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现设药学系、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和中心实验室,开设有药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4个本科专业,构建了重庆市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生物医药特色学科专业群。药学学科是重庆市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生物医学工程、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2个,生物医学工程、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
截止到2015年3月,共有教职员工65(含外籍教师),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18人,博士学位教师46人,海外留学回国22人。建有“缬沙坦原料药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药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靶向药物筛选与活性评价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现代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中英(国际)数字医疗技术工程中心”、“重庆市生物医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1]
- 中文名
-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外文名
- School of Pharmacy and Bio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办学性质
- 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
- 重庆理工大学
- 现任领导
- 林治华 [2](院长)
- 本科专业
- 4
- 硕士点
- 4
- 院系设置
- 药学系、制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
- 地 址
- 重庆市巴南区红光大道69号
- 所属地区
- 中国重庆
- 类 型
- 医学
学院简介
播报编辑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迎乌煮与生物工程达章兵学院 [3]致力于培养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卓越技术人才,服务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和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建有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10多家企业有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条件。
学院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55%。1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希辨旋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授获2007年回归留学人抹夜员创业奖,1名教授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教授为科技部科技特派员,3名教授为重庆市学科评议组委员,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均有海外留学经历。
学院秉持“创业—卓越”精神,以“知识、智慧和毅力,创造健康人生”为办学思想,坚持“有时教育,常常帮助,总是鼓励”的育人理念,重视素泪拘墓质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基础和专业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毕业后成为行业的主要技术敬旬戏骨干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学院致力于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与技术创新,先榜柜后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国际合作、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和企业合作项目60项,其中,国家与省部级重大新药创制课题12项,2个已转让新药已进入申报生产阶段,3个申报临床,近三年科研经费达2684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成果奖2项,二等成果奖4项,三等成果奖6项。
学院已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国家有关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正在泪拘纸境积极建设3+1+1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国际联合办学能力。
学院将继续以“育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为宗旨,着力培养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型新兴产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卓越人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现任领导
播报编辑
- 院长:林治华
- 书记:黄介彬
- 副院长:黄介彬、刘建辉 [2]
机构设置
播报编辑
- 学院办公室负责人:冉秋月
- 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罗鉴益
- 生物制药系负责人:邱重晏
- 生物医学工程系负责人:刘盛平
- 制药工程系负责人:王远强、谢晶
- 药学系负责人:舒茂
- 中心实验室负责人:王锐 [4]
本科专业
播报编辑
生物医学工程
- 学制:四年
- 层次:本科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5]
-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疾病的新医疗仪器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理工医交叉边缘科学,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侧重于数字医疗设备、无创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和医用生物材料应用。
-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医学电子学、医学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医疗仪器原理及设计,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修课程:临床基础医学课程、物理学、定量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原理与测量、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设计、医学成像技术、生物材料和生物芯片等。
- 主要毕业去向:医疗仪器公司、科研院(所)、医院、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医疗仪器及设备研制、生产、检测和维护等方面工作。
生物工程
- 学制:四年
- 层次:本科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6]
- 生物工程专业是应用工程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生产过程,解决生化反应过程中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的一门科学,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侧重于微生物发酵工程和生物加工技术及过程检测控制。
-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方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生物工程的下游关键技术,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生物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修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化工原理、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工艺学、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制药工艺学、食品检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
- 主要毕业去向:在化工、医药、食品、环保、轻工、能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的生物技术企业或相关职能部门等中从事生产、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制药工程
- 学制:四年
- 层次:本科
-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7]
- 制药工程专业是研究药品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一门学科,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侧重于药物先进制造工程技术及管理。
-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制药工程方面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熟悉药品先进制造技术管理规范,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药品制造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先进技术研发、生产应用、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主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剂学、生物制品学、化工原理、药物分离工程、制药装备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导论和药事管理学等。
- 主要毕业去向:在医药、化工、食品、轻工等领域中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药品及健康相关产品工艺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管理和装备维护等方面工作。
药学
- 学制:四年
- 层次:本科
-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8]
- 药学专业是研究药品设计、开发、生产、流通及应用管理的一门学科,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专业。我校药学专业侧重于创新药物设计与开发、药物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药品注册与营销管理。
-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药物科学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药品设计、开发、生产、应用管理规范,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能在药物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药品研究、开发、生产、检验、应用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 主修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免疫学、医学概论、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合成、生物制品学、药物设计学、药物开发学、药事管理学、药品营销学和药物经济等。
- 主要毕业去向:在制药企业、医院及社区药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药品检验机构、药品商业和药事管理部门等方面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硕士点
播报编辑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科学硕士)
- 学制:三年
- 层次:硕士
- 授予学位: 医学硕士 [9]
- 本学科点以新药创制为对象,开展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形成了以药物设计、新药创制、疫苗及诊断技术和制药工程新技术为特色与优势的药学学科,着力培养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急需的药物创制高级关键技术人才,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服务于重庆市政府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生物医药基地和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化基地”。
- 学科特色:本学科点建有1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国内10家企业有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拥有价值近1000万元先进分析检测仪器设备。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药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新药开发、药品生产管理、药学教育等方面的高级创新技术人才。
- 课程设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语(英语)、高等药物合成、高级药剂学、高等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专论、微生物药学、生物制品学、药物设计学、新药研究方法概论、药学进展等,根据研究方向选修有关课程。在读期间需进行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环节,根据硕士生培养方案和有学校关规定进行。
- 主要培养方向:
- 1.药物设计科学与技术:本学科方向是药学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为药物创制关键支撑技术学科方向。该学科方向重点针对肿瘤、免疫性疾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开展创新药物设计及其方法学研究,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创新型药物设计学人才。方向带头人林治华教授。
- 2.天然药物与现代中药新药:本学科方向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医药关键支撑技术学科方向,属国家和地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之一。该学科方向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抗耐药性病原细菌感染、糖尿病、乙型肝炎等重大疾病,研制创新中药及化学药物、实现产业化,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创新型新药创制人才。方向带头人郑一敏教授。
- 3.生物技术制药:本学科方向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医药关键支撑技术学科方向,属国家和地方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之一。该学科方向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老年慢性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研制创新生物技术药物、实现产业化,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制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创新型人才。方向带头人范开教授。
- 4.制药工程新技术:本学科方向是药学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该方向以关键合成技术、新工艺、新制剂、新检测方法、药物分离工程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服务新药创制和药品生产,培养系统掌握制药工程方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级创新技术人才。方向带头人姜和教授。
- 5.疫苗及诊断试剂:本学科方向为药学学科交叉方向。针对肿瘤、病毒和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研制新疫苗、诊断技术及制品,实现产业化,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制品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创新人才。方向带头人蔡家利教授。
- 1.
