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重(拼音:zhòng、chó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個彎腰的人揹負裝滿的口袋。本義指質量或密度大。又轉義表示分量;又表示程度深,如:重傷;繁重。也表示緊要,如:重要;還表示不輕率,如:鄭重。以上義讀zhòng。“重”又讀chóng,表示再,又一次,實為“增加分量”引申;還表示層。如:重霄。 [16] 
中文名
拼    音
zhòng,chóng
部    首
丿、裏
五    筆
TGJF [1] 
倉    頡
HJWG [1] 
鄭    碼
MEKB [1] 
筆    順
撇、橫、豎、橫折、橫、橫、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552) [2] 
平水韻
上聲二腫(zhòng)、去聲二宋(zhòng),上平二冬(chóng) [3] 
筆畫數
1+8、7+2
統一碼
91CD [1] 
異    體
𡍴
結    構
獨體結構
四角碼
2010₅ [1] 
注音字母
ㄓㄨㄥˋ,ㄔㄨㄥˊ
造字法
會意字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重”最早見於甲骨文中(圖A)。《説文解字》作者許慎認為“重”是形聲字,從𡈼(tǐng),東聲。但從甲骨文(圖A)和早期金文(圖1-3)來看,構形更像一個彎着腰的人正吃力地用背馱着一個上下捆紮着袋口如包裹狀的東西(“”),步履蹣跚地往前走,看起來所背的東西異常沉重。這個圖形文字所表示的,便是“重”字的構形。
金文的“重”字有多種寫法。一種寫法右邊是“東”字,左邊是個“人”字。“人”旁加“東”字,表示袋子很重(圖1、2)。還有一種一種寫法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個“人”字,下面是個“東”字。此構形將形體進行並劃性簡化,即將人形豎畫和囊橐的象形文中的豎畫共用,使人形和囊橐形並和為一體,成為圖3那樣的形體。春秋以後,下面又增加了“土”旁。在金文的基礎上,這個字便發展成為小篆(圖6)漢隸(圖7、8)和楷書成了今天的“重”字。人形和囊橐形全失。 [5] 
“重”由物體的沉重,引申為事物性質的沉重,如説“言重了。”又如用“重擔”比喻繁重的責任,用“重負”比喻沉重的負擔。地心引力叫“重力”。
“重”的意義又可由“分量重”抽象化引申為重要、緊要。重要、緊要的事物,人們往往重視它,因此“重”又引申為看重、重視。被認為重要的東西,往往是價昂貴的。因此“重"又有貴重、昂貴義。“重”還指事物的程度深,就是“顏色太重”“傷勢很重”的“重”。東西多,才重,而且也必然要堆得高、堆得厚,所以又引申為“高”“厚”。
“重”還讀chóng,就是“重複”,有又、再的意思。這一意義是由增加重量引申而來的。如“久別重逢”“舊地重遊”,以及農曆九月初九叫“重九”。 [15]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òng
形容詞
重量大、比重大(與“輕”相對)。
heavy
體積相等時,鐵比木頭重。
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
沉重;笨重;重金屬拈輕怕重如釋重負
程度深。
deep;
serious
素問·陰陽應像》:重寒則熱。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六:杜善人的禿頭冒出汗珠,人多勢重,他害怕了。
重傷;重病;重創
具有重大意義、作用或影響的。
important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重要;重地;重任
穩重;不輕率。
grave;
serious;
careful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
鄭重;持重;莊重;慎重;自重
〈文言〉厚;濃厚。
thick;
strong
唐·駱賓王《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重色;重冰;重意
〈文言〉大。
great;big
禮記·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注:“大鼎也。”
重治;重柄;重星;重德。
〈文言〉惇重。端莊。
grave;
serious;
careful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

名詞
重量;分量。
weight;
gravity
這輛車有一噸重。
墨子·雜守》:重五斤已上諸林木,渥水中無過一茷。
比重;失重;體重;載重;荷重;淨重
〈文言〉威重、威望。
prestige;
reverence
史記·汲鄭列傳》: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文言〉權力、權勢。
power
《荀子·致士》: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
重爵;重權
〈文言〉謂宗法社會嫡長子之大宗繼承權。

