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拼音:yī、yì、yǐ)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3]。“医”和它的繁体“醫”原本是两个字,简体的医本读yì,指一种装箭的容器。繁体的“醫”读yī,本义是治病的人,即医生。古代巫、医不分,故引申为巫,也就是借鬼神以治病的人。因为医生的职责是治疗,所以“医”又引申为治疗,还引申为医术。 [4]
- 中文名
- 医
- 拼 音
- yī,yì,yǐ
- 繁 体
- 醫
- 部 首
- 匚
- 五 笔
- ATDI [1]
- 仓 颉
- SOK [1]
- 郑 码
- HMA [1]
- 笔 顺
- 横、撇、横、横、撇、点、竖折
- 字 级
- 一级(编号:0700) [3]
- 平水韵
- 上平四支(yī),去声八霁(yì) [2]
- 笔画数
- 7(部首2,部首外5)
- 异 体
- 毉、𨢒
- 统一码
- 533B [1]
- 字形结构
- 半包围结构
- 注音字母
- ㄧ,ㄧˋ,ㄧˇ
- 造字法
- 医:会意字;醫:形声字、会意字
- 四角码
- 7171₈
字源解说
播报编辑
医和它的繁体“醫”本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的医(yì)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甲组图A,从矢在匸(xì)中,是会意字。“矢”就是箭。“匸”为容器名,如此,匸、矢组合在一起,即为存放、搁置矢箭的器具。 [19]
“醫”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无法可考。一直以来,对“医”字的探讨见仁见智。有人分三部分来拆解“医”字,也有人分上下两部分来拆解、解释。无论如何,“医”的含义即是医生治病的时使用的工具及其方法、理念等。
此外有人认为“殹”还可以拆分为“医(yì)”和“殳(shū)”。“医(yì)”为盛箭器具,“殳”是一种兵器。“医(yì)”“殳”作为构字部件,都是从其可以致人外伤的因素考虑的,反映出造字之时,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以外伤为主。有关于此,韦以宗指出:“远古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险劣的生活环境和艰辛的劳动是容易造成创伤的,各种创伤疾病也往往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比较符合人类社会的实情以及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之相似的还有甲骨文、金文中的“疾”字,即是一个人腋下中箭的形状,说明“疾”的最初意义就是指人遭受箭伤。后来,“疾”由人受箭伤演变为因受箭伤而卧病在床之义。古人之所以对箭伤给予特别关注,以“矢”作为“医”和“疾”的构件,正说明箭伤给人的危害令人记忆深刻,在外创伤中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19-20]
“毉”为“醫”的异构,也即异体字,是不同时代的人或者同一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为表达同一意义所造的不同的字,二字的不同在于“巫”“酉”之别。巫的起源较早,其最初的职责范围很广,掌管宗教、天文历法、祭祀、巫术,从事星占、望气、卜筮等,卜疾、祷病、治病也属于其职责之一。例如,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疾病的卜问,《公羊传·隐公四年》“于钟巫之祭焉”何休注云:“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郭璞注云:“皆神医也。”可见,巫就是最早的医,医起源于巫。如上所述,由于受认识水平、医术水平的限制,远古时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以可见的外伤为主,在外伤久治不愈时,尤其对于如外感风邪、内伤七情之类看不见、摸不着因素所导致的疾病,更是莫知其由、束手无策,只能“告穷归天,钦望巫祝”,“毉”字以“巫”为构字部件反映了这一现象。 [19]中国在周朝以后慢慢开始摒弃巫医,以至于后来更多地保留下了“醫”这个字。 [18]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yī | 名词 | 医生,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 | doctor | 鲁迅《彷徨·弟兄》:我想还是去请一个西医来,好得快一点。 | 军医;牙医;医师 |
指医术、医学。 | medicine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原来尊夫人懂得医理,明日就请来看看罢。 | 中医;西医;医科 | ||
〈文言〉乳医,古代的接生员。 | |||||
(Yī)姓氏用字。 | |||||
动词 | 治病;治疗。 | treat;cure | 医疗;医治;医术;讳疾忌医 | ||
〈文言〉治理;除患祛弊。 | govern | 《国语·晋语八》:文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 | |||
〈文言〉通“翳”(yì)。掩蔽。 | hide | ||||
yì | 名词 | 〈文言〉古代盛放弓、弩、箭的器具。 | |||
yǐ | 〈文言〉饮品名。 | ||||
〈文言〉梅浆。 | 《五音集韵·酉部》:医,梅浆。 |
(释义参考文献:《古代汉语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5]《汉语大字典》 [7])
古籍解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二】【匸部】於計切(yì)
