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牛

(牛科牛屬動物)

鎖定
野牛(學名:Bos gaurus)是牛科、牛屬動物。體型巨大,體長250-330釐米;尾長70-105釐米;肩高165-220釐米;體重650-1000千克。雄性較大。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雄獸和雌獸均有角,但雌獸的較小。雄獸的雙角彎度很大,由額骨高起的稜上長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彎,復又向上,最後角尖又向內並略向後彎轉,長度可達60-100釐米。 [1] 
野牛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達2000米左右。一般在晨昏活動,喜羣居,性情兇猛,以草、樹葉、嫩枝、竹筍和樹皮等為食。聽覺和嗅覺靈敏。成年的自然天敵只有孟加拉虎。圈養野牛的壽命長達30歲。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 [1] 
野牛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將其列為瀕危種;收錄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同時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物種。
(概述圖參考資料: [2] 
中文名
野牛
拉丁學名
Bos gaurus [3] 
別    名
白襪子
野黃牛
印度野牛
亞洲野牛
白肢野牛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牛亞科
牛族
牛屬
野牛
亞    種
3 [4] 
命名者及年代
C. H. Smith,1827 [3]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一級 [5]  [12] 
同義學名1
Bibos gaurus H. Smith, 1827
同義學名2
Bubalibos annamiticus Heude, 1901
同義學名3
Bos asseel Horsfield, 1851
同義學名4
Gauribos brachyrhinus Heude, 1901
同義學名5
Bos cavifrons Hodgson, 1837
同義學名6
Bos gaur Sundevall, 1846
同義學名7
Bos gour Hardwicke, 1827
同義學名8
Gauribos mekongensis Heude, 1901
同義學名9
Uribos platyceros Heude, 1901
同義學名10
Bos subhemachalus Hodgson, 1837
外文名
英文 Gaur, Indian Bison
緬甸 Pyaung
德文 Gaur
馬來 Seladang
越南 Minh

野牛動物學史

野牛命名史

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2003年)裁定,野牛該野生物種的學名,並不因其在分佈國內的形式命名在其之前而無效。因此,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裁定,野牛的野生物種“Gaur”,學名為“Bos gaurus”;而家牛“Mythun、Mithan或Gayal”則被稱為“Bos frontalis Lambert,1804”。 [5] 

野牛分佈史

歷史上,野牛曾出現在整個大陸南部和東南亞及斯里蘭卡。截止2008年,它僅在以下國家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馬來西亞半島、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的零星地區生存,在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已經滅絕。
該物種的生存地區嚴重破碎,分佈圖概括的非常清楚,特別是在印度、老撾、緬甸、中國和馬來西亞,IUCN將野牛的馴化形式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Bos frontalis; Mythun,Mithan或Gayal) ,在印度,中國和緬甸的部分地區以野生,半野生和家畜的形式出現。這些動物被排除在野牛列入紅色名錄(IUCN)的考慮範圍之外。 [5] 

野牛研究史

中國對野牛的研究始於1958年,壽振黃等在西雙版納首次發現野牛。1962年高耀亭等描述了野牛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分佈區域、棲息地環境及生物學特徵。1965年,鄧向福開展野牛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捕捉方法及捕捉後的後續飼養工作等方面研究。1972-1973年,李致祥等基於在西雙版納勐臘縣捕獲到的雌雄幼體開展人工飼養試驗,同時觀察其生長過程中的身體變化及生理特徵,如發情期等。1984年,李純開展對野牛活動規律、活動地點和食物類別等研究,發現野牛早晚活動於開闊的地帶,中午和夜晚則在森林和草地較隱蔽的地點。1985年,孟端琦開展野牛的食性研究,發現其以蔓生蕎竹、野古草、金茅、類蘆、五節芒和棕葉蘆等禾本科草類為主要食物。 [6] 

野牛形態特徵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50-330釐米;尾長70-105釐米;肩高165-220釐米;體重650-1000千克。雄性較大。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頸下具肉垂,喉部有黑色長毛。尾細長,被毛較短。雄獸和雌獸均有角,但雌獸的較小。雄獸的雙角彎度很大,由額骨高起的稜上長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彎,復又向上,最後角尖又向內並略向後彎轉,長度可達60-100釐米。角基部色淡向角尖漸深,角尖黑色。 [1]  [7] 

野牛生活習性

野牛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最高海拔可達2000米左右,離水源不遠。活動範圍大,無固定的棲息地。一般在晨昏活動,夏季在海拔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下降,喜羣居,通常每羣10-30頭,以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組成,其中有一隻體形較大的雌獸為首領。成年雄獸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是獨自棲息,在交配期間才和雌獸接觸。性情兇猛,當它受到威脅和侵害時,就向侵害者發起攻擊,用其犄角挑、撞,使侵害者受傷或致死。以草、樹葉、嫩枝、竹筍和樹皮等為食,也常舔食鹽鹼。聽覺和嗅覺靈敏。成年的自然天敵只有孟加拉虎 [1]  [8] 

