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鎖定
醫學科技是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對於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支撐醫療衞生體制改革的順利實施,培育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改善民生服務,以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傢俱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為加快醫學科技發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特制定《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中文名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目    的
提高公眾健康保障水平
背    景
疾病防控挑戰艱鉅
詞    性
名詞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信息

科技部等部門關於印發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計〔2011〕55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導醫學科技工作發展,科學技術部、衞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總後勤部衞生部等十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部門、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附件: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
科技部
衞生部
食品藥品監管局
中醫藥局
教育部
人口計生委
中科院
工程院
自然科學基金會
總後勤部衞生部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前沿技術的引領作用和中醫藥的原創優勢,突出重點疾病、重點人羣、重點區域、重點技術、重點產品和重點環節,着力實施自主創新、重點前移、重心下移、加強轉化和系統整合五項戰略,重點解決我國醫學科技領域的重大瓶頸問題,切實加強醫學科技發展組織模式的優化,大幅提高醫學科技的創新能力,為構建普惠的公共衞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保障人口安全、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形勢與需求

(一)疾病防控挑戰艱鉅。
近年來,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呈持續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並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結核、艾滋、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發病率居高不下,SARS、甲型H1N1流感等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傳染病防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我國在控制人口數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問題也接踵而來,老齡人羣的疾病防治和健康保障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此外,出生缺陷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心理精神疾患日益增多,重大自然災害和意外傷害頻發,呼吸、消化等常見病、多發病仍然困擾着廣大公眾的健康,食品安全和環境危害對健康的影響加重,職業病和地方病高發,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不斷出現,亞健康狀態人羣擴大,廣大農村基層地區醫療機構的診療技術水平較低,進一步加劇了疾病防控的嚴峻形勢。面對諸多挑戰,現有醫學認識水平仍存在很大的侷限性,許多重大疾病包括常見多發病仍然缺乏經濟有效的防控辦法和診治手段,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亟待提高。
(二)健康需求快速增長。
健康是人類自身最普遍、最根本的需求。現階段我國健康需求的主要特點是起點低、總量大,居民整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隨着經濟條件、教育程度、科學技術、產業發展等各要素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公眾健康需求快速釋放,人們越來越重視防病治病,拉動了醫療服務業以及包括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內的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導致我國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伴隨着廣大公眾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家庭醫療、康復保健、個人健康等產品逐步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在個人消費支出中所佔比例逐步提高,現代健康服務業快速增長。醫學科技的目的已不僅僅是解除病痛,更要滿足人們健康水平提高和生活質量提升等多層次需求,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
(三)科技創新高度活躍。