- 主要毕业去向:在医药领域企业、医院、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药品商业等部门从事药品及健康相关产品研制、开发、质量控制、管理、检验等工作,也可报考药学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生物医学工程(科学硕士)
- 学制:三年
- 层次:硕士
- 授予学位:工学硕士 [10]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应用工程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用的医疗仪器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理工医交叉边缘学科专业,属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急需发展专业。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侧重于数字医疗设备、无创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和医用生物材料等方面。
- 学科特色: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3名,方向带头人均有海外留学或研究工作经历。依托与英国丹迪大学、朴茨茅斯大学和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重庆中英(国际)数字医疗技术工程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建有5个教学实践产业化基地,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重庆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本学科与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如日本东北大学、山口大学和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留学生交换、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上开展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具备较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领域发展趋势,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 课程设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外语(英语)、生物医学工程学、工程生理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材料、心血管动力学、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最优化计算、矩阵分析、偏微分方程及有限元分析、数值分析、现代医学仪器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现代医学成像理论与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根据研究方向选修有关课程。在读期间需进行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学位论文等环节,根据硕士生培养方案和有学校关规定进行。
- 主要培养方向:生物医学图像及信号处理、数字化医疗仪器、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传感技、生物医用材料、环境生物医学工、创伤医学
- 毕业去向:医疗仪器公司、科研院(所)、医院、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医疗设备研制、生产和检测等工作。也可报考生物医学工程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硕导介绍
播报编辑
彭方毅,男,1970年生;1989-1994年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94-2000年于重庆市三峡医药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2000-2005年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攻读并获得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学位;导师:涂植光教授。2003-2005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免疫室完成博士课题;2005-2007年于清华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作博士后。导师:施汉昌教授、何苗教授。2007年-至今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专业方向、技术特长:分子免疫学,环境生物技术监测。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评审专家,Acta Chimica Sinica(SCI杂志)审稿专家。研究生带教在读4人。
发表论文、专著: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
- 1.Peng FY,He M,Sheng JW,Shi H-C. Study on Enzyme Immuno-Chemistry of Nitroaniline in Water. Acta Chimica Sinica, 2007,65(22),2563-2570。(SCI收录)
- 2.Peng FY, He M, Sheng JW,Shi H-C.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nitroaniline. J Tsinghua Univ (Sci & Tech),2008,48(12):2079-2082。(EI收录)
- 3.Peng Fang-yi,Jiang Hai-rong,Chen Sheng-zhen,et,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Imidacloprid.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10,accept。(SCI收录)
刘胜平,男,1972年7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日本秋田县立大学博士后,现为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现在专业方向、技术特长: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社会兼职: WCICA2008/2010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ICMIT2007/2009/2011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ICMIT2005国际会议常务副秘书长。研究生带教3人。
发表论文、专著:
- 1.多通道压电禽流感快速检测系统及应用研究,仪器仪表学报,(EI: 083511488133,重庆工学院重要核心期刊),Vol.29,No.8,pp1583-1587,2008.08
- 2.Effect of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Substrates on Performance of Biosensors Based on Supported Mimetic Biomembranes,IFBME Proceedings,Vol.19,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08,pp302-305, Apr. 2008 (ISTP: BIL11)
- 3.An immuno-biosensor system based on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for avian influenza virus detection,Proc. of SPIE Vol. 6794, 67943P-1-6,Dec. 2007 (ISTP: BHN72)
科研概况
播报编辑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致力于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及应用方面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学院有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6人(占58%),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名、“2007年回归留学人员创业奖”获得者1名、全国侨联“科技进步带头人”称号获得者1名、国务院侨办“百名杰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奖”获得者1名、“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100人先进个人”获得者1名,重庆市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重庆市学科评议组专家3人,主要学科带头人均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学院建有2个省部级工程中心,2个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10多家企业有技术合作关系,科研实验室面积3000m,拥有LC-MS—MS(液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蛋白纯化仪、药物辅助设计工作站等价值800多万元大型精密设备,多台套精密仪器进入重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承接对外技术检测及加工服务,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学院形成了创新药物设计与合成、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与多肽药物、疫苗及诊断技术、数字医疗仪器、生物医学材料和应用生物技术等8个特色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国际合作、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和企业合作项目60项,开发10余个新药,研制了LED手术无影灯、US尿沉渣仪和多参数监护仪等多种关键医疗设备,近三年科研经费达2684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EI收录论文8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
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立足前沿,引领发展”的指导思想,走产学研更紧密合作道路,为社会提供创新技术和优质产品,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地图信息
播报编辑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