(医)盛弓弩矢器也。从匸从矢。《國語》①曰:“兵不解医。”
【卷十四】【酉部】於其切(yī)
(醫)治病工也。殹,惡姿②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③,从酉。王育説。一曰殹,病聲④。酒⑤所以治病也。《周禮》⑥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
【注释】①《国语》:指《齐语》,今本“医”作“翳”。②恶姿: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凡精于小道者,其性多乖戾。”③使: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使如臣佐使之使。”④殹,病声: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殹为㿄之省。疒部:‘㿄,剧声。’”⑤酒: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酒所以治病者,药非酒不散也。”《汉书·食货志》:“酒,百药之长。”⑥《周礼》:指《天官·酒正》。今本原文:“(酒正,)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 [8]
说文解字注
【卷十二】【匸部】
“(医)臧弓弩矢器也”注:臧,各本作“盛”,今依《廣韵》。此器可隱藏兵器也。
“从匸矢”注:會意。
“矢亦聲”注:小徐有此三字。於計切,十五部。
“《春秋國語》曰:‘兵不解医。 ’”注:《齊語》文。今《國語》作“翳”,叚借字。韋曰:“翳,所以蔽兵也。”按,古翳隱、翳薈字,皆當於医義引申,不當借華蓋字也,翳行而医廢矣。 [13]
【卷十四】【酉部】
“(醫)治病工也”注:《周禮》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獸醫。
“从殹,从酉”注:四字各本無,今補。許書之例,必先舉篆之从某从某,或从某某聲,而下又釋其从某之故,往往云:“故从某”者是也。蓋人所不憭者,則釋之。此从殹,从酉,於六書爲會意。於其切,古音在一部。與翳、鷖字在十五部不同。此以殹會意,彼以殹形聲也。
“殹、惡姿也”注:此説从殹之故。殳部曰:“殹,擊中聲也。”初不訓惡姿。而□部“㿄,劇聲也。”劇聲謂疲極之聲。此从殹者,㿄之省也。如會下云:“曾,益也。”曾即增,望下云:“壬,朝廷也”,利下“禾即龢”;𠛐下“未即味”,又辛即辠,尸即屋,皆叚借之法。
“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注:謂醫工之性多如是。
“故从酉”注:故字今補。此説从酉之故,以醫者多愛酒也。
“王育説”注:以上王説也。
“一曰:殹,病聲”注:亦謂㿄之省。
“酒所㠯治病也”注:故从酉殹。前説殹酉各義,後説合酉殹一義。
“《周禮》有醫酒”注:《酒人》:“辨四飲之物,二曰醫。”醫非酒也,而謂之酒者,醫亦酒類也。言此者,此亦醫字从酉之一説。醫本酒名也,《内則》作臆。
“古者巫彭初作醫”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15]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匸部】 医;部外笔画:5
《唐韻》《正韻》于計切。《集韻》《韻會》壹計切,並音翳。《説文》:盛弓弩矢器。从匸,从矢亦聲。《齊語》:兵不解医。
又《玉篇》:所以蔽矢也。或作翳。
【酉集下】【酉部】 醫;部外笔画:11
《唐韻》《韻會》於其切。《正韻》於宜切,並音翳。《説文》:治病工也。《禮·曲禮》: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史記·扁鵲傳》:爲醫或在齊,或在趙。
又官名。《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註:醫師,衆醫之長也。《後漢·百官志》:太醫令一人六百石。註:掌諸醫。
又蟲名。崔豹《古今注》:蝘蜓,一名蛇醫。
又《集韻》:或作毉。《後漢·郭玉傳》:毉之爲言意也。
又《集韻》《正韻》並隱綺切,音倚。《韻會》:飲也。《五音集韻》:梅漿也。《周禮·天官·酒正》:辨四飲之物,二曰醫。註:醴濁釀酏爲之則少清矣。
又《集韻》:或作醷,亦作臆。《周禮·天官·酒正》註:鄭司農説,《内則》漿水臆,醫與臆音亦相似,文字不同,記之者各異耳。此皆一物。《釋文》:醷,本又作臆。
又《集韻》壹計切,音医。《周禮·六飲》:一曰醫。徐仙民讀。
考證:“《周禮·天官》:醫師。註:醫師,衆醫之長。疏: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謹照原文改“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註:醫師,衆醫之長也。” [9]
广韵
於其切,平之影 ‖ 医聲之部(yī)
醫,醫療也。亦官名,漢太常屬官有太醫令。《續漢書》曰:“秩六百石,有藥丞主藥方。”《説文》曰:“巫彭初作醫。”於其切。五。
於計切,去霽影 ‖ 医聲脂2部(yì)
医,藏弓弩矢器。 [14]
字形书法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匚”2画,㇗(竖折)一笔写成。❷“矢”的末笔捺改点❸“匚”从上、左、下包围“矢”。❹首笔横居上居中。❺“矢",居中,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三笔横收笔于横中线,第四笔撇沿竖中线撇下。❻㇗(竖折)的横段略宽于首笔横。 [11]
书法欣赏
(书法图片来源 [12])
音韵汇集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韵书 |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醫 | 醫 | 止 | 平声 | 上平七之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于其切 | ʔi | |
医 | 翳 | 蟹 | 去声 | 十二霁 | 影 | 开口呼 | 四 | 全清 | 于计切 | ʔiɛi | ||
