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生菌

鎖定
野生菌分為二個綱、十一個目、三十五個科、九十六個屬、約二百五十種。形態、顏色多種多樣。
野生菌多分佈於中國雲南,雲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森林類型、土壤種類以及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且種類多,分佈廣,產量大。野生菌喜歡生長在海拔2000--4000米,地形地貌複雜的立體氣候地,如雲南松、高山松、佔風松等針葉林地帶;野生菌因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各地所生長的植被的不同也就帶來了野生菌的種類多樣化;野生菌生長受到氣温、日照、地勢、週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並且不同環境下生長的野生菌氨基酸、蛋白質等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銅、鋅等微量元素的種類與含量也不同。
野生菌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大型野生食用菌生長在林區,生長的環境受污染少或有的地方生長環境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的外界污染,因此天然的大型野生食用菌是綠色食品,也是蛋白質、氨基酸含量豐富和脂肪含量極低、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較多的保健食品。 [6] 
中文名
野生菌
二個綱
十一個目
三十五個科
九十六個屬
約二百五十種
外文名
Wild mushroom
生長環境
海拔2000--4000米,立體氣候。
主要品種
雞樅菌白葱菌牛肝菌

野生菌基本介紹

野生菌
野生菌(5張)
野生菌一般生長於雲南松、高山松、佔風松等針葉林和混交林地帶,單身至羣生。野生菌因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各地所生長的植被的不同也就帶來了野生菌的種類多樣化。
一般來説,野生菌生長受到氣温、日照、地勢、週期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並且不同環境下生長的野生菌氨基酸、蛋白質等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銅、鋅等微量元素的種類與含量也不同。
大型野生食用菌生長在林區,生長的環境受污染少或有的地方生長環境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的外界污染,因此天然的大型野生食用菌是綠色食品,也是蛋白質、氨基酸含量豐富和脂肪含量極低、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較多的保健食品。
雲南複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森林類型、土壤種類以及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種類多,分佈廣,產量大。佔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國食用菌的三分之二。 [1] 

野生菌種類劃分

野生菌雞樅菌

雞樅菌 雞樅菌
雞樅菌是雲南著名野生菌品種,雞樅又名雞冢、雞宗、雞松、雞腳菇、蟻樅等,稱之為菌中之王,其肉肥碩壯實,質細絲白類似雞肉,故名雞樅。它含有鈣、鎂、鐵、磷、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熱量、灰分、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雞樅中的氨基酸含量多達16種,含磷量高是雞樅的一大特點。
雞樅吃法很多,雞樅經過晾曬、鹽漬或用植物油煎制而成為幹雞樅、醃雞樅或油雞樅,可以貯存較長時間。雞樅產季為每年的六至九月,多半生長在未受污染的紅壤山林的半山坡上。
成書於嘉靖五年(1526年)的《南園漫錄》記載,“雞樅,類也。惟永昌所產為美,且多。……鎮守索之,動百斤。果得,洗去土,量以鹽煮烘乾,少有煙即不堪食。採後過夜,則香味俱盡,所以為珍”。
雞樅雨季多生於山野的白螞蟻窩上,剛出土時菌蓋呈圓錐形,色黑褐或微黃,菌摺呈白色,老熟時微黃,有獨朵生,大者可達幾兩,也有成片生。雞樅至今未成功實現人工栽培。

野生菌白葱菌

白葱菌 白葱菌
菌蓋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肉色,菌肉白色,有醬香味,可入藥。生於柞、櫟等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地上,單生或羣生。大腿蘑營養豐富,出口歐美、日本等國。
據分析,100 g幹品中含蛋白質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熱量338千卡,灰分4.0 g,Ca23 mg,P500 mg,Fe50 mg,核黃素3.68 mg。此外,其水提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長有阻抑作用,對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100%,對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為90%。

