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犛牛

(偶蹄目牛科動物)

鎖定
野犛牛是偶蹄目牛科牛屬哺乳動物,又稱亞歸、髦牛。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 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尾部長毛形成簇狀,下垂到踵部;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 [12]  上顎無牙,下顎的牙也不大。 [13]  雄性個體明顯大於雌性。 [12]  壽命約為25—30年。 [14] 
野犛牛分佈於中國青藏高原, [15]  北部延伸至新疆崑崙山和阿爾金山。 [13]  喜羣居。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峯、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各種環境中。 [12]  以高山谷地中低矮而稀疏的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草類為食。 [13]  發情期為9—11月,雌性懷孕期為8—9個月,次年6—7月產仔,每胎產1仔。 [12] 
野犛牛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嚴禁獵殺,在中國青藏高原有2萬—3萬頭,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總數不足8000頭。 [13]  作為易危保護動物,被列入《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 [12]  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6]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易危(VU)物種。 [17] 
中文名
野犛牛
別    名
亞歸
拉丁學名
Bos mu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牛亞科
牛屬
犛牛
亞    種
野犛牛
分佈區域
分佈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保護級別
易危(VU)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0] 

野犛牛形態特徵

野犛牛 野犛牛 [1]
野犛牛體形笨重、粗壯,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200~260釐米,尾長80~100釐米,肩高160~180釐米,體重500~600千克,雄性個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
野犛牛 野犛牛
野犛牛的消化器官比黃牛粗大,牙齒質地堅硬,鼻鏡小,嘴唇薄,採食能力很強,皮極其堅硬,牧民曾用其做成菜板,舌頭上長有一層肉齒,可以輕鬆地舔食很硬的植物。頭形稍狹長,臉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對小,頸下無垂肉,四肢粗壯,蹄大而寬圓,肩部中央有顯著凸起的隆肉,故站立時顯得前高後低 [2]  。雌體有2對乳頭。野犛牛頭臉、上體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緻密,體側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長毛,其長可達400毫米,尤其是頸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幾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個圍簾,如同懸掛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風擋雨,更適於爬冰卧雪,尾部長毛形成簇狀,顯得蓬鬆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類中十分特殊。四肢強壯,蹄大而圓,但蹄甲小而尖,似羊蹄,特別強硬,穩健有力,蹄側及前面有堅實而突出的邊緣圍繞;足掌上有柔軟的角質,這種蹄可以減緩其身體向下滑動的速度和衝力,使它在陡峻的高山上行走自如。野犛牛的胸部發育良好,氣管粗短,軟骨環間的距離大,與狗的氣管相類似,能夠適應頻速呼吸,因此可以適應海拔高、氣壓低、含氧量少的高山草原大氣條件。
野犛牛 野犛牛 [1]
野犛牛雌、雄個體均有,角形相似。但雄體的角明顯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壯。有14對肋骨,較其他牛類多一對;額下沒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寬大;頭上的角為圓錐形,表面光滑,先向頭的兩側伸出,然後向上、向後彎曲,角尖略向後彎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長度通常為40~50釐米,最長的角將近1米,兩角之間的距離較寬。毛色絕大多數呈通體褐黑色,僅吻周、嘴唇、臉面及脊背一帶顯霜狀的灰白色,老年雄體的脊背往往有微紅色。尾色純黑,也有個別褐色的個體。雌雄有角,通體呈褐黑色。 [3] 

野犛牛棲息環境

棲息環境 棲息環境
野犛牛棲息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峯、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野犛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2]  [4-5] 

野犛牛生活習性

野犛牛食性

野犛牛一年四季住在山坡,喜歡吃柔軟的邦扎草,夏季裏用牙啃,冬天就用舌頭舔。野牛多刺的舌頭十分厲害,也是它的武器之一 [2]  。主要在夜間和清晨出來覓食,食物以針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為主,白天則進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芻,或者躺卧休息、睡眠。 [5] 