《儀禮·喪服》: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

〈文言〉指輜重。軍中載運糧食、器物的車子。
impedimenta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重至於邲。
重車;重載
〈文言〉古代五音之一“宮”的別稱。

爾雅》:宮謂之重

動詞
重視。
respect;
lay stress on
《史記·酷吏列傳》:太后聞之,賜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重民;重器;尊重
〈文言〉慎重、謹慎。
caution
《荀子·議兵》:重用兵者強,輕用兵者弱。

〈文言〉增加。
increase
戰國·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重困;重使;重怒
〈文言〉擔當、負責。
act
《左傳·昭公五年》:……備之若何,誰其重此?

〈文言〉通“動”(dòng),感動。

《左傳·僖公十五年》:且晉人戚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文言〉通“動”(dòng),離開。

《管子·輕重丁》:地重投之哉兆。

〈文言〉通“腫”。

《詩經·小雅·無將大車》:無思百憂,祇自重兮。

chóng
動詞
(相同的東西)又一次出現或又一次做(相同的事情)。
repeated;
again;
once more
宋·陸游《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重疊;重申;重名;重生;重逢;重蹈覆轍
使重疊在一起;摞。
pile
把兩領席重在一起。

〈文言〉拖累、牽連

《漢書·荊燕吳傳贊》:事發相重,豈不危哉!

古稱懷孕為“重身”,有時省作“重”。
be pregnant
漢·劉向《列女傳·楚考李後》:知重而入,遂得為嗣。

形詞
〈文言〉多;過分
numerous
《左傳·成公二年》: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杜預注:重,猶多也。

量詞
層。
layers
唐·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重圍;重唱;雙重
〈文言〉倍。

《墨子·非攻上》:若以此説,往殺十人,十重不義,必有十死罪矣

〈文言〉種。
piece
《尚書·顧命》:越玉五重。

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的再次進行;再。
again;
once more
毛澤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重做;重逢;故地重遊
名詞
古代喪禮指在木主未及雕制之前代以受祭的木。

《儀禮·士喪禮》:重,木刊鑿之。甸人置重於中庭。

姓氏用字。


重異(見於《後漢書·耿弇傳》)
tóng
名詞
〈文言〉通“”。先種後熟的穀物。

《詩經·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文言〉通“童”。兒童。

《禮記·檀弓下》: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

[6-8]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八】【重部】柱用切(zhòng)
厚也。從𡈼東聲。凡重之屬皆從重。
【註釋】①𡈼:徐鍇曰:“𡈼者,人在土上,故為厚也。” [9] 

説文解字注

“厚也。?者、?也”注:厚斯重矣。引伸之為鄭重、重曡。古只平聲,無去聲。
“從𡈼。東聲”注:柱用切,九部。凡重之重皆從重。 [10] 