認識生命現象和解決健康問題帶來的內生動力以及以生命科學為主的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的不斷進步,促進醫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及整體等層面的研究不斷深入,推動醫學向預測、預防和個體化診療等新的方向加速發展;醫學影像、分子診斷、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微創手術、組織工程、生物醫用材料、靶向藥物治療、無創檢測、實時監測、數字化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新技術不斷髮展,疾病防治手段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進步;傳統醫藥的健康觀念、醫療實踐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日趨緊密,中西醫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突出特色;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融合日益廣泛,醫學逐步成為促進生物、材料、信息、工程等學科領域集成融合應用的重要引擎,醫學科技發展進入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四)醫學模式加速轉變。
隨着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探索生命的奧秘、揭示人體健康與疾病的本質、尋求更加安全有效的干預方法,已經不是單純的生物醫學問題,而是包含生物、環境、心理、社會等在內的複雜系統科學問題,醫學科技進入了多視角、全方位研究的整體醫學的時代,醫學科技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多學科、跨領域的交叉滲透融合和緊密協同的大兵團作戰。緊密圍繞醫學科技發展需求,加強醫學研究資源的共享集成,推動不同學科和技術領域間的交叉融合,促進前沿技術、基礎研究和臨牀醫學的緊密銜接,加快建立整體協同的研究模式正在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五)產業競爭日趨激烈。
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器械製造為龍頭的健康產業,是支撐國家醫療衞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促進醫學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支撐,是世界各國爭奪最激烈、最重要的戰略制高點之一。在技術驅動和需求拉動的雙重影響下,全球健康產業持續增長和快速發展,美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歐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日本已確定“生物產業立國”的戰略目標,我國也將生物醫藥確定為“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我國化學藥品和生物藥品還以仿製藥為主,大中型、中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賴進口,中藥產業發展也面臨着資源、標準等諸多挑戰。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進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既是當前我國支撐醫療衞生體系建設,降低公眾醫療負擔的緊迫需要,也是面向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促進醫學模式轉變的重大戰略需求。
(六)戰略意義日益凸顯。
醫療與健康關係着社會和諧、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各國政府均着力發展醫學科技,以解決重要疾病防治難題,實現人人享有衞生保健的目標。健康水平的提升成為衡量和評價各國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眾多國家已經啓動健康戰略並正在實施,醫學科研投入經費比重日益加強。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NIH)研究經費約佔美國非國防領域科研經費的三分之一以上,2010年達到312億美元,並保持持續增長趨勢;英國計劃在10年內向癌症和其他疾病領域研發投入150億英鎊。無論是投入經費總量還是科技經費的比例,我國醫學科技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進一步加大醫學領域的科技投入,加快醫學科技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原則

(一)自主創新。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成為引領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是醫學研究的“資源”大國但並不是“創新”大國,解決疾病和健康領域的諸多問題迫切需要醫學科技的創新突破。要充分利用我國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迅速、臨牀醫學資源豐富以及中醫藥理論方法的原創優勢,將自主創新作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基礎、應用、開發研究整體佈局,預防、診斷、治療、康復、保健研究銜接部署,加快建立更為完善、更具效率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為醫學科技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重點前移。
立足預防,增進健康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疾病防控整體形勢不利的局面。要重點發展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識別技術,實現疾病的早期干預,大幅度提高疾病的治癒率,降低疾病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為預防為主戰略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要大力發展健康狀態辨識技術、健康管理及亞健康狀態干預技術,重視公眾健康知識普及,從“治已病”為主前移到“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
(三)重心下移。
