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戰外科學

鎖定
為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戰爭需要,野戰外科學將着重研究各類新武器對人體的殺傷效應、致傷機理及防治措施;探索特殊環境條件下各類戰傷的發生、發展規律;廣泛吸收醫學、電子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先進科技成果,以豐富野戰外科學理論與技術,提高戰傷救治水平。
中文名
野戰外科學
學科研究範圍
火器傷 、 衝擊傷
要    求
掌握外科學理論和戰傷救治技能
野戰外科學是從救治傷員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中國先秦文獻《周禮_天官》就有“瘍醫”的記載。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期,華佗曾對骨折施行手術。4~6世紀南北朝時,龔慶宣編寫的《劉涓子鬼遺方》曾有金瘡專論,集中論述了冷兵器傷的救治。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等用燒灼法治療外傷。古印度文獻中有拔箭法及包紮、縫合、牽引整骨術等記載。1591年,法軍中有了第一部《火器傷救治規程》。18世紀,法國和意大利學者提出清創術的基本原則。19世紀,俄國外科醫生N.I.皮羅戈夫提出傷員分類作為一種組織方法,並創用了乙醚麻醉和石膏繃帶固定。美國醫生給手術病人施用了全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提出了火器傷清創後延期縫合和“階梯治療”原則。19世紀末,隨着西方外科學的傳入,中國軍隊的野戰外科得到了迅速發展。1942年,薛健編寫出版了《戰時外科學》。1944年,國民黨軍隊出版的《軍醫提挈》中,有“軍陣外科學”“急救術”“繃帶術”3篇屬於野戰外科學的範疇。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初期就重視戰傷救治工作,相繼編髮了《最新創傷療法》和《游擊戰中師野戰醫院的組織與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建了野戰外科研究所及各級創傷外科和燒傷研究中心,相繼出版了《野戰外科學》《創傷彈道學》和《戰傷病理學》等專著。1996年,總後勤部衞生部頒發了新的《戰傷救治規則》。1998年,出版了《現代戰傷外科學》。①各類武器對人體的殺傷效應和致傷機理,戰傷的類型、特點和處置。②戰傷救治的基本技術。包括急救(止血、包紮、固定、通氣、搬運)、心肺腦復甦術、補液和營養補充、輸血技術,以及麻醉等。③各部位戰傷的病理、臨牀表現、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早期外科治療。④戰傷各種併發症的發生機理及防治措施。⑤戰傷創面的癒合、組織修復與康復。為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戰爭需要,野戰外科學將着重研究各類新武器對人體的殺傷效應、致傷機理及防治措施;探索特殊環境條件下各類戰傷的發生、發展規律;廣泛吸收醫學、電子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先進科技成果,以豐富野戰外科學理論與技術,提高戰傷救治水平。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