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醒世歌

鎖定
《醒世歌》,七言排律,作者是明代高僧德清。全文講述的是憨山德清大師經歷曲折坎坷,進而成為著作成就豐富的大德高僧。該詩廣為流傳,情文並茂,説理深刻透徹,發人深省。
作品名稱
醒世歌
作    者
憨山大師
創作年代
明代
文學體裁
七言排律

醒世歌詩詞原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①。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②。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③。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④。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⑤。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⑥。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⑦。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⑧。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留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⑨。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⑩。
醒世歌 醒世歌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1] 

醒世歌註釋譯文

①昧:掩蔽,隱藏。揚:宣揚,張揚。②弩(nǔ):用機械發射的弓箭,也叫窩弓,力強可以及遠。其種類很多,大者或用腳踏,或用腰開,有數矢併發者稱連弩。③閒口舌:謂口舌不緊,喜歡説三道四。愆(qiān):罪過,過失。④幻軀:虛幻的肉體。無常:佛教謂世間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處於生滅成壞之中,故稱無常。⑤伶俐:聰明,機靈。⑥諂曲貪嗔:諂為奉承,獻媚,曲為曲意迎合,貪為貪求多得,嗔(chēn)為氣躁發怒。以上均為人常能犯的錯誤缺點。⑦麝:獸名,又名香麝。似鹿而小,無角,灰褐色。腹部有香腺,分泌香氣。香腺名麝香,入藥。⑧平胃散調理腸胃之藥,此處取其前養神二字。二陳湯:消化通氣之藥,此處取其前和氣二字。⑨壽夭窮通:長壽、夭折、貧困、富足。⑩渾是:全是,都是。 [1] 

醒世歌詩詞鑑賞

憨山德清大師是一位經歷十分曲折坎坷,而著作成就又十分巨大豐富的大德高僧。他以修習禪宗為主,萬曆中在廣東南華弘揚禪宗,影響極大。但為了廣度眾生,方便僧俗修行,他又提倡修習淨土宗,提倡唸佛法門。他所寫的這首七言古風《醒世歌》,便是警醒世人,指引世人學佛向善的一支路標。詩寫得非常通俗,節奏明快,朗朗上口,也是為了廣泛流傳,於人有益。這首《醒世歌》不光是寫來提醒他人,同時也是作為清公自己的座右銘。鑑於自己出家六十年的遭遇,有很多深刻的教訓,清公於晚年寫下這首詩,同樣也在為自己做人生的最後總結。本詩形象生動,比喻貼切,道理也説得深刻透徹,可稱為一篇情文並茂的佳作。 [1] 

醒世歌作者簡介

德清,明代江西廬山五乳峯僧。無極明信法師法嗣。字澄印,號憨山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省)人。年十七出家,年二十五受戒。歷參法會、明信、遍融、笑巖諸大德。明神宗萬曆初年(公元1573年)遊五台,愛其憨山奇秀,遂以為號。後於山東嶗山建海印寺。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以私造廟宇罪充軍雷州,五年得赦。在粵住曹溪寶林寺,大興禪宗。赦後遊武昌、黃梅,於廬山五乳峯靜住,專修淨業。晚年復返曹溪。圓寂後,塔全身於曹溪,今其肉身猶存南華寺中。清公學識淵博,宗説兼通,主張釋道儒三教一致。著作極為豐富,主要有《憨山夢遊集》五十五卷、《憨山語錄》二十卷,又有《法華通義》、《楞伽筆記》及註解《莊子》、《老子》、《中庸》等。與紫柏真可蓮池袾宏、蕅益智旭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1] 

醒世歌醒世歌釋

正文:共有十個偈頌。下面看正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世間的紛擾爭鬥漫無邊際,猶如茫茫無際的紅塵白浪一樣,唯有忍辱柔和才是處世的妙方,我們應該到處隨緣延續歲月,終身安分守己度時光。
從唐朝以來,漢地就有了“紅塵”這個名詞,據説因為當時的首都是長安,那裏終日車水馬龍,飛揚的塵土在夕陽下成了紅色,所以人們就以“紅塵”來比喻世間或者鬧市。
所謂“紅塵白浪兩茫茫”,這是比喻世間的鬥爭猶如紅塵和白浪般無邊無際。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整天都在勾心鬥角、互相奮戰。在這種情況下,息滅鬥爭的唯一妙方就是忍辱柔和。安忍有許多功德。佛陀在《生經》中説:“若常行柔和,眾人所愛敬。”如果一個人恆常行為柔和,那麼他就會得到眾人的尊重和喜愛。《中阿含經》説:“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意思是,唯有安忍能制止諍論,這個法是最為尊貴之法。所以在如今這個鬥爭特別多的社會,大家應該奉行忍辱柔和、互相和愛,這樣才能活得快樂。