以農村和社區為主的基層是我國衞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疾病防控體系的薄弱環節。醫學科技研究的不僅要發展適於大城市、大醫院需要的先進技術和產品,更要關注廣大農村和社區基層,積極發展和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適宜技術和產品,加快推進先進技術和創新產品在基層的普及應用,大力發展新型整合醫療服務模式,有效提升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四)加強轉化。
醫學科技的根本落腳點是有效解決臨牀實際問題和切實提高公眾健康水平。當前,基礎醫學、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實際應用脱節的問題非常突出。有效解決基礎研究、臨牀應用、產業發展之間缺乏有效合作機制等問題,在基礎研究與臨牀應用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繫,縮短從科學發現到技術應用的時間,儘快將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產品、方法、方案或指南並應用到臨牀實踐,大力推進轉化醫學的發展已成為醫學科技自身發展的一個重大方向。
(五)系統整合。
醫學研究具有高度的複雜性,有效的系統整合是醫學科技發展的內在需求。傳統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研究模式,嚴重製約着醫學科技的發展。要加強醫學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促進全社會醫學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綜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要注重學科領域整合,以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進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要重視對研究力量整合,促進醫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推動臨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技術創新聯盟等建設;要重視研究資源整合,加快臨牀研究協同網絡平台及相關資源庫、信息庫的建設;要重視醫療服務模式的優化整合,加快推進數字化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技術發展,優化建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協同醫療、整合服務的新模式,實現醫療服務資源的系統高效利用。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戰略目標

(一)總體目標。
針對公眾健康水平提高和醫療衞生體系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加強統籌部署,凝聚優勢力量,優化組織模式,通過相對穩定和較高強度的支持,初步建立適合我國特點的具有開放聯合、機制創新、集成攻關等特徵的新型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重點攻克一批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一批綜合防控及規範化、個體化診療的新方案,推廣一批適宜社區、農村基層的創新技術和產品,有效提升疾病的防診治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增強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的應對和防控能力,為有效降低疾病危害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十二五”時期醫學科技發展着力推進四個方面的轉變:一是醫學發展向健康促進轉變;二是組織模式向協同研究轉變;三是醫療服務向整合集成轉變;四是產業發展向自主創新轉變。
(二)技術目標。
着力突破20—30項前沿、關鍵技術並轉化應用,在若干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和自主創新優勢;重點開發30—50項疾病的綜合治療方案和新型診療技術,在若干重大疾病、常見多發病的防治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早診率和治癒率,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並降低患者醫療負擔;研發50—80項適宜農村、社區基層的疾病診療技術、健康促進技術及創新產品,並進行規模化示範應用。
(三)能力目標。
建立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患、呼吸系統疾病、出生缺陷等30—50個臨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構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8—10個專科/專病協同研究網絡;初步形成資源共享和協同攻關的新機制,醫學科技的發展模式、資助策略和資源配置方式實現初步轉變,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重點任務

(一)發展前沿技術,引領醫學發展。
把握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以生物、信息、材料、工程、納米等前沿技術發展為先導,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大力推進前沿技術向醫學應用的轉化,努力在國際醫學科技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引領醫學科技發展。
發展重點:
1.“組學”技術。發展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代謝組、表觀遺傳組、結構基因組等各類組學技術,加快新一代測序技術、高通量樣品分析技術、微量樣品提取和放大技術、海量數據分析技術等發展,促進組學技術在疾病防控和臨牀診治中的應用。
2.系統生物學技術。發展醫學信息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技術,研發高通量生物醫學數據分析與文本挖掘技術,建設支持基因組結構變異與疾病致病相關性分析、表觀基因組和重大疾病分子分型等研究的大型生物醫學數據融合分析平台。
