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興寺塔

鎖定
重興寺塔,又名宋塔、銅川塔,為古佛塔,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城關街道北街社區宋塔巷文化館院內,背依虎頭山,南臨方泉水,北臨姜女祠,面對漆水河,始建於隋代,重建於北宋,後屢次修葺。 [2-6]  [10] 
重興寺塔為多層密檐式建築,青磚仿木結構,平面六邊形,面積約7.96平方米。層高七層,斗拱挑角,高約16米,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塔底邊長2.3米,塔壁厚1.61米。重興寺塔內發現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石佛像及隋唐時期的石佛像頭6個,其中佛像頭4個、菩薩像頭2個,還發現明代圓雕無頭佛像1尊。重興寺塔對研究中國古塔建築歷史藝術、佛教活動、當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2-3]  [9] 
1956年8月6日,重興寺塔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重興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中文名
重興寺塔
地理位置
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城關街道北街社區宋塔巷文化館院內
所處時代
北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宋塔
銅川塔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420-3-718
面    積
約 7.96 m²

重興寺塔歷史沿革

隋代,始建重興寺塔。 [2] 
北宋年間,重建重興寺塔。 [2]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關中大地震時,重興寺塔塔身微傾、剎倒掛。 [2]  [4]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同官縣知縣雷之採重修重興寺塔。 [2]  [4] 
1956年8月6日,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更名為“銅川塔”。 [2] 
1982年10月23日至1983年5月4日,陝西省文物局撥款10萬元對重興寺塔塔身、塔檐進行維修加固。 [9]  [2-3] 
2013年3月5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更名為“重興寺塔”。 [2] 

重興寺塔建築特點

重興寺塔為多層密檐式建築,青磚仿木結構,平面六邊形,面積約7.96平方米。層高七層,斗拱挑角,高約16米,各層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塔底邊長2.3米,底層為空心,高2.5米,南設券門。塔壁厚1.61米。塔身底下第一層較高,第二層塔身每面為三開間,用磚作隱柱,柱上有斗拱,塔檐之上有平座欄杆,塔體每面三開間的兩側開間,用磚做出橫式格稜假窗,塔檐各角原有鐵製風鈴。二層以上實心,每面作仿木結構三間,以磚隱出倚柱、闌額、普柏枋等。二至四層增設平座鈎欄,飾板門、欞格窗。層間雙排椽頭出檐。一至四層檐下施五鋪作雙抄斗栱,疊澀出檐,做仿木方椽兩層。六層和七層施四鋪作單抄斗栱。塔內有梯,可登塔頂。塔頂裝三層鐵剎,全套剎件由仰蓮座、覆缽、相輪和寶珠構成。 [2-3]  [9]  [7-8] 
重興寺塔

重興寺塔文物遺存

重興寺塔內發現有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石佛像及隋唐時期的石佛像頭6個,其中佛像頭4個、菩薩像頭2個,還發現明代圓雕無頭佛像1尊。 [2] 

重興寺塔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因塔所在地原建有重興寺,所以得名重興寺塔。 [3] 

重興寺塔研究價值

重興寺塔對研究中國古塔建築歷史藝術、佛教活動、當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價值。 [9]  [2] 

重興寺塔保護措施

1956年8月6日,重興寺塔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重興寺塔的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重興寺塔;一般保護區為東至開關廠後門房東,西到文化館院內護坡下,北至文化館辦公樓前,南至文化館龍門內邊;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開關廠辦公樓前,西至文化館住宿樓後護坡下,北至開關廠庫房院內,南至文化館東西水泥路面南。 [7] 
2013年3月5日,重興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3] 

重興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重興寺塔位於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城關街道北街社區宋塔巷文化館院內。 [3-4]  [6]  [10] 
  • 交通信息
陝西省銅川市內,乘坐公交2路,在印台區文化館站下車到達;乘坐公交1路、7路,在印台區政府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