此外,我們不管處於何時何地都不要有過多的強求,應該隨着自己的緣分,一輩子安分守己度時光。在短暫的人生裏,很多人總是想強行達到某種目標,有些無權無財的人很想升官發財,有些容貌不端嚴的人非要做整容手術,結果反而給自己帶來了不快樂。其實人的生活不應該違背自然法則。水是往下流的,日月是在天空中運行的,如果我們特意阻擋它們是很困難的。同樣,一個人如果貧窮,他肯定有貧窮的因緣,如果相貌醜陋,肯定也有醜陋的因緣,要強行改變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生活要隨緣,有條件過得好一點,沒有條件就隨緣而過。世間任何法都是如此,只要因緣具足時,即使不願意它也會來。比如你家裏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如果這是無法改變、命中註定的,那它早晚會來的,再怎麼抗拒也沒有用。所以我們應該隨順自然規律,以坦然的心態過平靜的生活。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不要將自己的心田埋沒,昧了自己的良心,也不要把別人的過失在眾人面前宣揚。與人交往時要謹慎應酬,不要做讓別人不開心的事,否則以後自己也會懊悔。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應該細緻耐心,要儘量跟別人溝通商量。
在《醒世歌》裏,前後兩句的字詞都是對應的,從修辭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篇很好的作品。大家可以細心品味。
我們千萬不能宣揚別人的過失,如果看到別人有過失就宣揚,這是一種最壞的行為。《弟子規》中説:“揚人惡,即是惡。”意思是,如果宣揚別人的過失,説明自己也很壞。當我們説別人的過失時,別人肯定不願意,就像別人説我們的過失時,自己也不願意一樣,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以後不要説他人的過失。不僅不能説過失,也不能觀察他人的過失,如果經常見到他人的過失,説明自己也有許多過失,要像《六祖壇經》説的那樣——“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
在與人交往時應當謹慎應酬,一定要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對上者恭敬尊重,對中者和睦相處,對下者以慈悲心維護。總之,不要經常吵吵鬧鬧,跟誰都合不攏。有些人就是這樣,不管到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的羣體中,跟誰都合不攏,與別人的合作性特別差。這種人很成問題,不要説出世間的修行解脱,甚至在世間的羣體中也很難有所成就。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自作主張,要跟大家共同商量。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再三強調,遇到重大的事情要和大家商量,這樣即使事情沒有成功,人們也不會對你有怨言。如果沒有商量就自作主張,事情成功就罷了,如果沒有成功的話,別人都會把過失歸責於你。
總之,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一定要和別人好好商量,在和別人接觸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閒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在世間,從來都是硬弩的弦先斷,每每見到鋒利鋼刀的刀口容易損傷。惹禍都是因為語言不當造成的,過患大多是心狠手辣、心地不善招致的。
遇到石頭等堅硬物時,為什麼鋼刀的口最容易損傷呢?就是因為刀口太鋒利了。為什麼硬弩的弦最容易斷呢?就是因為繃得太緊了。這説明一個道理:在世間如果人的行為太粗暴、性情太剛強,就會處處遇到不順。所以我們應該經常保持柔和的態度,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這樣任何事情都容易成辦。
我們還要時刻觀照自己的語言,否則也會導致種種禍患。老子説:“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為,如果人的語言過多,反而會帶來不便。孔子也説,花語巧言足以擾亂人的德行。所以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語言。
辯意長者子經》雲:“心調能柔和,謙讓而敬順,學問誦習經,乃為人中尊。”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心調柔,對別人謙讓恭敬隨順,同時又能學習持誦經論,這就是人當中最尊貴、最了不起的。所以,如果我們能有一顆調柔的心,對與人交往或者做事情都會有很大利益。
在我接觸的道友中,有些人的心很調柔,不管什麼環境都能適應,在哪裏都能隨順大家;而有些人則心不調柔:今天在這個部門,明天在那個部門,後天又到另一個部門;或者今天在這個班,明天在那個班,後天又換一個班……不管在哪裏都呆不住。其實回顧自己的人生也會發現,很多不順都是由於性情剛強難化導致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通過大乘的甚深教法調伏自己的心。大乘佛法加持力是不可思議的,即使心特別粗暴野蠻的人,通過一段時間聞思修行後,心也會變得調順堪能,這種例子有很多。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沒必要整天爭論我是你非,彼此又何必辯論我長你短呢?世事從來都是缺陷比較多,自己的幻軀又焉能免於無常呢?