3.納米醫學技術。研究納米醫學材料、藥物靶向傳遞的納米載體、納米生物器件、納米診斷試劑等核心關鍵技術及產品;開展納米醫學產品的生物效應機制及安全性評價研究。
4.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研究胚胎幹細胞、成體幹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等幹細胞的分化發育技術,以及分離鑑定、擴增、識別、植入人體、免疫排斥等幹細胞治療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工程醫療產品構建及保存等再生醫學關鍵技術。
5.醫學工程技術。發展新型電磁功能檢測分析技術、高分辨率醫學成像技術、分子生物醫學診斷技術、醫用植入/介入體技術,基於多模態融合影像介導的個體化手術規劃、導航、定位技術等,以及將現代科學與傳統醫學理論結合的中醫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等。
(二)重視基礎研究,解決科學問題。
以解決人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關鍵科學問題為目標,研究和闡明生命過程本質,探索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深入揭示傳統醫學對生命和疾病認識的理論基礎和科學內涵,力爭在生命活動的生理與病理過程、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及其防治的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提供理論和技術基礎。
發展重點: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開展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精神神經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疾病防、診、治的基礎研究,闡明病因和病情轉歸規律,研究發病過程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等。
2.傳染性疾病的基礎研究。研究傳染病流行特徵、發病機制、診斷治療及疫苗和藥物研發的基礎科學問題,發展傳染病監測、預警、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新策略。
3.個體發育的基礎研究。研究基因表達的時空特異性調控機制,個體發育和再生過程中所發生的細胞分裂、遷移、凋亡等生命現象的機制,發育的時程性調控機制,利用模式生物和動物模型重演與驗證個體遺傳發育機制,嬰幼兒智力發育和體質生理機能發展的分子機制等。
4.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研究衰老的控制機理及分子調控機制;衰老與代謝異常和生物節律的關係;生殖衰老與更年期綜合徵的防治的基礎研究;衰老與心臟病、腫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發生的關係。
5.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基礎研究。研究腦功能的細胞和分子機理,腦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腦發育、可塑性與人類智力的關係,學習記憶和思維等腦高級認知功能的過程及其神經基礎,腦信息表達與腦式信息處理系統,人腦與計算機對話等。
6.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研究自然環境中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對人類機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明確相關因素的早期生物效應和與疾病發生髮展的關係,研究環境相關疾病的生物標誌物等,發展環境相關疾病的預警體系。
7.計劃生育與生殖健康的基礎研究。研究生殖及其調控規律;避孕藥、導向藥物、可生物降解藥物緩釋系統、抗早早孕藥和止孕藥等基礎研究;免疫避孕的基礎研究;出生缺陷的基礎研究等。
8.災害醫學的基礎研究。針對地震、颱風、洪災等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放射性污染和武裝衝突等人為傷害,開展創傷對機體的作用機制以及機體對外傷的病理生理反應和適應機制研究;災害引起的精神應激機制及防治基礎研究;急救醫學技能和設備的基礎研究等。
9.中醫藥的基礎研究。開展藏象、氣血、津液、氣化等中醫基礎理論研究;開展中藥道地性和中藥藥性的科學內涵研究;開展方劑組成、組分、成分、配伍及配比的深化研究,揭示方劑配伍理論的科學內涵;結合臨牀深化傳統經方的基礎研究;開展經絡基礎理論、經絡功能相關理論及針灸作用機理的研究;開展中醫病證與理法方藥的基礎研究。
10.其他。新藥創制相關基礎研究;營養、肥胖、生活方式等所致疾病的機理和防治研究;醫藥健康相關新方法、新技術、新概念的基礎研究等。
(三)加強預防研究,降低患病風險。
落實“預防為主”的戰略方針,綜合分析生物、環境、心理、社會、行為等多因素對健康的影響,重點發展疾病的風險評估、早期篩查、預測預警及綜合干預技術,加快推進健康測量和健康管理等技術研究,使疾病危險因素的預防控制窗口前移,實現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轉變,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風險與發生率。
發展重點:
1.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建立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精神神經疾病等重點疾病大型隊列和基於社區人羣的大型隊列,系統監測我國重點疾病發生率和疾病譜的變化情況,探索疾病的病因及流行規律,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依據。
2.健康相關危險因素和風險評估研究。重點研究環境化學污染物健康危害監控和現場檢測技術;空氣和水污染評價技術;氣候變化對健康危害的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的現場檢測和高通量檢測方法;粉塵、放射性物質、毒物、物理因素等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技術;地方高發疾病相關危險因素等。
3.疾病篩查與預測預警研究。重點加強慢病監測預警及管理,遺傳易感生物標誌物篩選和鑑定等研究,加快發展高通量、快速、靈敏、特異、經濟的疾病篩查與預測預警技術,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能力。
