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醫(拼音:yī、yì、yǐ)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醫”和它的繁體“醫”原本是兩個字,簡體的醫本讀yì,指一種裝箭的容器。繁體的“醫”讀yī,本義是治病的人,即醫生。古代巫、醫不分,故引申為巫,也就是借鬼神以治病的人。因為醫生的職責是治療,所以“醫”又引申為治療,還引申為醫術。 [4] 
中文名
拼    音
yī,yì,yǐ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ATDI [1] 
倉    頡
SOK [1] 
鄭    碼
HMA [1] 
筆    順
橫、撇、橫、橫、撇、點、豎折
字    級
一級(編號:0700) [3] 
平水韻
上平四支(yī),去聲八霽(yì) [2] 
筆畫數
7(部首2,部首外5)
異    體
毉、𨢒
統一碼
533B [1] 
字形結構
半包圍結構
注音字母
ㄧ,ㄧˋ,ㄧˇ
造字法
醫:會意字;醫:形聲字、會意字
四角碼
7171₈

字源解説

【甲組】“醫(yì)”字形演變流程圖 【甲組】“醫(yì)”字形演變流程圖 [4]
醫和它的繁體“醫”本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的醫(yì)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作甲組圖A,從矢在匸(xì)中,是會意字。“矢”就是箭。“匸”為容器名,如此,匸、矢組合在一起,即為存放、擱置矢箭的器具。 [19] 
【乙組】“醫”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醫”字形演變流程圖 [4]
“醫”字究竟起源於何時,無法可考。一直以來,對“醫”字的探討見仁見智。有人分三部分來拆解“醫”字,也有人分上下兩部分來拆解、解釋。無論如何,“醫”的含義即是醫生治病的時使用的工具及其方法、理念等。
《説文解字》認為“醫”字由“”和“(yì)”兩部分組成,“殹”表示病人的聲音,表生病。“酉”指酒器,也指酒,古代許多種酒可藥用,也可消毒。許多中藥在服用時都用酒作藥引。
此外有人認為“殹”還可以拆分為“醫(yì)”和“(shū)”。“醫(yì)”為盛箭器具,“殳”是一種兵器。“醫(yì)”“殳”作為構字部件,都是從其可以致人外傷的因素考慮的,反映出造字之時,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以外傷為主。有關於此,韋以宗指出:“遠古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中華民族祖先,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險劣的生活環境和艱辛的勞動是容易造成創傷的,各種創傷疾病也往往時刻威脅着他們的生存。”比較符合人類社會的實情以及人類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之相似的還有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即是一個人腋下中箭的形狀,説明“疾”的最初意義就是指人遭受箭傷。後來,“疾”由人受箭傷演變為因受箭傷而卧病在牀之義。古人之所以對箭傷給予特別關注,以“矢”作為“醫”和“疾”的構件,正説明箭傷給人的危害令人記憶深刻,在外創傷中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19]  [20] 
“毉”為“醫”的異構,也即異體字,是不同時代的人或者同一時代不同地域的人為表達同一意義所造的不同的字,二字的不同在於“巫”“酉”之別。巫的起源較早,其最初的職責範圍很廣,掌管宗教、天文曆法、祭祀、巫術,從事星佔、望氣、卜筮等,卜疾、禱病、治病也屬於其職責之一。例如,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疾病的卜問,《公羊傳·隱公四年》“於鍾巫之祭焉”何休注云:“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病請福者也。”《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郭璞注云:“皆神醫也。”可見,巫就是最早的醫,醫起源於巫。如上所述,由於受認識水平、醫術水平的限制,遠古時期中醫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以可見的外傷為主,在外傷久治不愈時,尤其對於如外感風邪、內傷七情之類看不見、摸不着因素所導致的疾病,更是莫知其由、束手無策,只能“告窮歸天,欽望巫祝”,“毉”字以“巫”為構字部件反映了這一現象。 [19]  中國在周朝以後慢慢開始摒棄巫醫,以至於後來更多地保留下了“醫”這個字。 [18]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醫生,掌握醫藥知識、以治病為業的人。
doctor
禮記·曲禮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魯迅《彷徨·弟兄》:我想還是去請一個西醫來,好得快一點。
軍醫;牙醫;醫師
指醫術、醫學。
medicine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原來尊夫人懂得醫理,明日就請來看看罷。
中醫;西醫;醫科
〈文言〉乳醫,古代的接生員。