野生菌牛肝菌

牛肝菌 牛肝菌
牛肝菌(又稱“羊肝菌”)類,是牛肝菌科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其中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種均可食用。雲南省牛肝菌類資源豐富,主要有白、黃、黑、紅牛肝菌。白牛肝菌,又稱美味牛肝菌,生長於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間的松櫟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緣地帶,生長期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後天晴時生長較多,易於採收。白牛肝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雲南省各族羣眾採集鮮菌烹調食用。西歐各國也有食用白牛肝菌的習慣,除新鮮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乾燥,加工成各種小包裝,用來配製湯料或做成醬油浸膏,也有製成鹽醃品食用。雲南省從一九七三年起出口白牛肝菌,銷往西歐。黃、黑、紅牛肝菌與白牛肝菌同科,食用方法相同,味道近似。
牛肝菌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腺膘呤、膽鹼腐胺生物鹼。可藥用,治療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還可用以治婦女白帶異常。它具有清熱解煩、養血和中、追風散寒、舒筋活血、補虛提神等功效。
採後處理
選菇
野外採摘的牛肝菌有時會混有雜菌、雜物,加工前要仔細精選,將不同種類的牛肝菌進行分類,分別加工,以保證加工產品的純正。
攤晾
雨天或陰天採摘的本含水量高,要在通風乾燥處攤晾l—5小時,以降低菇體水分。採後不能及時加工的牛肝菌也應在通風處灘晾。
去雜
用不鏽鋼刀片削去菌柄基部的泥土、雜質,去除樹枝、落葉、毛草等雜物,提高產品的淨度。
分類
按牛肝菌的種類、菌的大小、菌傘的開放程度進行分類,可分為幼菇、半開傘菇、開傘菇等類別,分類切片加工。
切片
用不鏽鋼刀片沿菌柄方向縱切成片,切片要求厚薄均勻,片厚1釐米左右,儘量使菌蓋和菌柄連在一起,切下的邊角碎料也可一同乾製。切片時不宜用生鏽的菜刀,否則會影響乾片的色澤,降低品質。
擺片
牛肝菌切片後要及時脱水乾制,乾製前必須合理擺片,應按菌片的大小、厚薄、乾濕程度分別擺放。晾曬時可將菌片放在竹蓆、窗紗或乾淨的曬坪上;烘乾時將菌片排放在烘篩上,擺片時切忌堆積、重疊擺。

野生菌松茸菌

基本簡介
松茸 松茸
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 [S. Ito et Imai] Sing)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口蘑科、口蘑屬。
學名松口蘑,別名大花菌、松茸、剝皮菌,納西語稱“裕茂蘿”,是麗江地產菌類中的山珍,有鮮貨和鹽漬兩種。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展開成傘狀,表面乾燥、灰褐色或淡黑褐色,菌褶白色,秋季生於紅松、落葉松和油松林地。松茸在日本、歐洲享有高聲譽,被視為食用菌中的珍寶,被為“蘑菇之王”。在古代日本,松茸是老百姓向貴族和天皇進貢的珍品之一,有“海里的鯡魚籽,陸地上的松茸”的説法。在雲南麗江納西族地區,松茸也是婚宴上的珍貴菜餚之一。
形態特徵
子實體散生或羣生。菌蓋直徑5-2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黃褐色至慄褐色平狀的纖毛狀的鱗片,表面乾燥,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或稍帶乳黃色,較密,彎生,不等長。菌柄較粗壯,長6-14CM,粗2-2.6CM;菌環以下具慄褐色纖毛狀鱗片,內實,基部稍膨大。菌環生於菌柄商埠,絲膜狀,上面白色,下面與菌柄同色。孢子呈白色;孢子無色,光滑,款橢圓形至近球形,6.5-7.5mmx4.5-6.2mm。秋季生於松林或針闊混交林地上,羣生或散生,有時形成蘑菇圈。
營養價值
據分析,鮮松茸約含水分89.9%、粗蛋白17%、純蛋白8.7%,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維生素C及維生素PP。許多文獻記載,松茸具有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驅蟲等功效,還具有治療糖尿病、抗癌等特殊作用。由於松茸所含有的激素類物質較多,對改善更年期內分泌失調、性功能失調等症狀有一定療效。松口蘑發酵菌體絲體水提液中菌絲體蛋白質(TMP-B)在體外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作用。其子實體熱水提取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分別為91.8%和70%。
它長在寒温帶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宋代《經史證類務急本草》有過記載。研究證明,松茸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類物質等稀有元素。松茸秋季的8月上旬到10月中旬採集、食用。
松茸一般適用於燒、扒、燉、蒸、炒、煎等烹調方法,烹製時應突出其自身獨具的鮮香味。代表菜有爆炒松茸、幹煎松茸、炒雞片松茸等。
分佈地域
生長松茸的地方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美人松、大理香花、沙壤土,採集較困難,產地老百姓夜間打手電上山,採下後應用冰袋降温,一般只可保鮮三天。
中國、日本和朝鮮。國內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安徽、山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台灣等地。雲南省分佈在麗江、玉溪易門中甸德欽、鶴慶、蘭坪、大理、巍山劍川、鄧川、洱源楚雄南華、元謀、祿豐、姚安祿勸武定、嵩明、曲靖、昆明、永勝、騰衝
在雲南松茸常單生至羣生,分佈於海拔1600-3200米的温帶,寒温帶的雲南松、華山松與櫟樹、杜鵑等混交林的密林中地上。與東北的生於紅松、赤松中略有不同。多生於20-50度山坡上,土壤中性,有深厚的腐殖質。與雲南松、華山松、櫟屬的鬚根發生共生關係,形成菌根,菌根常形成蘑菇圈。生在大松樹與櫟樹、杜鵑等密林中的緩坡上,一般6-11月間出菇,8-9月間為出菇旺季。在雲南出產橙蓋鵝膏的地區多出產松茸。與松屬、雲杉屬、冷杉屬、鐵杉屬的一些樹種形成的外生茵根關係。
南北方產的松茸因為生長期限和氣候條件不同,在品質上有較大的區別,北方松茸顏色發白,質地硬實,香氣更濃郁,營養成分高。南方松茸顏色稍發黑,水分大潮濕,易腐爛變質,香味不濃,價格較低。

