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慶府

(四川地區古地名)

鎖定
重慶府,屬四川地區川東道,《宋史·光宗本紀》載,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孝宗禪位於三子趙惇,是為宋光宗,也是南宋第三個皇帝。隨後,光宗按“潛藩升府”的慣例,於當年的“八月甲午,升恭州為重慶府”,光宗即位前的封地恭州,正式升格為重慶府。此即重慶得名之始。 [4] 
淳熙十六年(1189年)8月升恭州置,治所在巴縣,屬四川夔州路(治今奉節)。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分夔州路析置重慶路,屬四川行中書省,轄境擴大。
明代洪武初復改為府,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巴縣依屬之四川省
中文名
重慶府
行政區類別
府級
所屬地區
四川·夔州路(宋)、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元)、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四川省(清)、四川省(民國)
地理位置
重慶直轄市中西部及四川省東南部的一部分
下轄地區
巴縣、江津、長壽、永川等
政府駐地
巴縣
性    質
古代行政區域
設置時間
南宋孝宗淳熙16年(1189年)
廢除時間
民國二年(1913年)

重慶府歷史沿革

重慶府南宋

領縣三,羈縻州一(領縣二),故共領縣五,屬夔州路川峽四路之一,治今奉節)。
  1. 巴縣,兼府治,今重慶直轄市渝中區
  2. 江津縣,治今重慶江津區
  3. 璧山縣,治今重慶璧山區
溱州。領縣二
  1. 榮懿縣,治今重慶綦江區東鄉壩
  2. 扶歡縣,治今重慶綦江區扶歡壩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兵分兩路攻宋,東路下襄陽,西路出四川。次年,蒙軍大舉入蜀,橫掃四川全境,全蜀“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州僅存”。此後數年,蒙軍多次南下,騷擾四川各地。為了扭轉危局,鞏固統治,南宋政府從1239年起,先後派遣多批官吏到四川修補長江上游防線。 [3] 
而作為兩江之匯處,鎖全川咽喉的重慶,在南宋政府抗元戰爭中地位凸顯,如果重慶不保,蒙軍就可順江而下兩面夾擊南宋。為此,南宋政府派彭大雅為四川安撫制置副使兼重慶知府,駐節重慶,全面經營川東防務。彭大雅到任後,以重慶地位重要,毅然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加強重慶防務,修築重慶四周的城牆。 [3] 
1242年,南宋政府又任命餘為權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餘遷川峽四路制置司到重慶,全面經營四川防務。重慶也因此首次成為四川地區政治、軍事的中心。 [3] 

重慶府元代重慶路

1271年元朝建立後,在各地置行中書省,下設路府州縣。重慶曾一度是四川行省的駐節地,四川行省西遷成都後,1279年,改置重慶路總管府,作為四川南道宣慰司駐地。 [3]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重慶府設置四川南道宣慰司重慶路,立重慶路總管府,除錄事司領巴縣、江津、南川三縣外,領瀘、忠、合、涪等州及石柱宣慰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明代重慶府 明代重慶府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於1357年率部由湖北進攻四川,先後佔領四川各地,並於1363年在重慶稱帝,定國號為“夏”,改元天統,建都重慶。史稱“明夏”。 [3] 

重慶府明代

●明代分巡道:四川·上川東道(駐重慶)、下川東道(駐達州)。 [2] 
1657年,重慶被納入滿清統治之下。清襲明制,並於重慶建鎮,置總兵署,設分巡川東道署,以作為統治重慶地區的政權軍事機構。重慶開埠後成為四川乃至西南最重要的商埠城市。 [3] 

重慶府民國

清代重慶府渝城圖(今重慶中心城區) 清代重慶府渝城圖(今重慶中心城區)

重慶府管轄範圍

重慶府轄境在不同時期,各有損益,其主體所轄範圍,大致如下: [1] 
南宋重慶府(左下角) 南宋重慶府(左下角)
  • 現重慶直轄市所轄中西部各區縣(不含原屬潼川府潼南縣)。
  • 四川省武勝縣(原屬重慶府,即定遠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