集韵 | 醫 | 醫 | 止 | 平声 | 上平七之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于其切 | ʔie | |
醫 | 譩 | 止 | 上声 | 六止 | 影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隐巳切 | ʔie | ||
医、醫 | 医 | 蟹 | 去声 | 十二霁 | 影 | 开口呼 | 四 | 全清 | 壹计切 | ʔiɛi | ||
礼部韵略 | 醫 | 醫 | 平声 | 之 | 于其切 | |||||||
医 | 医 | 去声 | 霁 | 壹计切 | ||||||||
增韵 | 醫 | 醫 | 平声 | 之 | 于基切 | |||||||
醫 | 醫 | 上声 | 止 | 于拟切 | ||||||||
医 | 医 | 去声 | 霁 | 壹计切 | ||||||||
中原音韵 | 醫 | 衣 | 阴平 | 齐微 | 影 | 齐齿呼 | 全清 | i | ||||
中州音韵 | 醫 | 衣 | 平声 | 齐微 | 于鸡切 | |||||||
洪武正韵 | 醫 | 醫 | 平声 | 二支 | 影 | 乌 | 全清 | 于宜切 | ʔie | |||
醫 | 伊 | 上声 | 二纸 | 影 | 乌 | 全清 | 隐绮切 | ʔie | ||||
医 | 倚 | 去声 | 二寘 | 影 | 乌 | 全清 | 于计切 | ʔie | ||||
分韵撮要 | 醫 | 衣 | 阴平 | 第三几纪记 | 以 |
(参考资料:汉典 [10] [16])
上中古音
时代 | 字头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醫 | 高本汉系统 | ʔ | i̯əɡ | |
醫 | 王力系统 | 之 | 0 | ǐə | |
醫 | 董同龢系统 | 之 | ʔ | jəɡ | |
医 | 董同龢系统 | 佳 | ʔ | ieɡ | |
醫 | 周法高系统 | 之 | ʔ | iəɣ | |
医 | 周法高系统 | 支 | ʔ | eɣ | |
醫 | 李方桂系统 | 之 | · | jəg | |
医 | 李方桂系统 | 佳 | · | igh | |
魏 | 醫 | 之 | jəї | ||
晋 | 醫 | 之 | jəї | ||
南北朝 | 醫 | 宋北魏前期 | 之 | jəї | |
醫 | 北魏后期北齐 | 之 | jəї | ||
醫 | 齐梁陈北周隋 | 脂之 | jei | ||
隋唐 | 醫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ʔ | i | |
醫 | 拟音/王力系统 | 0 | ǐə | ||
医 | 王力系统 | 0 | iei | ||
醫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ʔ | i | ||
医 | 董同龢系统 | ʔ | iɛi | ||
醫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ʔ | i | ||
医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ʔ | iɛi | ||
醫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ï | ||
医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iei | ||
醫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ʔ | ǐə | ||
医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ʔ | iei |
(参考资料:汉典 [10]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i | 55 | 阴平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i | 213 | 阴平 | 未注明异读原因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i | 21 | 去声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i | 213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i | 55 | 阴平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i | 44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ɿ | 212 | 阴平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i | 21 | 阴平 | |
晋语 | 太原 | i | 11 | 平声 | |
吴语 | 苏州 | i | 44 | 阴平 | |
吴语 | 温州 | i | 44 | 阴平 | |
湘语 | 长沙 | i | 33 | 阴平 | |
湘语 | 双峰 | i | 55 | 阴平 | |
赣语 | 南昌 | i | 42 | 阴平 | |
客家话 | 梅县 | i | 44 | 阴平 | |
粤语 | 广州 | ji | 53/55 | 阴平 | |
粤语 | 阳江 | ji | 33 | 阴平 | |
闽语(闽南语) | 厦门 | i | 55 | 阴平 | |
闽语(闽南语) | 潮州 | ui | 33 | 阴平 | |
闽语(闽东语) | 福州 | i | 44 | 阴平 | |
闽语(闽北语) | 建瓯 | i | 54 | 平声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7]、汉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