野生菌乾巴菌

乾巴菌 乾巴菌
乾巴菌又名松毛菌,每年7~9月生長在馬尾松樹下。這種菌沒有菌蓋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狀,故俗稱為牛牙齒菌。乾巴菌剛出土呈黃褐色,老熟時呈黑褐色。肉質堅硬、乾燥、含有鈣、蛋白質、硫胺素等營養成分,有酷似醃牛肉乾的濃郁香味。醃牛肉乾當地百姓稱為乾巴,因而此菌得名乾巴菌。
乾巴菌香味濃郁、肉質堅韌,含有鈣、鐵、蛋白質、硫胺素等營養成分,因有一般酷似醃牛肉乾的濃郁香味,而醃牛肉乾羣眾稱為乾巴,因而得名乾巴菌。 [2] 

野生菌青頭菌

青頭菌 青頭菌
青頭菌主要生長在樹林中的草叢中,每年6~9月出茹。剛出土時有點像球形,以後逐漸展開呈扁圓形。菌帽質地堅固,呈青綠色和白色混合狀。菌肉色白質嫩,香氣芬芳,含蛋白質、鈣、磷、鐵、硫、胺素等多種營養成分。青頭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
一般人都適合食用,尤其適合有眼疾、肝火盛、憂鬱症、痴呆症患者食用。
氣味甘甜,微酸,無毒;主治眼目不明,能瀉肝經之火,散熱舒氣,婦人氣鬱,服之最良。對急躁、憂慮、抑鬱、痴呆症等病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3] 

野生菌虎掌菌

虎掌菌 虎掌菌
虎掌菌生長於高山懸崖的草叢深處,雲南只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的少數地方生長。這種菌無蓋無柄,在菌體上長滿一層纖細的茸毛,呈黃褐色,並有明顯的黑色花紋,形同虎爪,因此得名。
虎掌菌菌體粗壯肥大、肉質細嫩,含有豐富的胞外多糖,不易破爛且營養豐富。據分析測定,其幹品含17種氨基酸,其中有佔總量41.46%的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以及11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虎掌菌菌性平味甘,有追風散寒、舒筋活血之功效,民間也用其作壯陽之用,有降低血中膽固醇的作用。