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不是極樂世界,所以肯定會有許多缺陷。如果是極樂世界的話,那一切都是清淨快樂的。《白蓮花經》等經中説,“娑婆世界”意為“堪忍世界”,所以在這裏度化眾生的菩薩要有頑強的毅力,否則度不了剛強難化的眾生;生活在這裏的人也要有堪忍力,否則很難呆下去。既然這個世界缺陷這麼多,加之自己的幻化之軀也免不了無常,如果天天講人我是非、不斷進行鬥爭,這有什麼意義呢?人生這麼短暫,哪有工夫搞這些啊?
以前羅狀元[2]有一首《醒世詩》,裏面也有類似的教言:“世事紛紛如電閃,輪迴滾滾似雲飛,今日不知明日事,哪有工夫理是非?”大意為:世事像閃電一樣瞬息萬變,輪迴猶如滾滾的烏雲一樣,今日根本不知道明日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哪裏有講是非的時間?
如果一個人重視自己的修行,或者利益他眾的心比較強,那他根本不會談論別人的是非。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就是如此,除了自己的基本生活以外,白天晚上都在想着利益眾生的事,從來沒時間説是非。我前兩天也説過,如果是為了眾生,事情越多越好;如果是為了自己,事情越少越好。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自己的瑣事太多會障礙修行,而利益眾生的事情太多則不同,即使障礙自己的修行也是值得的。我們是大乘佛教徒,所以首先要有利益眾生的發心,然後要實地行持。如果捨棄了利益眾生,我覺得有點可惜。我不是因為找不到發心人員,才故意這樣説的。我自己經常有這種情況,如果某一天因為做事情而耽誤了修行,我就會返觀自身:我是因為利益眾生還是因為散亂、煩惱而耽誤了修行?如果是因為利益眾生而耽誤了修行,那我就不會有後悔心——畢竟是為眾生而忙碌,雖然自己的唸經、磕頭、觀修沒有完成,但眾生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比較起來,我應該選擇為眾生做事情!這是我個人的少許體會。當然,每個人各有價值觀,有人認為我這樣做很好,也有人認為我這樣不合理,應該先度自己再度他人。但話説回來,不管是先度自己還是先度他人,我們哪有談論是非長短的時間呢?世間本來不可能十全十美,再説自己的身體也無有恆常性,既然如此,我們就沒必要談論人我是非,要麼自己認認真真修行,要麼勤勤懇懇利他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在生活中吃一些虧沒什麼大不了的,在與人交往時適當讓步也不妨。興衰很快就會交替,才看到春日的綠柳,很快又見到秋風中的黃菊。
俗話説:“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捨就不得。”所以我們不要怕吃虧。《修心八頌》中有一個甚深的教言:“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大家應該做到這樣。我找到了金厄瓦格西的《修心八頌講義》,方便的話我想把它翻譯成漢文,那裏面説做任何善事以後如果以《修心八頌》作迴向,相續中會自然而然生起自他交換的菩提心。自他交換的菩提心非常重要,阿底峽尊者依止了許多上師,雖然他對所有的上師都很恭敬,可是提起其他上師時,尊者只是合掌於胸前,而一提到金洲上師,尊者就雙手合掌在頭頂並且流淚不止。為什麼他如此恭敬金洲上師呢?就是因為金洲上師給他傳授了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這裏有一個比喻,春天的綠柳雖然很好看,可是時過境遷,不久就會被秋天的黃菊代替。這個比喻可能有兩層意思:
一方面是對當時社會的影射。從紫柏禪師憨山大師的傳記看,當時的皇帝對高僧大德有一些特殊的措施,所以作者借物喻人説:今天你是高高在上的皇上,但過一段時間就不一定了,萬法都是無常的,就像春天的綠柳到了秋天就會被黃菊代替一樣。