4.疾病早期干預技術研究。加強營養、環境、心理、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高危因素綜合干預和新的防治措施研究,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制定和優化重點疾病三級預防方案,促進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不同區域的推廣和應用。
5.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出生缺陷防治研究,綜合開展孕前、孕產期和嬰幼兒期的危險因素識別、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以及早期干預等關鍵技術研究,優化完善適合中國人羣的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整體技術方案;加強安全、高效、易用的避孕節育新技術、不孕不育防治新技術等研究,建立計劃生育技術評價平台,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6.健康測量及健康管理技術。重點發展健康數據採集、個體健康評估、急重和慢性病人監測等技術,開展中國人羣健康指標和常用檢驗指標、整體多維度健康測評、低負荷/動態連續人體參數測量及健康狀態辨識與調控技術等研究;加快構建基於個人健康檔案的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基於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全民健康數據管理系統和個人健康服務平台。
7.亞健康評價與干預研究。開展我國亞健康人羣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建立亞健康狀態參考診斷標準,進行亞健康分型分類;研究亞健康發生發展規律;綜合利用藥物療法及非藥物療法,進行亞健康干預策略研究,防止亞健康狀態向疾病狀態發展。
(四)突出臨牀轉化,提高診療水平。
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損傷與中毒、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血液病、傳染病以及口腔、耳鼻喉、眼、皮膚等各科疾病以及罕見病,突出臨牀醫學特點,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特色診療優勢,優化臨牀研究模式,大力推動轉化醫學發展,開發一批急需突破的臨牀診療關鍵技術,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形成一批診療技術規範,積極推進數字化醫療及建立區域醫療服務協同模式,有效解決臨牀實際問題和優化醫療服務模式。
發展重點:
1.新型診療技術研究。重點開展分子診斷、免疫診斷、影像診斷、生物治療、微創治療、介入治療、物理治療等新型診療技術研究,創新臨牀診療技術方法,提高臨牀診療技術水平。
2.適宜技術研究。面向農村和社區,研究篩選一批適合基層應用的安全、有效、經濟、適用的衞生、中醫、計生和數字化醫療技術,並建立有效的推廣應用模式,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3.規範化診療方案研究。以循證醫學研究結果為依據,建立科學評價醫療技術的體系和方法,研究規範化診療方案及診療路徑,為疾病分級分類救治提供科學依據,規範醫療行為,提高診療服務水平。
4.個體化診療技術研究。發展個體化診療技術,建立重點疾病的分子分型標準,根據個體差異研究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發揮中醫個體化診療的傳統優勢,加強方法學研究和臨牀評價,提高中醫辨證論治的能力和水平。
5.數字化醫療技術研究。以醫療信息標準化為基礎,重點發展醫療信息集成與融合、電子病歷、臨牀信息決策支持、個人健康信息管理與監控等技術,加強數據集成、信息集成、知識集成和服務集成,促進不同層級醫院的整合服務和區域協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和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助推醫改實施。
6.中醫藥(民族醫藥)診療技術研究。加強名老中醫和民族醫的學術傳承、經驗整理以及中醫(民族醫)古籍文獻的數字化保藏、文獻挖掘;強化中醫臨牀評價體系建設,加強中醫(民族醫)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的臨牀研究,提高診療效果;加強中醫藥(民族醫藥)臨牀適宜技術的研究和篩選,促進推廣應用。
(五)強化保健康復,服務全民健康。
圍繞保健康復需求,重點突破老齡人口保健的健康、養護、心理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提高殘疾人及慢性病康復期患者的生存質量,針對公眾關注的健康問題開展公眾健康普及技術研究,服務於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發展重點:
1.老年人保健。加強老年人羣健康狀態與生活自理能力評估,老年重要器官功能維護方法與技術,老年人健康監測及管理,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老年人臨終關懷技術支持,老年人適用的康復輔具等研究與推廣;發揮中醫藥優勢,開展中醫老年醫學研究。
2.婦女兒童保健。開展婦女生殖保健監測研究,以及乳腺癌、宮頸癌、生殖系統感染等嚴重危害婦女健康的疾病防治技術推廣研究,預防和減少婦女常見多發病;加強新生兒窒息、兒童肺炎、腹瀉等嬰幼兒重症疾病的防治技術的研究及推廣;加強兒童心理健康研究;加強兒童營養缺乏的監測與干預技術研究。
3.殘疾人及慢病患者康復。採用運動、視覺、交流等功能代償技術提升殘疾人康復水平,在加強急性治療與控制期康復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慢性病恢復期康復治療能力,中醫康復作用機制及適宜技術推廣。
4.公眾健康普及技術。系統篩選和整理健康知識和防病技術,重點發展疾病防治普及技術、健康生活數字化傳播和普及技術、科學合理用藥普及技術等,建立全民健康網站,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實現從被動醫療向主動健康的轉變。
(六)關注公共衞生,構築安全屏障。