國語·越語上》:將免(娩)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皇照注:“醫,乳醫也。”

(Yī)姓氏用字。



動詞
治病;治療。
treat;cure
曹松《吊北邙》:無人醫白髮,少地着新墳。
梁啓超《敬業與樂業》:可見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唯有無業遊民,雖大聖人碰着他,也沒有辦法。
醫療;醫治;醫術;諱疾忌醫
〈文言〉治理;除患祛弊。
govern
《國語·晉語八》:文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

〈文言〉通“翳”(yì)。掩蔽。
hide
韓非子·八經》:醫曰詭,詭曰易。

名詞
〈文言〉古代盛放弓、弩、箭的器具。

説文解字·匸部》:盛弓弩矢器也。

〈文言〉飲品名。

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

〈文言〉梅漿。

《五音集韻·酉部》:醫,梅漿。

(釋義參考文獻:《古代漢語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7]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匸部】於計切(yì)
(醫)盛弓弩矢器也。從匸從矢。《國語》曰:“兵不解醫。”
【卷十四】【酉部】於其切(yī)
(醫)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王育説。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
【註釋】①《國語》:指《齊語》,今本“醫”作“翳”。②惡姿:王筠《説文解字句讀》:“凡精於小道者,其性多乖戾。”③使:王筠《説文解字句讀》:“使如臣佐使之使。”④殹,病聲:王筠《説文解字句讀》:“殹為㿄之省。疒部:‘㿄,劇聲。’”⑤酒:桂馥《説文解字義證》:“酒所以治病者,藥非酒不散也。”《漢書·食貨志》:“酒,百藥之長。”⑥《周禮》:指《天官·酒正》。今本原文:“(酒正,)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 [8] 

説文解字注

【卷十二】【匸部】
“(醫)臧弓弩矢器也”注:臧,各本作“盛”,今依《廣韻》。此器可隱藏兵器也。
“從匸矢”注:會意。
“矢亦聲”注:小徐有此三字。於計切,十五部。
“《春秋國語》曰:‘兵不解醫。 ’”注:《齊語》文。今《國語》作“翳”,叚借字。韋曰:“翳,所以蔽兵也。”按,古翳隱、翳薈字,皆當於醫義引申,不當借華蓋字也,翳行而醫廢矣。 [13] 
【卷十四】【酉部】
“(醫)治病工也”注:《周禮》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獸醫。
“從殹,從酉”注:四字各本無,今補。許書之例,必先舉篆之從某從某,或從某某聲,而下又釋其從某之故,往往雲:“故從某”者是也。蓋人所不憭者,則釋之。此從殹,從酉,於六書為會意。於其切,古音在一部。與翳、鷖字在十五部不同。此以殹會意,彼以殹形聲也。
“殹、惡姿也”注:此説從殹之故。殳部曰:“殹,擊中聲也。”初不訓惡姿。而□部“㿄,劇聲也。”劇聲謂疲極之聲。此從殹者,㿄之省也。如會下雲:“曾,益也。”曾即增,望下雲:“壬,朝廷也”,利下“禾即龢”;𠛐下“未即味”,又辛即辠,屍即屋,皆叚借之法。
“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注:謂醫工之性多如是。
“故從酉”注:故字今補。此説從酉之故,以醫者多愛酒也。
“王育説”注:以上王説也。
“一曰:殹,病聲”注:亦謂㿄之省。
“酒所㠯治病也”注:故從酉殹。前説殹酉各義,後説合酉殹一義。
“《周禮》有醫酒”注:《酒人》:“辨四飲之物,二曰醫。”醫非酒也,而謂之酒者,醫亦酒類也。言此者,此亦醫字從酉之一説。醫本酒名也,《內則》作臆。
“古者巫彭初作醫”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15]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匸部】 醫;部外筆畫:5
《唐韻》《正韻》於計切。《集韻》《韻會》壹計切,並音翳。《説文》:盛弓弩矢器。從匸,從矢亦聲。《齊語》:兵不解醫。
又《玉篇》:所以蔽矢也。或作翳。
【酉集下】【酉部】 醫;部外筆畫:11
《唐韻》《韻會》於其切。《正韻》於宜切,並音翳。《説文》:治病工也。《禮·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史記·扁鵲傳》:為醫或在齊,或在趙。
又官名。《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註:醫師,眾醫之長也。《後漢·百官志》:太醫令一人六百石。註:掌諸醫。
又蟲名。崔豹《古今注》:蝘蜓,一名蛇醫。
又《集韻》:或作毉。《後漢·郭玉傳》:毉之為言意也。
又《集韻》《正韻》並隱綺切,音倚。《韻會》:飲也。《五音集韻》:梅漿也。《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二曰醫。註:醴濁釀酏為之則少清矣。
又《集韻》:或作醷,亦作臆。《周禮·天官·酒正》註:鄭司農説,《內則》漿水臆,醫與臆音亦相似,文字不同,記之者各異耳。此皆一物。《釋文》:醷,本又作臆。
又《集韻》壹計切,音醫。《周禮·六飲》:一曰醫。徐仙民讀。
考證:“《周禮·天官》:醫師。註:醫師,眾醫之長。疏: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謹照原文改“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註:醫師,眾醫之長也。” [9] 