另一方面可以解釋為:在世間今天我吃虧,也許明天就會得到回報;今天我向別人讓步或者將勝利奉獻給他,也許明天或者下一世他就會對我好。萬法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這就是因果循環之理。古人説:“讓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當你遇到不順時,如果能讓一時,很快就會風平浪靜,如果能退一步,前方馬上就是一片海闊天空,這樣自己的事情就會逐漸順利了。
漢地很多大德都造有道歌,如永嘉禪師的《證道歌》、憨山大師的《醒世歌》,這些道歌的詞句雖然好懂,但只有結合大乘佛法來講解,才能發掘其中的甚深意義。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世間的榮華只是半夜三更的美夢,醒後一點都沒有,富貴如同秋天的霜一樣,很快就會消失。在輪迴之中,有誰能替自己感受老病死生之苦呢?箇中酸甜苦辣唯有自己承擔。
雖然人們特別希求榮華富貴、名聲地位、相貌端嚴,但這些世間的圓滿很容易消失,不會伴隨自己很久,唯有老病死生才會恆時相隨。在流轉輪迴的漫長過程中,不管是在惡趣感受痛苦還是在善趣感受快樂,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己感受,別人不可能代替。因此,我們沒必要為了暫時的榮華富貴造惡業,否則自己終將承受果報。
世上哪有永不衰敗的圓滿呢?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説:“一切高貴終墮落,一切榮華終衰竭,一切美妙終醜陋,有為諸法豈未見?”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永遠的高高在上、永遠的榮華富貴、永遠的美麗端莊,在我們的記憶中,許多以前特別令人羨慕的富貴人現在已淪為乞丐,許多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也變成了悽慘可憐者。《六度集經》雲:“盛者必衰,實者必虛。”因此,高際必墮、聚際必散就是世間的真理,可惜世間人極其愚昧,往往不懂這個道理。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
諂曲貪嗔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人自恃聰明而巧計營謀,別人也會誇他聰明伶俐,雖然這樣的假動作在人前有可能成功,但最終卻無法逃脱因果的制裁,老天自會從容定主張——諂曲貪嗔者將慘墮地獄,公平正直者將超生天堂。
人們常説:“諸天尊和上師三寶有天眼,如果你做了昧良心或者違背因果的事,他們會恥笑你的。”所以人的行為是無法隱藏的。況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以諂曲心、貪心、嗔心造惡業,必定會墮入旁生、餓鬼、地獄感受痛苦;如果居心公平正直,以無貪、無嗔之心行持善法,就可以前往天堂[3]享受快樂。所以我們務必要慎重取捨善惡因果。
諸法集要經》雲:“一切諸世間,善惡法為主。”因此,人的命運或者前途是快樂還是痛苦,就取決於自己的行為是善是惡。這個道理説起來簡單,要做到卻不容易。《好了歌》雲:“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很多人覺得成就佛菩薩果位或者往生極樂世界很好,但在生活中一遇到貪嗔的對境就對治不了煩惱,然後就開始造惡業,最終以此而感受痛苦。
這裏講到了甚深的因果之理,希望大家千萬不要違越因果法則,否則必定會像吃毒藥一樣感受惡趣的痛苦!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
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
麝因為珍貴的麝香而身先死[4],蠶因為貴重的蠶絲而命早亡,同樣,人如果不知足少欲,貪求奢侈的生活,很快也會遭遇許多危害,所以我們應該服用養神平氣的法藥,儘量過清心寡慾、平平淡淡的生活。
所謂“一劑養神平胃散”、“兩盅和氣二陳湯”,這是以調身的藥來比喻調心的法:平胃散是一種中藥,此處比喻調心養神,二陳湯也是一種中藥,此處比喻和氣融樂。也就是説,依靠平胃散和二陳湯這兩種藥,能讓人們身體健康;同樣,依靠調心養神、和氣融樂的法藥,也能讓人們內心快樂。