野犛牛打鬥

野犛牛 野犛牛
野犛牛通常20~30只在草原上游蕩、覓食,有時也會結成200~300頭結成大羣活動,據説為了保護牛犢。有人親眼見到十三頭母野牛一律頭朝外圍成圓圈,保護圈內一羣小牛,對抗圈外的四頭惡狼。野犛牛的嗅覺十分敏鋭,有危險時,雄獸必首當其衝,護衞羣體,而將幼仔安置在羣體中間。一旦天敵接近,野犛牛會頭向下、尾朝空,馬上狂奔亂跑,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野犛牛一般不主動進攻人,它碩大的體格、從容不迫的風度,顯示一副端莊、憨厚的模樣。
成羣的野犛牛會主動逃避敵害,遇到人或汽車也會跑走,而性情兇狠暴戾的孤牛則恰恰相反,常會主動攻擊在它面前經過的各種對象,能將行駛中的吉普車頂翻,受到傷害的野犛牛不論雌雄,都會拼命攻擊敵害,直到力竭死亡。

野犛牛活動

野犛牛 野犛牛
野犛牛因為叫聲似豬,所以在產地又被稱為“豬聲牛”,藏語中稱為“吉雅克”。該物種常喜羣居生活,除個別雄性個體常單獨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活動在一起,少則數頭,多則數百頭甚至上千頭。但年老的雄獸則性情孤獨,夏季常離羣而居,僅三四頭在一起。 [3] 
野犛牛發起攻擊時首先會豎起尾巴示警,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須掌握野犛牛這一特點。年老的野犛牛一旦離開羣體,會單身生活終身。 [5] 
野犛牛在高寒草原或荒涼的寒漠地區,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進行攝食,邊食邊漫遊,無十分固定的棲居地,只有大致的分佈區。在嚴寒的冬季,由於植物被冰雪覆蓋,因而常在較大範圍內做短距離的遷移。善奔跑,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是野犛牛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野犛牛舌構造特殊,可以長期以墊狀植物為食,因而成為特別耐粗食的物種。野犛牛的主要天敵是狼羣,後者常在冬季以圍攻的方式將老齡、幼齡和體弱的野犛牛追遂到冰上,待其滑倒後羣起撕食。 [2] 

野犛牛生長繁殖

舔舐牛犢 舔舐牛犢 [3]
野犛牛的發情期為9~11月,雄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爭偶現象十分激烈。野犛牛雌獸的懷孕期為8~9個月,翌年6~7月份產仔,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後半個月便可以隨羣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斷奶,3歲時達到性成熟。壽命為23~25年。 [5] 
雄牛3歲性成熟,發情期為9~11月。此時,雄獸變得異常兇猛,經常發出求偶叫聲,爭偶現象十分激烈。勝者率領數只到20多隻雌牛一起活動,敗者往往尾隨羣體伺機交配,或離開羣體另覓新歡。有些鬥敗的雄獸會下山闖入家犛牛羣中,與雌性家犛牛交配,甚至把雌性家犛牛拐上山去。這對保持這一地區家犛牛體格,耐寒耐粗等優良性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有野犛牛分佈地區的家犛牛體格和產肉量要比沒有野犛牛分佈地區的家犛牛明顯優越。懷胎雌牛每年6~7月份產仔,妊娠期約240~250天,每胎1仔。幼仔出生後半個月便可以隨羣體活動,第二年夏季斷奶,壽命為23~25年。野犛牛與家犛牛交配後,其第一代雜種性情兇猛暴烈,野性難馴,第二代雜種體重比野犛牛高42%(曲麻萊縣種畜場,1983),在畜牧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 

野犛牛分佈範圍

野犛牛是中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分佈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9] 

野犛牛種羣現狀

野犛牛頭骨 野犛牛頭骨
據記載,百年前野犛牛分佈範圍較廣,佔據了喜馬拉雅山北坡,崑崙山及其毗鄰的山脈。近幾十年的野外調查則表明,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野犛牛分佈範圍已縮小至海拔4000~5000米的雅魯藏布江上游、崑崙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兩端環繞的約140萬平方公里的聳山寒漠中。據估計,到2012年底,中國野犛牛數量在3~5萬頭左右。
由於無計劃的亂獵,野犛牛的分佈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範圍內,野犛牛的活動也是相當普遍,但已經為數不多,只在青藏公路以西,柴達木盆地南部和北部還較豐富的野犛牛資源。另外在天峻縣西北陽康地區(與烏蘭縣交界一帶)還分佈着少量的野犛牛。 [2] 

野犛牛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 [8]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6] 

野犛牛相關報道

2022年5月,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哈拉湖附近,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西藏棕熊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的身影。畫面中,西藏棕熊與野犛牛肆意奔跑,場面十分震撼。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