咽炎,咳嗽,小兒高熱,尿路感染,骨髓炎,蛇咬傷和疔瘡等。

野菰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扁桃體炎,咽喉炎,尿路感染,骨髓炎;外用治毒蛇咬傷。”
[1-5]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羅獻瑞主編;陳書坤,趙素雲冊主編;孫西等繪.《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第6冊》: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 4.    楊衞平,夏同珩主編 .《新編中草藥圖譜及常用配方 3》: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10年
  • 5.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6.    野菰|Aeginetia indic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