加強重大傳染病、新發突發羣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提高創傷救治水平,完善科技應急機制,提升自然災害等突發公共事件的醫學救援能力,有效應對重大食品安全、職業健康和生物安全等公共衞生安全問題,提高防控和應急能力,構築起保護人民羣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發展重點:
1.傳染病防控。重點圍繞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開展檢測診斷、監測預警、疫苗研發和臨牀救治等關鍵技術研究,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的新發感染率和病死率,顯著提升重大傳染病的應急處置和綜合防控能力;同時,開展新發突發傳染病、熱帶病、寄生蟲病、手足口病等其他重要傳染病防治研究。
2.醫學應急救援。完善醫學應急救援鏈,加強技術儲備,建立突發事件醫學應急處置體系,重視對災後倖存人員的心理評估和干預研究,提高突發事件醫學應急處置和創傷救治水平。
3.戰創傷救治。開展軍事醫學特色的武器損傷防治、戰傷救治,野戰輸血、訓練傷防治等研究;開展交通事故傷的救治對策研究;開發新型緊急救治器械。
4.公共衞生安全保障。針對食品安全和營養衞生、環境危害和職業衞生、生物安全、藥品安全等問題開展相關研究,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降低職業危害,減少藥品安全事件發生,保障生物安全。
(七)推動健康產業,促進經濟發展。
以重大新藥、醫療器械、中藥現代化為核心,發展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大健康產業,提高中高端醫療產品的國產化能力,提升產業規模和技術競爭力,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為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提供產業支撐。
發展重點:
1.新藥研發。針對滿足人民羣眾基本用藥需求和培育發展醫藥產業的需要,突破一批藥物創制關鍵技術和生產工藝,研製30個創新藥物,改造200個左右藥物大品種,完善新藥創制與中藥現代化技術平台,建設一批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藥物創新體系,增強醫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同時,加強藥品臨牀試驗研究,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監測,重視孤兒藥及嬰幼兒用藥的開發,滿足公眾用藥需求和保障藥品安全。
2.醫療器械研發。研究臨牀應用需求量大、應用面廣的我國急需緊缺的中高端診斷、治療類醫療器械;大力推進應用於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的高性價比醫療器械的開發,提高智能化程度、技術穩定性和產品可靠性;研發便於操作使用的適於家庭或個人自我保健、功能康復和替代的醫療器械產品;結合自然災害、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等現場救援需求,研發應急救援裝備。
3.中藥現代化。圍繞中藥資源、質量控制、藥效評價、安全性評價與不良反應監測、新型製劑、臨牀療效評價、生產過程控制等環節進行關鍵技術研究;進行GAP種植基地技術優化升級及規模化推廣,開展珍稀瀕危中藥資源的培育研究和替代品研究,加強新型中藥飲片研究以及中藥新劑型和新工藝的研究,確保中藥可持續發展;開展療效確切的傳統及名優中成藥的“二次開發”,重點加強療效確切、作用機理相對明確的現代中藥研發等。
4.新型健康產品開發。加強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以中醫養生保健理論及診療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健康產品的研究,為公眾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一批健康產品。
(八)完善條件平台,支撐醫學發展。
根據醫學科技發展需要,系統加強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優化集成醫學領域的科技資源,打造佈局合理並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醫學交叉科學研究中心、臨牀協同研究網絡等科技支撐體系,建立完善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等全過程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促進醫學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實現我國醫學研究資源的大尺度整合集成,推動醫學科技快速發展,為催生醫學科技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奠定基礎。
發展重點:
1.新型醫學研究中心。依託優勢醫院建設一批臨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強化臨牀醫學研究,促進基礎醫學與臨牀研究的雙向交流與互動,加快前沿技術和基礎醫學研究成果向臨牀應用的轉化,提高診療技術水平;依託科研機構及大學建設一批醫學交叉科學研究中心,包括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促進交叉學科發展,為我國的醫學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與重點突破提供支撐。
2.臨牀協同研究網絡。進一步加大我國醫學研究資源的整合力度,依託臨牀研究基地,打造一批跨學科、跨地域的專科臨牀協同研究網絡體系,集中優勢力量,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研究流程,建立形成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新型協同攻關和持續推進機制;通過臨牀協同研究網絡體系,系統建設臨牀樣本資源庫、疾病註冊登記共享平台,以及臨牀研究數據資源和知識管理中心,加強醫學資源和診治信息的集成、整合、共享、挖掘和分析,建立從疾病發生、發展、診治、轉歸到預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疾病防治研究資源庫羣,實現醫學研究資源大尺度的整合;注重加強醫學倫理和循證醫學研究平台和能力建設。
3.大型隊列研究基地。重點加強以社區人羣為基礎的預防醫學研究基地建設,做好整體佈局和系統設計,建設具有資源化、精細化、組學化、標準化、系統化、信息化和一體化等特徵的可持續研究的國家大型隊列,建設配套的信息數據庫和共享平台,並形成長效運行機制。
