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醍醐灌頂

(漢語成語)

鎖定
醍醐灌頂(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 [1] 
醍醐灌頂(醍醐:從牛乳提煉出的純酥油)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最初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後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啓發,徹底醒悟。也形容清涼舒適。主謂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3] 
中文名
醍醐灌頂
拼    音
tí hú guàn dǐng
近義詞
茅塞頓開
反義詞
執迷不悟
出    處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
注音字母
ㄊㄧˊ ㄏㄨˊ ㄍㄨㄢˋ ㄉㄧㄥˇ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醍醐灌頂成語出處

唐《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醍醐灌頂”。 [1] 

醍醐灌頂成語典故

醍醐是上乘的乳製品經萃取而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其解釋道:“做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並將其稱為“仙家酒”。醍醐因其珍貴的特質,被用來比喻出類拔萃的人。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常以醍醐來解釋教義,如《涅槃經》中有“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意思是“從牛奶中產生奶酪,從奶酪中產生生酥油,從生酥油裏產生熟酥油,從熟酥油裏提煉出醍醐”,用這樣的過程來解釋“眾生皆有佛性”。醍醐是最高級、最上等的,也因此慢慢具有了最高佛法、精髓的含義。 [1] 
灌頂則是佛教重要儀式,據説,最早源於印度。在印度國王登位,或者要冊立太子時,要用四方海水澆灑在繼位國王或者太子頭頂,寓意“富有四海”。後來被用於密教之中,弟子入門時,師父會向弟子頭頂灑上寶瓶所盛的水(佛門特殊的大悲水),表示“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或者把醍醐灑在頭頂上,意為灌輸智慧,使其大徹大悟。 [1] 

醍醐灌頂成語寓意

俗話説“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人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並非一定要使自己冥思苦想,閉門造車。人們在處理比較複雜棘手的問題時,一定要深思熟慮,但一個人的思路畢竟有限,不妨聽聽來自各方面的意見,綜合判斷,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對於成功是大有益處的。每個人的思考方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因此,只有不斷地廣泛地全面地吸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才能夠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做到羣策羣力、萬無一失。 [2] 

醍醐灌頂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醍醐灌頂”指用純酥油澆到頭上。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底醒悟。也形容清涼舒適。主謂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3] 
  • 運用示例
唐·顧況《行路難》:“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 [3] 
南唐·靜、筠禪師《祖堂集·後疏山和尚》:“得之者瓦礫成金,悟之者醍醐灌頂。” [4]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王生聞得,滿心歡喜,卻似醍醐灌頂,甘露灑心,病體已減去六七分了。” [3] 
清·曹雪芹《紅樓夢》六十三回:“寶玉聽了,如醍醐灌頂,噯喲了一聲方笑道:‘怪道我們家廟説是鐵檻寺呢,原來有這一説!’”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