廣韻

於其切,平之影 ‖ 醫聲之部(yī)
醫,醫療也。亦官名,漢太常屬官有太醫令。《續漢書》曰:“秩六百石,有藥丞主藥方。”《説文》曰:“巫彭初作醫。”於其切。五。
於計切,去霽影 ‖ 醫聲脂2部(yì)
醫,藏弓弩矢器。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排:U+533B;下排:U+91AB) 字形對比(上排:U+533B;下排:U+91AB)

書寫提示

醫字書寫筆順 醫字書寫筆順
❶“匚”2畫,㇗(豎折)一筆寫成。❷“矢”的末筆捺改點❸“匚”從上、左、下包圍“矢”。❹首筆橫居上居中。❺“矢",居中,首筆撇從豎中線起筆,第三筆橫收筆於橫中線,第四筆撇沿豎中線撇下。❻㇗(豎折)的橫段略寬於首筆橫。 [11] 

書法欣賞

(書法圖片來源 [12]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全清
於其切
ʔi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全清
於計切
ʔiɛi
集韻
平聲
上平七之
開口呼
全清
於其切
ʔie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全清
隱巳切
ʔie
醫、醫
去聲
十二霽
開口呼
全清
壹計切
ʔiɛi
禮部韻略

平聲





於其切

去聲
壹計切
增韻

平聲





於基切


上聲





於擬切

去聲
壹計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於雞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支


全清
於宜切
ʔie

上聲
二紙


全清
隱綺切
ʔie
去聲
二寘
全清
於計切
ʔie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三幾紀記






(參考資料:漢典 [10]  [16]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i̯əɡ
王力系統
0
ǐə
董同龢系統
ʔ
jəɡ
董同龢系統
ʔ
ieɡ
周法高系統
ʔ
iəɣ
周法高系統
ʔ
李方桂系統
·
jəg
李方桂系統
·
igh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i
擬音/王力系統

0
ǐə
王力系統
0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i
董同龢系統
ʔ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
ï
擬音/李方桂系統
·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ǐə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iei
(參考資料:漢典 [10]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
213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ɿ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i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i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i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i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i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i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i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ji
33
陰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i
55
陰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ui
33
陰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i
44
陰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i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01]
  • 2.    四支  .搜韻[引用日期2018-07-01]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7-01]
  • 4.    李學勤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117;1290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商務印書館,2012.06:1531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古代漢語詞典 第2版[M]:商務印書館,2014.03:1748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98,3834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816;2155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4;1275
  • 10.    音韻彙集-醫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01]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1:411
  • 12.    書法欣賞  .漢典[引用日期2018-07-01]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105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2;373
  • 15.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478-2479
  • 16.    音韻彙集-醫  .漢典[引用日期2023-04-21]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6
  • 18.    牛珂.醫——字裏識醫[J].中華遺產,2010,(第10期).:140-145
  • 19.    張濤, 張豐聰, 劉川等. 漢字中藴含的中醫文化發微——以“醫”“藥”“針”為例[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第47卷(1):94-99,110.
  • 20.    王禮賢.“醫”字探源[J].醫古文知識,1999,(第4期).:9-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