康熙字典

【酉集下】【裏部】 重;部外筆畫:2
古文:𡍴
《唐韻》柱用切。《集韻》《韻會》儲用切,並音緟。《説文》:厚也。《增韻》:輕之對也。《易·繫辭》: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禮·王制》:輕任幷,重任分。
又《廣韻》:更為也。《博雅》:重,再也。
又難也。《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注:重,猶難也。《前漢·淮南王傳》:文帝重自切責之。注:如淳曰:重,難也。
又貴也。《戰國策》:張儀之殘樗裏疾也,重而使之。注:重,猶貴也。
又尊也。《禮·祭統》: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注:重,猶尊也。
又尚也。《禮·緇衣》:臣儀行不重辭。注:重,猶尚也。疏:為臣之法,不尚虛華之辭。
又數也。《左傳·襄四年》: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注:重,猶數也。
又甚也。《禮·檀弓》: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戰國策》:今富摰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注:重猶甚也。
又《淮南子·汜論訓》:古者,人醇,工龎,商樸,女重。注:女重,貞正無邪。
又《戰國策》:軍重踵高宛。注:重,輺重也。《前漢·張耳陳餘傳》:從閒路絕其輺重。
又星名。《博雅》:歲星謂之重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重平縣,屬渤海郡。
又山名。《山海經》:有重陰之山。
又木名。《博雅》:重皮,厚朴也。
又《集韻》《韻會》柱勇切;《正韻》直隴切,並音𢝆。《集韻》:厚也,善也,慎也。《五音集韻》:多也。《韻會》:毛氏曰:凡物不輕而重,則上聲。因其可重而重之,與再重、鄭重,皆去聲。○按《説文》柱用切,厚也,即與輕重義同。《集韻》柱勇切,慎也,即與鄭重義同。上去雖有二音,並無二義。古人三聲通用,必謂上去異訓,不可通押,此宋人拘泥之過也。
又《廣韻》直容切;《韻會》傳容切,並音褈。《廣韻》:復也,疊也。《易·乾卦》:九三重剛而不中。疏:上下俱陽,故重剛也。《書·舜典》:重華協於帝。《禮·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楚辭·九辯》:豈不鬰陶而思君兮,君之門以九重。
又谷名。《詩·豳風》:黍稷重穋。傳:後熟曰重。《釋文》:重,直容切,先種後熟曰重。
又作穜,音同。
又多也。《左傳·成二年》:重器備。注:重,猶多也。《釋文》:直恭切。
又累也。《詩·小雅》:無思不憂,祇自重兮。箋:重,猶累也。《釋文》:直龍切,又直用切。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辛曰重光。《釋文》:直龍切。
又地名。《左傳·僖三十一年》:臧文仲往宿於重館。注:高平方與縣西北有重鄉城。《釋文》:直龍切。
又車名。《詩·衞風》:猗重較兮。傳:重較,卿士之車。《釋文》:直恭切。
又屋承霤也。《禮·檀弓》:池視重霤。疏:重霤,屋承霤也,以木為之。《釋文》:直容切。
又地名。《左傳·襄十七年》:衞孫蒯田於曹隧,飮馬於重丘。注:重丘,曹邑。
又人名。《書·呂刑》:乃命重黎。傳:重即羲,黎即和。《釋文》:直龍切。
又姓。《正字通》:重黎之後,明有重省。
又神所依也。《禮·檀弓》:重主道也。注: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重既虞而埋之,乃復作主。疏:言始死作重,猶若吉祭本主之道。主者,吉祭,所以依神。在喪重亦所以依神,故云重主道也。
又《正韻》徒紅切,音同。與穜同。谷名。
又與童同。《禮·檀弓》: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注:重當為童未冠者之稱。《釋文》:重,音同。
又《正韻》之仲切,音眾。《前漢·匈奴傳》:不如重酪之便美。注:重,乳汁也。本作潼。
又《韻補》葉直良切,音長。《道藏歌》:神暢感寂庭,默思徹九重。靈歌理冥運,百和結朱章。 [11] 

廣韻

直容切,平鍾定 ‖重聲東部(chóng)
重,復也。疊也。直容切。又直勇、直用二切。六。
直隴切,上腫定 ‖重聲東部(zhòng)
重,多也。厚也。善也。慎也。直隴切。又直龍、直用二切。四。
柱用切,去用定 ‖重聲東部(zhòng)
重,更為也。柱用切。又直容切。三。 [10] 

集韻

傳容切。復也。文十三〖傳容切〗
柱勇切。厚也。善也。慎也。古作𡔅。文九〖柱勇切又柱勇切〗
儲用切。《説文》:厚也。一曰再也。古作𡔌𡔅。文七〖儲用切又儲用切又儲用切〗 [10]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重”字書寫演示 “重”字書寫演示
❶首筆平撇居上居中。❷第二筆長而平,託上蓋下。❸“日”,上寬下窄,寫在田字格中心部位。框內短橫在橫中線下側。❹中間豎筆在豎中線。 [12] 