野生菌羊肚菌

羊肚菌 羊肚菌
羊肚菌產於青藏高原甘孜地區、大理地區、麗江地區和迪慶藏族自治州。菌肉細嫩,食味香甜鮮美而富有營養。羊肚菌表面呈黑綠色網狀,為橢圓形,略似羊肚,故得其名。
據測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別是穀氨酸含量高達1.76 %。因此,有人認為是“十分好的蛋白質來源”,並有“素中之暈”的美稱。人體中的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搭配而組成的,而羊肚菌就含有18種,其中8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製造的,但在人體營養上顯得格外重要,所以被稱之為“必需氨基酸”。另外,據測定羊肚菌至少含有8種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煙酸、泛酸、吡噦醇、生物素、葉酸等。

野生菌猴頭菌

簡介
猴頭菌 猴頭菌
猴頭菌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我省東北和西北部山區均有出產。每年八九月久雨初晴之際,是猴頭菌的盛產季節。在深山密林中潮濕温和、空氣流通的地方,一隻只毛茸茸的猴頭菌寄生在樺、櫟等樹幹上。色白並帶有淡黃或粉紅色,遠望頗似一隻只乖巧機靈的金絲猴,故得名猴頭菌。猴頭菌營養豐富,含有多肽及糖類、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有增強細胞活力、抗癌、美容健體等功能。猴頭菌菌肉脆炒、葷炒、清燉、蒸煮等,是難得的珍饈。
形態
子實體形狀似猴子的頭,故名猴頭。新鮮時白色,乾燥後變為淡褐色,塊狀,直徑3.5~10cm,基部狹窄。除基部以外,均密佈肉質針狀的刺,刺伸直而發達,下垂,長1~3cm,直徑1~2mm,刺表布以子實層,顯微鏡下觀察,孢子囊近球形或球形,透明無色,壁表平滑。
分佈
生於胡桃、櫟樹等闊葉樹種的立木及朽木上,或生長在活體立木的受傷處。分佈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河南、浙江、湖南、甘肅、四川、西藏、貴州等省區。
採製
夏、秋季採摘,陰乾。
成分
含多糖類及氨基酸,並含多肽類及草菌酸。
藥理
猴頭菇菌絲體中的肽類和多糖類物質製成口服片劑,對小鼠肉瘤(S180)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對皮膚癌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臨牀
用於治療胃癌、腸癌、食管癌等。
猴頭菌片:內含猴頭菌幹浸膏0.13g。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自1975年始應用此猴頭菌片,治療胃癌134例中,顯效率13.4%,總有效率為78.5%。上海治療上消化道癌166例,治療結果,顯效與有效者106例,總有效率為63.9%。江蘇治療117例晚期腸道癌,顯效率為12.6%,總有效率為79.3%。
據中國1975年開始以猴頭菌片治療消化道腫瘤。胃癌總有效率68.6%,食管癌為78.5%;另據報道猴頭菌治療胃癌、賁門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有明顯療效,總有效率達69.3%,其中顯效佔15%。 [4] 

野生菌老人頭

老人頭菌 老人頭菌
老人頭,菌體潔白細嫩、鮮脆可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鈣。老人頭菌,又名仙人頭、大腳菇、雞樅他爹,老人頭菌肉質細膩糯滑,富有彈性且滋味鮮美,可與鮑魚媲美,故被譽為“植物鮑魚”,老人頭菌富含植物蛋白、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氨基酸品種比較齊全。中醫認為:此菌有補脾益腎、滋陰壯陽、理氣排毒、健骨強身的功效,可治氣血兩虧、神疲乏力、腰膝痠軟、面色無華等中老年易得之症。 [5] 

