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鎖定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綦江區境內,由老瀛山、翠屏山、古劍山三個園區組成,總面積99.98平方千米,是以木化石羣、恐龍足跡化石羣和丹霞地貌景觀為主體,集科考、科普研學旅遊和休閒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地質公園。 [1]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地處四川盆地東邊,是大婁山山脈北延部分,海拔1354米(馬腦山),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009年8月,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由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批准建設;2013年4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覆設立。 [2]  [14] 
中文名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地理區域
大婁山山脈北延部分
地理位置
重慶市綦江區
面    積
99.98 km²
氣候帶
亞熱帶濕潤氣候區
植被類型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批准時間
2009年8月
公園等級
國家級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地理環境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位置境域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綦江區境內,由老瀛山、翠屏山、古劍山三個園區組成,總面積99.98平方千米。其中老瀛山園區位於綦江區三角鎮紅巖村,距離綦江10千米,是省級自然保護區;翠屏山園區位於綦江區文龍街道,屬東部新城與主城區結合部位;古劍山園區位於綦江區西北部,距綦江城區10千米,是重慶綦江木化石-恐龍足跡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15]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綦江區,地處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和第三沉降帶之間,即四川沉降褶帶之川東褶帶東緣與川鄂湘黔隆起帶西緣的交接部位。以藻渡至岔灘一帶的三疊系中統地層為界,分為東南與西北兩個構造小區。東南構造小區屬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之川鄂湘黔隆起帶西緣,古生代顯著坳陷,中生代顯著隆起。到三疊紀末期(約在2億年前),印支運動使古生代地層大片出露,構造複雜,在區境內主要發育為北東-南西向構造,褶皺、斷裂發育明顯。 褶皺以箱狀為主,斷裂多為褶皺伴生的壓性及部分扭性、張性斷層。西北構造小區屬新華夏系第三沉降帶之川東褶帶東緣,古生代相對隆起,中生代顯著坳陷,全部出露中生代地層。構造比較複雜,主要發育為北東向構造。部分南北向構造及局部東西向構造,以褶皺為主,斷裂很不發育。褶皺以梳狀為主,具有線狀、弧形特徵。 [13]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內丹霞地貌有金字塔狀、城堡狀、孤峯長牆狀等特徵,山體赤壁如丹、紅崖若霞。老瀛山園區平均海拔900餘米,最高峯馬腦山,海拔1354米,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翠屏山園區地形地貌呈“川”字型形態,為典型山丘溝谷特徵,海拔在300-450米之間,馬桑巖山頂為城區最高點;古劍山園區地處大婁山北延部分,海拔高度在725-1115米之間。 [4]  [11]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氣候特點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所在的綦江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副熱帶東亞季風特點。氣候表現為冬暖、春早、夏熱、秋陰,雲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差異大。全年平均氣温17.5℃,最高氣温(8月)39.4℃,最低氣温(12月)3.1℃。全年降雨量1037.3毫米,無霜期365天。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水文特徵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境內有蓮花湖、馬蘭丘水庫、三境湖等水體。蓮花湖位於老瀛山園區,也稱為蓮花水庫,修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大壩為條石拱壩,總容量約18萬立方米;馬蘭丘水庫位於翠屏山園區中部,水庫面長250米,寬50-80米,平均水深8-9米,最大水深18米,蓄水13萬立方米,水庫下游有魚塘若干;古劍山園區有三境湖、南黛湖、洗劍湖等大小湖泊26個,庫容量600多萬立方米。 [4]  [10-11]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自然資源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生物資源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中老瀛山園區有維管束植物165科673屬1375種,蕨類植物27科55屬125種,裸子植物6科9屬11種,被子植物132科609屬1239種。紅豆杉、南方紅豆杉、桫欏、南川木菠蘿、福建柏、潤楠和香果樹等為重點保護植物;古劍山園區有松、柏、杉、柳等植物110多種,還有銀杏、楠木等珍貴樹木。 [17]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園區有陸生脊椎動物147種,其中獸類33種,鳥類98種,爬行類6種,兩棲類10種。黑葉猴、雲豹、林麝、黑耳鳶、松雀鷹、雀鷹、蒼鷹、紅隼、紅腹角雉和紅腹錦雞等為重點保護動物。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化石資源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木化石)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木化石)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境內木化石發現於2004年,分佈於古南鎮馬桑巖,直徑一般50-60釐米,大者直徑可達100c釐米左右,木化石尚未完全揭露,最長一株裸露部分超過25米,但仍未見樹梢與樹根部分。木化石樹皮形態清晰,均受到褐鐵礦化作用,呈現褐黃色,內部顏色呈現深灰黑色—黑色,以黑色為主。綦江木化石硅化和鈣化並存,木化石外附着樹皮煤,硅化、鈣化又和樹皮煤化共生,顯示出木化石成因的獨特性和組合的稀有性,且木化石保存完整。 [5]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境內恐龍化石發現於1994年,分佈於古南鎮河壩村,屬未成年的蜥腳類恐龍,被命名為“綦江龍”,復原後的體長約15米,高約5米。綦江龍的頸部較長,接近體長的一半,是世界上脖子占身體比例最大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屬於馬門溪龍家族中的成員。但是,綦江龍與其他地區的馬門溪龍有着很大不同,是長頸恐龍的一個新屬種。 [6]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主要景點

蓮花保寨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蓮花保寨位於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園區,修建於一段天然形成的大型山體凹腔之中,又稱“蓮花洞”,始建於皇宋保佑四年(1256年),是綦祥乙帶領的居民為躲避蒙古大軍所修建的避難場所。此處分隔成大小不同的12個房間,年久失修,部分房間還保留有殘破的水池、案板、搗米用的石器等。 [8] 
三轎石和望夫石
三轎石和望夫石位於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園區,為丹霞地貌。其中望夫石位於三轎石對面,砂岩石柱,高約5米。 [9] 
淨音寺
淨音寺位於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古劍山園區,在雞公嘴最高處,始建於前宋時期(960-1129年),舊名東嶽廟。有六個殿,分別為財神殿、金剛殿、韋陀殿、觀音殿、藥師殿、光明殿。 [12]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開發建設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基礎建設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2009年以來,中央及地方對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蹟保護項目累計投入5000餘萬元。截至2018年,已完成了邊界座標勘定和界碑埋設工作,還建設了地質公園博物館,並在博物館廣場上修建了地質公園主副碑。而在古劍山景區和老瀛山景區,還設置了地質遺蹟解説牌,並完成了古劍山園區旅遊步道和入園公路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14]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所獲榮譽

2004年5月,老瀛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批成立(渝府 [2004]114號)。 [16] 
2009年8月,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由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批准建設;2013年4月,國土資源部正式批覆設立。 [2]  [14] 
2016年,自然資源部批准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為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重點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之一。 [14]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交通線路

交通
1、自駕線路
重慶主城→巴南收費站(G75)→渝黔高速→(綦江)→綦萬高速→通惠出口→三角鎮→老瀛山景區;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主城→巴南收費站(G75)→渝黔高速→綦江南出口→翠屏山景區。
2、乘車線路
重慶主城長途站(四公里、陳家坪、龍頭寺、茶園、沙坪壩、機場)→綦江客運站→紅巖(老瀛山景區);
重慶主城長途站(四公里、陳家坪、龍頭寺、茶園、沙坪壩、機場)→綦江客運站→215路公交→綦江東站→(步行1.5千米或出租車)→翠屏山景區。
3、火車線路
重慶西站→綦江東站→215路公交→綦江客運站→紅巖(老瀛山景區);
重慶西站→綦江東站→(步行1.5千米或出租車)→翠屏山景區。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