書法欣賞

(書法圖片來源 [13]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uŋ
先秦
王力系統
d
ǐw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i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rjungx


jung


j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wo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jwo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ȡʰ
i̯wo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ȡ
ǐwo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ȡʰ
juo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ɖ
iuoŋ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jwo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ȡʰ
ǐu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全濁
直容切/直龍切
ȡʰjuoŋ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全濁
直隴切
ȡʰju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全濁
柱用切
ȡʰjuo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全濁
傳容切
ȡioŋ
上聲
二腫
合口呼
全濁
柱勇切
ȡioŋ
去聲
三用
合口呼
全濁
儲用切
ȡioŋ
禮部韻略

平聲





傳容切


上聲





直隴切


去聲





儲用切

增韻

平聲





徒紅切


平聲





傳容切


上聲





直隴切


去聲





儲用切


去聲





竹用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鍾
穿

合口呼

次清

ʈʂʼiuŋ

去聲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tʂ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他戎切


去聲
東鍾





葉中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濁
徒紅切
d‘uŋ

平聲
一東


全濁
持中切
dʒ‘yuŋ

上聲
一董


全濁
直隴切
dʒ‘yuŋ

去聲
一送


全清
之仲切
tʃyuŋ

去聲
一送


全濁
直眾切
dʒ‘yuŋ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濁
直容切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六東董凍篤
穿







陽去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tʂuŋ
51
去聲
重量
tʂʰuŋ
35
陽平
重複,未註明異讀原因
tsʰu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uŋ
21
去聲
重量
tʂʰuŋ
42
陽平
重複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fəŋ
55
去聲
重量
pfʰəŋ
24
陽平
重複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oŋ
35
去聲
重量
tsʰoŋ
213
陽平
重複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oŋ
13
去聲
重量
tsʰoŋ
21
陽平
重複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əŋ
53
去聲
重量
tsʰəŋ
55
陽平
重複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oŋ
55
去聲
重量
tsʰoŋ
34
陽平
重複
晉語
太原
tsuŋ
45
去聲
重量
tsʰuŋ
11
平聲
重複
吳語
蘇州
zoŋ
31
陽去
重量
zoŋ
24
陽平
重複
吳語
温州
dʑyɔ
34
陽上
重量
dʑoŋ
31
陽平
重複
湘語
長沙
tsən
45
陰去
“重量”文讀
tsən
21
陽去
“重量”白讀
tsən
13
陽平
重複
湘語
雙峯
dan
33
陽去
重量
dan
13
陽平
重複
贛語
南昌
tsʰuŋ
21
陽去
重量
tsʰuŋ
24
陽平
重複
客家話
梅縣
tsʰuŋ
52
去聲
“重量”文讀
tsʰuŋ
44
陰平
“重量”白讀
tsʰuŋ
11
陽平
重複
粵語
廣州
tʃʊŋ
22
陽去
“重量”文讀
tʃʰʊŋ
23
陽上
“重量”白讀
tʃʰʊŋ
21
陽平
重複
粵語
陽江
tʃʊŋ
54
陽去

tʃʰʊŋ
21
上聲

tʃʰʊŋ
43
陽平
重複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iɔŋ
33
陽去
“重量”文讀
taŋ
33
陽去
“重量”白讀
tiɔŋ
24
陽平
“重複”文讀
tiŋ
24
陽平
“重複”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oŋ
35
陽上
“重量”文讀
taŋ
35
陽上
“重量”白讀
tsʰoŋ
55
陽平
“重複”文讀
teŋ
55
陽平
“重複”白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øyŋ
242
陽去
“重量”文讀
tœyŋ
242
陽去
“重量”白讀
tʰuŋ
52
陽平
重複,未註明異讀原因
tu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ɔŋ
44
陽去
重量
tœyŋ
21
上聲
重複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5-09-11]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6-14]
  • 3.    二冬 重  .搜韻[引用日期2018-06-14]
  • 4.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728
  • 5.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170-17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1691,181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923
  • 8.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03:1938
  • 9.    [東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説文解字今釋:嶽麓書社,1997:1124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8-10-14]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08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458
  • 13.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06-14]
  • 14.    音韻資料來源  .漢典[引用日期2018-06-14]
  • 15.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9-30
  • 16.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生活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6.11:153-154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975-976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67-36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