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慶文化

鎖定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而巴渝文化源於巴文化
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2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建立了巴國,而後又遷都到了重慶(今渝中區),最後遷至閬中。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中文名
重慶文化
屬    性
文化
相    關
江州
建    築
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文化定義

重慶文化
重慶文化(5張)
1954年落成的重慶人民大禮堂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2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

重慶文化描述

重慶文化古代

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
1891年3月1日,四川重慶海關成立,標誌着重慶的正式開埠,也標誌着以英國為首的各帝國主義勢力已深入中國四川地區。繼英國之後,法、日、美、德等國接踵而至,相繼在重慶設立領事館。他們在對重慶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侵略的同時,也以重慶作為跳板和橋頭堡,開始了其對整個四川乃至整個大西南的全面侵略。 [11] 

重慶文化近現代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中一舉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掌權的重慶“蜀軍政府”。從此,重慶成為四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中心。 [11] 
1929年(民國十八年)重慶從四川省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歸四川省管轄。 [2] 
蔣介石早在1935年3月視察重慶時就説:“四川人口之眾多,土地之廣大,物產之豐富,文化之普及,可説是各省之冠。所以自古即稱天府之國,處處得天獨厚。是我們中華民族立國的根據地。”他甚至聲稱,就是隻剩下四川一省,天下事也還大有可為。 [9] 
1935年1月“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參謀團”的進駐重慶。 [11]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37年10月29日,蔣介石在國防最高會議上作《國府遷渝與抗戰前途》講話,明確提出遷都重慶,以四川為抗日大後方,繼續抗戰。30日國民政府決議遷都重慶。 [8]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稱“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後將以更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以中華人民之眾,土地之廣,人人本必死之決心,以其熱血與土地凝結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離,外得國際之同情,內有民眾之團結,繼續抵抗,必能達到維護國家民族生存獨立之目的,特此宣言,惟共勉之。” [8]  ,12月1日正式在重慶辦公,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
重慶是一座山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南,正當嘉陵江與長江匯合之處,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為西南地區的重鎮。國民政府作出遷都重慶的決策,主要基於以下考慮:其一,北方戰事發展,使遷都洛陽已不可能;其二,遷都西安距陝甘寧邊區過近,並且缺少拱衞之屏障;其三,四川四面環山,一條大江直抵中原,若挾地勢之利,便可抵禦日軍入侵;其四,四川號稱“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可以支持長期抗戰。 [8] 
定都令下 聞風而動
國民政府遷渝初期,稱為移駐重慶。經重慶市參議會議長康心如等人提議,行政院多次審核,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國民政府明定重慶為陪都令》宣稱:
“四川古稱天府,山川雄偉,民物豐殷,而重慶綰轂西南,控扼江漢,尤為國家重鎮。政府於抗戰之始,首定大計,移駐辦公。風雨綢繆,瞬經三載。川省人民,同仇敵愾,竭誠紓難,矢志不渝,樹抗戰之基局,贊建國之大業。今行都形勢,益臻鞏固。戰時蔚成軍事政治經濟之樞紐,此後自更為西南建設之中心。恢閎建置,民意僉同。茲特明定重慶為陪都,着由行政院督飭主管機關,參酌西京之體制,妥籌久遠之規模,借慰輿情,而彰懋典。此令。” [9] 
全市慶祝 盛況空前
1940年10月,各界人士聚集臨江門夫子池廣場,參加慶祝陪都 1940年10月,各界人士聚集臨江門夫子池廣場,參加慶祝陪都
1940年10月1日下午,重慶市各界機關團體人員3萬餘人,在細雨朦朧中陸續聚集到夫子池廣場,參加慶祝陪都建立大會。在附近幾條街區,另有上萬市民佇立場外觀望,盛況空前。 [9]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確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重慶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10日,四川新省府在重慶成立。6月18日,四川省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 [10]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以四川為抗日大後方,繼續抗戰,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由二級乙等四川省轄市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首次析出四川省。 [2] 
1952年8月,恢復四川省,重慶仍為直轄市。1952年四川省北碚市改設為重慶市第六區。 [4]  1954年6月,西南大區撤銷後重慶改為四川省轄市,同期由直轄市降為省轄市的還有哈爾濱、長春、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武漢、廣州、西安。
1959年巴縣、綦江2縣原由江津專署領導,長壽縣原由涪陵專署領導,現均劃歸重慶市領導(四川省人民委員會1959年3月5日報告) [6] 
1977年,四川省江津地區的江北縣劃歸重慶市。(國務院1977年9月24日批准) [5] 
1983年撤銷四川省永川地區,將永川、江津、合川、璧山、榮昌、大足、銅梁、潼南八縣劃歸四川省重慶市管轄(國務院1983年3月3日批准)。 [3]  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省級經濟管理權限。1992年闢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四川省萬縣市(現重慶市萬州區)、四川省涪陵市和四川省黔江地區,
1997年(1)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四川省重慶市。(2)重慶直轄市轄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3)重慶直轄市設立後,由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重慶直轄市簡稱"渝"(國務院1997年4月18日批准)。 [7] 

重慶文化文化遺產宣傳

5月18日,“5·18國際博物館日”暨“第六屆文化遺產宣傳月”活動啓動儀式在三峽博物館舉行。據悉,自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至6月13日中國文化遺產日期間,重慶市將舉辦第六屆文化遺產宣傳月活動。在此期間,共有60餘項文化活動輪番上陣,修復完工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也將與公眾見面。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