野生菌塊菌

基本介紹
黑松露 黑松露
俗稱黑松露,黑松露是一種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它的樣子看起來有點像外表披了層黑色荔枝皮的馬鈴薯,有時也稱塊菌。黑松露一生都生長地下,地表通常看不到絲毫痕跡,但一些嗅覺靈敏的動物卻能準確地找到它們,在每年十一月至來年二月這段黑松露收穫的季節,被稱為松露獵人的採集者會帶上受過專門訓練的狗上山去採集黑松露。黑松露產量很少,全世界僅見野生分佈於阿爾卑斯山脈南段和喜馬拉雅山脈的東南地區。食用黑松露在歐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最為盛行。黑松露是一款特別適合成年男女日常養身的品種。中國西南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民間用黑松露泡酒、煲湯來增強身體抵抗力,或用於男性性功能、前列腺以及女性月經相關方面的調理等,功效卓越。
生長環境
松露對生長環境非常挑剔,只要陽光、水分或者土壤的酸鹼值稍有變化就無法生長,是世界上唯一不能進行整齊有序種植的美味佳餚。一棵樹下會長出松露,而旁邊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另一棵樹卻不能,至今人們也搞不清楚原因何在。與蘑菇等一般菌類不同,松露的孢子不是通過風進行傳播,而是通過那些啃食松露的動物來傳播。松露主要生長在橡樹榛樹、山毛櫸和酸橙樹下,這是因為松露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無法獨立存活,必須藉助與某些樹根之間的共生關係獲取養分。黑松露的成熟期通常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三月,通常最好的季節是在12月到次年的3月之間。採集松露的人叫做“松露獵人”。
在法國,人們習慣把母豬當作收穫黑松露的得力助手。母豬的嗅覺極其靈敏,在6米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埋在25釐米至30釐米深的地下的松露。據説這是因為松露的氣味與公豬身上發出的雄性荷爾蒙的味道十分相似,所以母豬對其情有獨鍾。但是母豬有貪吃松露的毛病,如果獵人沒有及時攔住,母豬找到松露時會瘋狂地將它拱出來吃掉。
營養價值
現代科學研究數據顯示黑松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18種氨基酸(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鋅、錳、鐵、鈣、磷、硒等必需微量元素,以及鞘脂類腦苷脂神經酰胺三萜、雄性酮、腺苷、松露酸、甾醇、松露多糖、松露多肽等大量的代謝產物,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其中雄性酮有助陽、調理內分泌的顯著功效;鞘脂類化合物在防止老年痴呆、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抗腫瘤細胞毒性方面有明顯活性;多糖、多肽、三萜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勞等作用,可用於保健養身。已有研究將其作成濃縮粉,裝入膠囊,吸收效果更好。
相關説法
很早以前,人們就有品嚐松露的傳統,有關松露的第一份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古巴比倫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喜愛這種美食,過去雅典人就是拿松露來供奉愛神維納斯。在意大利和法國的傳統菜系中,松露一向被視為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人們把它和魚子醬、鵝肝醬兩種高級美食並列,號稱“世界三大珍味”。19世紀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韋林曾經説過,“如果沒有松露,世界上就沒有真正的美餐”。

野生菌竹蓀

幹竹蓀 幹竹蓀
拼音:zhú sūn
英文名:Netted Stinkhorn
別名:竹參、竹笙、面紗菌、網紗菌、竹姑娘。
竹蓀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種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乾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緻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整個菌體顯得十分俊美、色彩鮮豔稀有珍貴,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栽培方法
原野生採集的竹蓀,價等黃金,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譽。竹蓀於20世紀80年代由福建省古田縣首先栽培成功。人工栽培使用的原料有竹類、段木、甘蔗渣、木屑等,有箱栽、牀栽和露天竹林地栽培形式。用菌蕾作材料進行組織分離,用馬鈴薯培養基,pH值4.5~5,適合偏酸性土壤種植。置於15~20℃培養15~20天得純母種,純種菌絲白色,見光會變淡粉紅色或紫紅色。再用栽培原料製成培養料接入母種,在同樣温度下培養30~45天即得原種。原種可直接使用,也可進一步擴製成栽培種。早春氣温回升至15℃以上進行栽培,接種完畢需覆土3~5cm,以便保濕和產生菌索。注意保持覆土濕潤和栽培場地空氣潮濕。子實體發生的適温23~26℃,若栽培條件適宜,1個月覆土中長出菌索,2個月出現菌蕾,3個月左右就可採收。採收後洗淨孢子,剔除菌托和泥土,曬乾或烘乾便成商品。色白、體大,無蟲蛀者為上品。
另一種是挖取室外野生竹蓀菌絲(將帶菌絲的竹鞭和土壤一起挖來,要遮光保濕),剔除雜菌,帶到室內栽在預先用腐殖質豐富的竹園土、死竹鞭段、竹葉等配成的培養牀上,澆透水,在遮光下温度保持20~24℃,相對濕度65%~70%。一般經過1個月培養菌絲即可發好,然後將發好的菌絲和竹鞭段及土壤一道挖取,再播種到野外竹園內或室內培養箱內,播種量和培養料之比為1:10。每平方米約需600克栽培種。室外栽培播種深度以挖至見竹鞭細根和腐死竹鞭為宜。覆土厚度與出蕾快慢和子實體生長有關,若種在淺土層中腐死的竹鞭、竹節頭、竹葉、竹蔸等處較易成活,生長也快;若種在深土層中,生長就較慢,竹蓀產量也將明顯減少。室內栽培的竹蓀,在播種後覆土,澆透水,冬季温度要保持在5℃以上,相對濕度70%~90%。無論室內還是室外栽培,播種後1星期內都應特別注意保濕。
據試驗,早元竹、哺雞竹、淡竹等的竹鞭、竹葉、竹蔸均能栽培竹蓀。用竹蓀菌絲人工栽培,比實驗室制種栽培所用週期(10~14個月)縮短了3~5個月,而且培養料也容易解決,很適合野生竹蓀資源豐富、且有大面積栽培地的地方推廣栽培。
玉米套種竹蓀立體栽培技術:竹蓀、玉米、黃豆可同期播種,玉米、黃豆枝杆可為竹蓀遮陰保濕,使竹蓀得以正常發育生長;竹蓀培養料可以改良土壤促使玉米高產豐收;種植竹蓀不在單獨佔用耕地,多種作物協調生長,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降低了竹蓀栽培成本。
野生菌