野牛分佈範圍

野牛分佈於南亞東南亞。具體分佈國家為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孟加拉國可能有分佈;斯里蘭卡曾有分佈,但已滅絕。在中國,野牛僅分佈於雲南南部(勐臘、勐海和景洪以及普洱市的思茅、瀾滄和江城縣)和西藏南部。 [1-2] 
野牛分佈圖 野牛分佈圖

野牛繁殖方式

野牛在9-10月交配,雄獸之間會互相爭鬥,併發出大聲吼叫,在1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聽見。孕期275天左右,每胎1仔(偶產2仔),幼仔體色為淡褐色或赤褐色。2-3歲時性成熟。圈養野牛的壽命長達30歲。 [1] 

野牛亞種分化

野牛(2亞種 1品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野牛大額牛亞種(白肢野牛
Bos gaurus f. frontalis
C. H. Smith,1827
野牛指名亞種(印度野牛
Bos gaurus gaurus
C. H. Smith,1827
野牛老撾亞種
Bos gaurus laosiensis
Heude,1901
[4] 

野牛保護現狀

野牛保護級別

1989年,野牛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種。 [10]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10]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1] 

野牛種羣現狀

  • 全球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數量估計在15000-35000頭物之間。資料顯示,野生成熟個體在種羣中的比例可能在0.4-0.6之間,表明總共有6000-21000個野生成熟個體(大多數數據只是猜測而已)。 [2] 
  • 在中國西雙版納的種羣現狀
有關野牛在西雙版納的種羣數量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3年3-5月,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開展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考察,記錄野牛種羣數量約532頭。1984年4-5月及10-11月,楊德華等開展野牛分佈及數量調查,發現西雙版納全州野牛數量為605-712頭。野牛數量增加了86-194頭。然而,1996-2000年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表明,野牛種羣數量減少至350頭。2016年,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全州範圍內的野牛種羣數量及分佈調查,發現全州一市兩縣(景洪市、勐臘縣、勐海縣)均還有野牛分佈,較1988年數量嚴重下降,僅有約152-167頭。 [6] 

野牛瀕危原因

  • 歷史原因
野牛分佈區為少數名族居住地,而少數民族有狩獵的習俗,歷史上野生動物是村寨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分佈地區的村民還保留有打獵的習俗;很多老獵人曾獵捕過野牛,且還保留有用野牛角做的火藥桶。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保衞邊境,中國民兵曾配備槍支,期間導致大量大型野生動物被捕殺,包括野牛。 [10] 
  • 非法狩獵
獵殺野牛除做為肉類食用外,人們普遍認為野牛的角及膽囊是治療肝炎最有效的消炎藥,在黑市上野牛的相關產品售價極高。這樣就催生了不法分子為了獲取高額利潤,鋌而走險獵殺野牛,加速野牛滅絕的速度。雲南省屬中國西南部不發達地區,科技文化和經濟水平相對落後,貧困面較廣,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利益的驅使,人類爭奪野生動物棲息地甚至獵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現象,加劇了物種喪失與生物多樣性衰減。 [10] 
  • 生境破壞
生境斑塊破碎化也是導致野牛消失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人類活動範圍在不斷擴大,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大面積消失,生境日趨破碎化,最適生境總面積逐漸減少,殘留生境斑塊面積還在進一步縮小且生境斑塊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大(魏輔文等,1988)。 [10] 
野牛種羣需要依託良好的自然資源而生存。野牛喜好較為寬闊的林緣空間作為主要棲息環境,而不喜歡鬱閉度大、森林茂密的原生森林,其棲息地範圍內應存留有大面積的荒山草坡。通過野牛實體分佈區域的初步觀察,與其它區域相像,野牛在夏季出現於荒山草坡較頻繁,而秋冬季節對樹林選擇較多。這些區域為野牛提供了躲避危險的場所、充足的食物來源及充足水源。而這些區域很多都是處在交通狀況較差、生產條件較為落後的邊遠地區。這些區域由於橡膠、茶葉的大面積推廣,野牛的生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片段化、孤島化使區域內的野牛種羣分離成小種羣,對野牛種羣非常有害。 [10] 

野牛保護建議

為了保護現存的野牛種羣,提出以下建議:①野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做好野牛保護宣傳工作,使全社會都認識到其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②基於野牛棲息分佈區域特徵,社區的參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野牛分佈區劃該物種的保護區或保護小區,並積極地推行退耕還草或退林還草等政策,為野牛提供充足的食物及隱蔽場所;③加強槍支的收繳動員工作及對野牛分佈區域的監控,禁止在區域內狩獵。 [10] 

野牛主要價值

野牛是西雙版納的財富,同時也是中國的財富。野牛在中國西雙版納州境內歷史分佈較為廣泛,並且作為西雙版納的指示物種被給予高度的重視。野牛的存在可為區域森林生態系統健康和完善提供明確指示;同時,在保護野牛這一明星物種情況下,可有效保護與其共生的其它動物及其棲息地。野牛種羣及棲息地有效保護是生態文明的體現,生態價值較高。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