4.醫學科技信息和戰略研究平台。整合醫學科技及生命科學領域的信息資源,加強醫學科技數據共享平台建設,強化醫學科技信息的加工處理、深入分析和信息產品推送能力,為推動醫學科技的創新發展提供信息支撐;加強醫學科技戰略研究和衞生政策與管理研究,鼓勵醫學科技領域戰略研究和衞生政策與管理研究工作的開展及研究機構的建立,建立戰略研究和衞生政策研究專家庫,前瞻性把握醫學科技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提高醫學領域宏觀戰略規劃和系統設計能力以及科學決策與高效管理的能力。
5.醫學實驗動物平台。系統建立豐富的實驗動物品系資源和實驗動物基因突變體庫;加快發展重大疾病的實驗哺乳動物模型,滿足疾病機制、藥物篩選、臨牀治療研究等需要;建立起國內模型動物的保種基地,實現實驗動物和模型動物的保種及規模化供應。

醫學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醫學研究具有公益性強的特點,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醫學研究投入的力度,在加強新藥研發、傳染病防控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轉化醫學、預防醫學、臨牀研究及醫療器械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競爭性支持和持續性投入相結合,重點支持前沿性、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導作用,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完善我國醫藥衞生科技經費保障機制。
(二)加強部門協調。
科技部、衞生部、教育部、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總後勤部衞生部以及地方科研管理部門之間密切協調配合,不斷優化醫學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以管理創新促進科技創新,優化資源配置,避免重複浪費,全面推進醫學科技創新發展。
(三)統籌整體佈局。
尊重醫學科技發展規律,注重醫學研究系統性的要求,統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軍隊、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醫學領域科研資金,分類別加強前沿技術、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臨牀醫學、康復醫學和應急醫學等方面的研究。正確處理好整體佈局與重點突破間的點面關係,在全面系統佈局的基礎上,選擇有優勢的領域重點加強部署,着重以點帶面,堅持有限目標,實行穩定支持,促進集成昇華,推動跨越發展。同時,分清輕重緩急,對重點和關鍵領域優先部署和啓動,分步落實整體部署。
(四)整合優勢資源。
根據醫學科技發展的需求,集成優勢力量,推進醫、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加強軍民融合,根據不同研究的類型和需要,搭建有利於資源共享、集成攻關的平台、基地、聯盟和網絡,積極探索建立適合醫學科技發展需要的大兵團聯合作戰的新型組織模式,逐步建立集成全國各類優勢科技資源、體制機制創新的新型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提升我國醫學科技的創新能力,加快醫學科技的創新突破。同時,充分發揮醫學領域學術團體的作用,在目標凝練、研究設計、方案評估等方面提供支撐。
(五)重視學科交叉。
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是醫學科技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要在整體佈局和重點突破的基礎上促進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依託跨學科研究機構以及高水平醫學科技支撐體系,通過項目支持、學科發展、平台搭建、中心建設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推進醫學科技的持續創新。
(六)實現戰略對接。
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整體戰略部署,做好與《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等其他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的銜接,瞄準重大需求,加強戰略集成,努力加快發展,為支撐和引領國家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提供科技保障,全面促進我國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七)提高人才素質。
抓住歷史機遇,實現我國醫學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必須不斷夯實我國醫學科技領域的人才基礎,打造一支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要通過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凝聚一批國際一流的醫學科技高層次人才,重點支持能夠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尤其注重對轉化醫學、醫學交叉科學、預防醫學、臨牀醫學、醫學工程、醫學發展戰略研究等新型創新團隊的培養。同時,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促進我國醫學研究隊伍水平的整體提高,並儘可能為青年人才脱穎而出創造條件。
(八)促進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是加快醫學科技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充分發揮國際合作對國家醫學科技發展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按照平等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原則,積極探索和構建國內外醫學領域科技合作、聯合、交流的新機制和新模式,促進國內外醫學研究人員、技術、資源方面的優勢互補與共享,在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