佛所行贊》雲:“多求則為苦,少欲則安隱,為安應少欲,況求真解脱?”意思是,人如果過多地希求,許多痛苦會接踵而至,如果少欲則會過得很安逸,即便為了暫時的安樂也應該少欲,更何況説希求真正解脱呢?因此,如果我們不知足少欲,不滿足於清貧的生活,修行絕對不能成功,根本得不到解脱!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
悲歡離合朝朝鬧,壽夭窮通日日忙。
生前費盡心機苦苦營謀,死後只能兩手空空前往後世,世間凡愚天天上演悲歡離合的鬧劇,日日為富貴窮通而忙碌不已。
這些詞很美,你們應該背下來,以後可以給別人講一講。以前有歌星唱過《醒世歌》,以後你們開心時可以唱一唱,不開心時也可以唱一唱。在漢傳佛教大德的道歌裏,有許多看破紅塵、放下自在的殊勝竅訣,在藏傳佛教大德的道歌裏,有許多利他菩提心尤其是大圓滿覺性的殊勝竅訣,我們應該用這些教言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經常處於法喜充滿的狀態。
有些人始終愁眉苦臉,不僅自己心裏不舒服,跟別人接觸時也經常小題大做,最後把整個團體的氣氛都搞壞了。這樣沒有必要。我們在世上活不了很久,終究避免不了無常,跟道友或者其他人接觸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沒有必要今天跟這個人鬥,明天跟那個人鬥。如果自己的一生都成了永不停息的“戰鬥機”,那有什麼意義呢?當然,今天我比較開心,所以裝成一個開心自在的修行人,也許明天我不開心,自己也變成了“戰鬥機”。
這裏説得很清楚:生前費盡心機、辛辛苦苦謀求財產、名聲、地位,一直為這些身外之物而奔波忙碌,但死時只能空手一雙前往後世,連一根毛都帶不走,甚至最貪執的身體也帶不走。在《雜阿含經》中,也有這樣的教言:“世間金寶等,王賊水火侵,死時悉舍離,無有隨人者。”意思是,世間的金銀財寶都是不可靠的,有些被國王搶走,有些被盜賊偷走,有些以地水火風的災害而滅盡,即使沒有遇到這些違緣,死的時候分文也帶不走,唯有生前造的善惡業會跟隨自己。既然人死的時候終將一無所有,那現在天天上演悲歡離合的鬧劇,為了富貴窮通而忙碌,這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整天為了感情、財產、人際關係而不開心、互相爭鬥,這樣過一輩子確實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將世間看得淡一點。
自古以來,真正看破的上師對世間都是無有耽執的,不管榮華富貴、親朋好友還是繁華的都市,他們對此一點耽執都沒有,心中唯一希求的就是解脱,大家應該向他們學習。
以前我們學院附近有一位曲恰堪布,他是法王如意寶的道友,法王經常讚歎曲恰堪布講經説法的精神。自從曲恰堪布圓寂後,他的道場多年來一直沒有恢復,最近他的部分弟子想恢復上師的道場,繼續進行聞思修行。其中有一位法師是我的同學,前一段時間我們在一起聊天,他回憶説:“上師一生中每天都講經説法,我記得這麼多年以來,除了夏天耍壩子時跳七八天格薩爾王的金剛舞,除此以外連一天休息都沒有,不管公曆的星期天還是藏曆的初十、十五都不例外,每天都要講一堂課。前一段時間我們商量後覺得,應該按照上師的傳統每天講經説法,但這樣又出了個問題:如果一個月連一天休息都沒有,現在的人能不能忍受啊?他們不一定高興。可是原來我們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聽了他的話,我當時就想:以前的上師不是一年兩年,而是這麼長時間裏每天不斷地講課,無論星期天還是節假日都不中斷,確實非常了不起!
可是現在城市裏的人不是這樣,菩提學會有些人每個星期上一兩堂課都很困難,有些人基本上來不成——今天親戚結婚,明天親戚的親戚死了,後天我要出差,再過幾天感冒了……總是有一些理由。這些人表面上是正式學員,可是一個禮拜連一兩天都空不出來學習,甚至半天都空不出來。這些人應該好好反省:人家是三百六十五天不斷聽經聞法,一天都不需要休息,而我在世間打轉那麼長時間了,現在還拿不出一點精進,這是不是太慚愧了?
