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學名:Lilium brownii F.E.Br. ex Miellez):鱗莖球形,直徑2-4.5釐米;鱗片披針形,長1.8-4釐米,寬0.8-1.4釐米,無節,白色。莖高0.7-2米,有的有紫色條紋。葉散生,具5-7脈,全緣,兩面無毛。花單生或幾朵排成近傘形;花喇叭形,有香氣,乳白色,外面稍帶紫色,無斑點,向外張開或先端外彎而不卷。蒴果矩圓形,有稜,具多數種子。花期5-6月,果期9-10月。
野百合形態特徵
編輯
野百合(19張)
花單生或幾朵排成近傘形;花梗長3-10釐米,稍彎;苞片披針形,長3-9釐米,寬0.6-1.8釐米;花喇叭形,有香氣,乳白色,外面稍帶紫色,無斑點,向外張開或先端外彎而不卷,長13-18釐米;外輪花被片寬2-4.3釐米,先端尖;內輪花被片寬3.4-5釐米,蜜腺兩邊具小乳頭狀突起;雄蕊向上彎,花絲長10-13釐米,中部以下密被柔毛,少有具稀疏的毛或無毛;花葯長橢圓形,長1.1-1.6釐米;子房圓柱形,長3.2-3.6釐米,寬4毫米,花柱長8.5-11釐米,柱頭3裂。
野百合栽培技術
編輯野百合整地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的砂土地精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5000kg,尿素20kg,磷肥鉀肥50kg。然後做成高畦,等待播種。
[3]
野百合田間管理
野百合播種後於第二年的春季出苗。齊苗後,應注意中耕除草。陰雨天氣注意排水,乾旱天氣及時澆水。花蕾期應追肥一次,每畝追施尿素10kg,磷酸二氫鉀10kg。為防止養分消耗,應在花蕾期及時剪除花蕾。
[3]
野百合採收加工
野百合於播種後第二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採收。將挖出的地下鱗莖去掉泥土,進行大小分級。大的供藥用,小的作種用。加工時,將鱗莖剝離成片,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鐘,撈出攤於席上曬乾即可。以肉厚、色白、質堅、半透明者為佳品。
[3]
野百合主要價值
編輯野百合食用
鱗莖含豐富澱粉,可食,亦作藥用。含量:每百克百合含有蛋白質3.36克,脂肪0.18克,澱粉11.8克,還原糖3.0克,蔗糖10.39克,果膠5.6克,還含有秋水仙鹼、維生素B1、B2等多種成分。藥理研究證明,百合有升高血細胞的作用,因此對多種癌症都有較好的療效。風寒外感者忌用。
野百合園藝
在園林園藝上:野百合花朵潔白、芳香,可以將它種植於假山、林苑、庭院中,主要用以佈置自然式的風景。在植物園可以作為品種收藏保存。還可以將其矮化作盆花和用於插花等等。
野百合病蟲防治
編輯野百合炭疽病
症狀:葉生圓形淡黃色病斑,病斑周緣為黑褐色。花瓣上病斑圓形,亞麻色。主要在鱗片上半部的外面,也發生在內面,初期產生不規則形、淺褐色斑,後呈淺黑褐色,稍凹陷,最後病部近乎黑色,組織皺縮幹腐,病斑可深達數層鱗片,但以最外層的鱗片受害最重。有病鱗莖的花芽出現敗育,呈褐色至黑色,或花朵上出現大量水漬狀小圓斑,相互匯合成不規則褐色斑,組織潰壞變薄。受害花梗有的也變黑,在東方百合上發病較重。
病原物:Colletotri chumlilii Plakidas屬真菌半知菌亞門,黑盤孢目,炭疽菌屬,百合炭疽菌。此外, C.liliacearum Ferraris也為害百合。土壤病殘體帶菌。
發病條件:鱗莖受潮、受凍以及挖掘損傷易誘發病害。
防治方法:
- 剝去發病鱗片;選用無病鱗莖;病區避免連作。
野百合葉枯病
症狀:葉上產生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大小不一,長度2-10毫米以上。淺黃色到淺褐色。在某些品種中,斑點淺褐色,圍有清晰的紅紫色邊緣,在潮濕條件下,斑點很快覆有一層灰色的黴。病斑干時變薄,易碎裂,透明,一般呈灰白色。嚴重時,整葉枯死。莖受侵染時,從侵染處腐爛折斷,芽變褐色腐爛。花上斑點褐色、潮濕時,迅速變成發粘的一團,覆有灰色黴層,幼株受侵染時,通常生長點死亡。但夏季植株可重新生長。
病原為橢圓葡萄孢的一種直菌,Botryti selliptica (Berkeley) Cooke,分生孢子橢圓形,有時灰葡萄孢(Botryti scinerea Pers.)也可為害百合,但它主要引起花腐。
傳染途徑:病菌以菌絲或菌核在落下的病組織殘餘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侵染為害,可多次重複侵染;温室過分潮濕時容易發病。植株過密時發病重,偏施氮肥發病重。
防治方法:
- 園藝防治秋季,栽培在室外的植株地上部清除並銷燬;初病時去除病葉,減少侵染來源。
- 温室應通風和足夠的光照,澆水應在葉上水分易乾燥的時間進行,最好從邊沿澆水,避免弄濕葉片。
- 藥劑防治可選用50%多菌靈或7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必要時可選用50%速克靈或50%撲海因及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加80%多菌靈性粉劑600倍液效果好。每次每667米2噴灑藥液40~50千克。重點噴灑新生葉片及周圍土壤表面,連續噴2次。 [5]
野百合產地生境
編輯野百合生長特點
編輯野百合主要生長於山脊中下部坡度較大的草叢。低矮灌木叢及石縫中,生長較分散。喜温暖、濕潤環境。不耐乾旱,怕炎熱,怕澇。宜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砂質土壤。
野百合繁殖方式
編輯野百合扦插
應選用當年生10-13釐米長、健壯無病的嫩梢做插素五,用生根液處理莖部(4-5釐米),然後將嫩梢扦插到苗牀的營養缽內,使其生根形成獨立植株。扦插后土壤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0%-95%,温度控制在20-30℃。一般扦插20天后即可生根,1個月後可移植到大田定植。
野百合鱗莖
小鱗莖繁殖。播種期以秋播為好,也就是9月份前後。播種前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野百合小鱗莖栽植溝內,覆土澆水保墒,以利成活,行株距20×15釐米。每畝播種量150千克左右。
[3]
種子要經過一段温暖期萌發形成小鱗莖,再經過一個寒冷期完成春化作用才能長葉。種子與珠芽都要生長3~4年才能開花。
野百合自身一般不會分球繁殖。其種子最好於秋季入冬前採集,一入冬,地上部分枯萎就無法進行採集,但也可以採用分剝鱗莖的方式繁殖。
- 參考資料
-
- 1. Lilium brownii(中文名:野百合) .中國植物數據庫[引用日期2015-03-31]
- 2. 野百合 Lilium brownii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3. 怎樣栽培百合? .新農村商網[引用日期2013-12-05]
- 4. 百合炭疽病防治. 花卉中國.2010-09-20
- 5. 百合葉枯病防治.花卉中國.2010-09-20
- 6. 野百合 Lilium brownii|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