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三七

鎖定
野三七為五加科人蔘屬 [3]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竹鞭狀,下部着生塊根;掌狀複葉輪生於頂;小葉狹披針形,邊有細鋸齒;傘形花序頂生;花淡綠色;核果狀的漿果近球形,紅色; [4]  花期5~6月,果期7~8月。 [5]  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採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 [6] 
野三七生於高山林下,分佈於中國雲南、四川、貴州。 [7]  野三七喜冬暖夏涼潮濕通風的氣候環境,怕嚴寒酷熱;適宜生長在土質疏鬆、排水良好並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和油沙地。野三七採以播種的方式繁殖。 [8] 
野三七生用可於活血散瘀、療傷止血;熟可用於強筋健骨、滋補。野三七還可治療肝腎不足所致腰膝痠軟無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等症。 [9] 
中文名
野三七
拉丁學名
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K. M. Feng
別    名
香刺
土三七
竹節七
白三七《雲南植物誌》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五加科
人蔘屬
屏邊三七
分佈區域
雲南東南部
採集時間
秋季
毒    性
無毒

野三七植物學史

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採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 [6] 

野三七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5~55釐米。根莖匍匐,有結節,並具凹陷的莖痕;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宿存、葉互生,掌狀複葉,3片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7釐米,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毫米;小葉5,少有7,羽狀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長6~12釐米,寬2.5~6釐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上面脈上疏生剛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頂,有50~80朵花,花梗長8~10釐米,無毛,花萼5齒裂,無毛;花淡綠色,花瓣5,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核果狀漿果,球狀腎形,直徑約8毫米,成熟後紅色。種子2顆,近球形,白色,直徑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5] 
野三七 野三七

野三七生長環境

野三七生於海拔1100~1700米的山谷潮濕林內,喜冬暖夏涼、潮濕通風的氣候環境,怕嚴寒酷熱;適宜生長在土質疏鬆、排水良好並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和油沙地。

野三七分佈範圍

野三七生於高山林下,分佈於中國雲南、四川、貴州。 [7] 

野三七繁殖方法

野三七採以播種的方式繁殖。 [8] 

野三七主要價值

野三七生用可於活血散瘀、療傷止血;熟可用於強筋健骨、滋補。野三七還可治療肝腎不足所致腰膝痠軟無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等症。 [9]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微苦、甘,性温。
功效: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主治: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痛,咳血,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後虛弱,肺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秋季挖取塊根,除去泥沙及細根,曬乾或烘乾。
相關論述:《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張之道,許嘉鵬,孫文潔著,彝藥本草 下卷,雲南科技出版社,2018.12,第143頁
  • 4.    黃燮才主編,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第288頁
  • 5.    朱兆雲主編,雲南天然藥物圖鑑 第9卷,雲南科技出版社,2015.12,第395頁
  • 6.    李時珍著,生生不息 《本草》裏的草木果蔬谷,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01,第23頁
  • 7.    黃燮才主編,中國民間生草藥原色圖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第288頁
  • 8.    李典友編著,常見中草藥高效種植與採收加工,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3,第20頁
  • 9.    付開聰著,哈尼族藥用植物,中醫古籍出版社,2015.09,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