羅狀元在《醒世詩》中描述世間人説:“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世人急急忙忙苦求世間瑣事,寒寒暖暖度過一年四季,從早到晚經營家業,在昧昧昏昏中已經是白髮蒼蒼。)“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世間的是是非非、煩煩惱惱何時方能止息?雖然所有人最終明明白白都是死路一條,可是芸芸眾生就是不肯修行解脱道。)
有時候看起來,世間人每天不停地忙着,這樣忙到最後有什麼用呢?如果沒有修持善法,為了這個虛幻不實的身體忙多少年也是白忙。再過二三十年,現在我們為之忙碌的一切都會消失,一點也帶不到後世,唯有造的善惡業會緊緊跟隨自己。大家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不要爭強好勝,為一些小事爭鬥不息,人生百年不過一場戲而已,如果自己一直執迷不悟,最後忽然一聲鑼鼓響,鬧劇謝幕散場,那時不知將隨業流轉何方。
在人生這場戲中,每個人的角色不盡相同:有些人比較成功,從小到大沒有經歷過什麼痛苦,修行也比較不錯;而有些人則不太成功,從小到大處處遇到痛苦。但不論什麼人,最後都將“頃刻一聲鑼鼓歇”,終將斷氣離開世間。每個人都是這樣:“嘡”的一聲,你的戲就演完了,從此以後你這位先生或者女士就不在了,你的心識隨着業力漂泊,也許前往人間,也許前往地獄,也許前往清淨剎土。所以趁現在自由自在時,每個人應該多行持對來世有意義的善法——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以菩提心攝持做利益眾生的事,最後以菩提心迴向善根,這一點非常重要。
人的生命確實很短暫,在座的很多人也許明年之前就會離開人間,那時自己的家鄉在何處呢?捫心自問時,有些沒有行持善法,尤其造了惡業沒有懺悔的人是很可憐的。既然自己來到世間,遇到了大乘佛法,也明白了善惡因果之理,就再不能整天散亂度日、忙碌於無有實義的世間法了。作為出家人,應該看破放下一切瑣事,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修行上;作為在家人,雖然不得不生活,該做的經商、務農、放牧都該去做,但也不能一直忙碌不息,一直對世間法特別耽執。
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裏,連一個月也拿不出來修行,那這樣的人表面上是皈依佛教的人,實際上肯定沒有考慮過後世,和世間人就沒什麼差別了。世間人對前生後世的存在與否沒有真實的依據,而佛教通過可靠的依據進行抉擇,證成了每個眾生都有前生後世,眾生乃至從輪迴解脱前都將隨善惡業不斷流轉。既然每個人都有後世,那大家想一想:人生最多一百年,即使有人活得特別不錯,最多也是一百二十歲、一百二十五歲、一百三十歲,而未來的前途是多少萬年?這麼漫長的快樂和痛苦都取決於現在,如果這方面一點都不考慮,那自己是不是比較愚痴?希望各位了知善惡取捨之理,從世間的迷夢中清醒過來。
以上講完了《醒世歌》,憨山大師確實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通過這首《醒世歌》提醒我們:早日醒來吧,不要再做世間的美夢了,這樣沒有任何意義!學習這首道歌后,大家要生起無偽的出離心,對世間不要有任何耽執。當然,光有出離心還不夠,如果沒有菩提心,善根不能成為成佛的因,如果沒有空性見,善根不能直接成為解脱的因,所以還要生起菩提心和空性見。現在漢地藏地有些人雖然表面上行持善法,實際上他們行持的善法根本不能成為解脱之因。有些人不要認為:我天天供燈、唸經,一定能解脱。要看看你的心態:我這樣做是為了斷除輪迴,還是為了今生的目的?在這方面一定要好好辨別。
[1]南華寺有三大肉身,一是六祖惠能,一是憨山大師,一是丹田禪師
[2]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明朝嘉靖八年己丑科狀元,世稱“羅狀元”。後出家為僧,在寺院中苦行十三年,曾回家度化妻兒,但家人沒認出他,遂作詩離去,後得龍褲國師指點而開悟。
[3]此處的天堂也可理解為清淨剎土。
[4]麝香是一種名貴的藥材,為了得到麝香,許多人獵殺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