野生菌注意事項

幹品烹製前應先用淡鹽水泡發,並剪去菌蓋頭(封閉的一端),否則會有怪味。注意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和高温潮濕的地方,開封后應儘快食用。
野生菌味道鮮美,含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多種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經常食用菌類,對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有很多幫助。而吃菌卻潛藏着中毒的危險。而且,據資料顯示,一次多食或連續食用野生菌,會導致人體血糖降低。因此,即便不中毒,多食野生菌也會出現全身無力的現象。
食菌中毒者絕大多數人都是胃腸炎型輕度中毒,臨牀表現為劇烈噁心、嘔吐、腹痛等,還有少數為神經精神型,臨牀表現為頭昏、噁心、嘔吐,然後出現煩躁、譫妄、幻視等症狀。如果中毒嚴重,對人體損害極大,會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壞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原因
1、誤食有毒菌類。有關部門曾作過統計,常見的野生菌有上百種,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種。比如有一種極像青頭菌的有毒菌,就常混雜在能食用的青頭菌中,讓採菌人毫無察覺地將其採回來,人如果吃了,悲劇自然就不可避免地發生。
2、加工環節出現失誤。如果沒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鍋鏟沾上了沒有炒熟的菌子,誰吃到這些菌子,就可能發生中毒。
3、一些野生菌雖屬無毒菌類,但是,如果其所生長的地方發生了污染,或者地層下含有磷之類有毒的礦物。誤食這種地方採來的菌子,很容易導致中毒。
如何辨別有毒野生菌
一般來説,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有疣,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還有的有紅斑、溝託、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毒菌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識別:
1、觀外形。一般毒菌的顏色較可食用菌鮮豔,菌傘上多呈紅紫、黃色或雜色斑點,柄上有環和託。
2、聞氣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惡臭及苦味,可食菌則有菌固有的香味,無異味。
3、變色試驗。用葱白在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葱白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則無毒。毒菌煮熟後遇上銀器往往變黑色,遇蒜丁變藍色或褐色。
4、牛奶試驗。將少量新鮮牛奶灑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發生結塊現象,則可能有毒。
吃野生菌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採自己不熟悉的菌類,尤其是顏色鮮豔的菌子。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
2、採來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沒毒的菌子也變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減低,以減少中毒發生的可能性。
3、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吃過的,沒發生任何危險的菌子,買來後應炒熟炒透後再吃。
4、吃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時最好不要飲酒。
5、吃完菌後如感不適,有噁心、頭暈、嘔吐、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萬一來不及就醫,應立即採用簡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藥物,進行催吐、洗胃、導瀉或灌腸等處理,儘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從而減輕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經過這些處理後,還要儘快轉送醫院診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