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醉魚草狀莢蒾

鎖定
醉魚草狀莢蒾(Viburnum buddleifolium C. H. Wright),灌木落葉植物聚傘花序,果實橢圓形。主要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和湖北等。
中文名
醉魚草狀莢蒾
拉丁學名
Viburnum buddleifolium C. H. Wright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川續斷目
五福花科
莢蒾屬
醉魚草狀莢蒾
分佈區域
中國陝西、甘肅和湖北

醉魚草狀莢蒾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達3米;當年小枝、冬芽、葉下面、葉柄、花序和萼筒均被由黃白色或帶褐色簇狀毛組成的絨毛,二年生小枝灰褐色或褐色,漸變無毛,散生圓形小皮孔。
葉紙質,矩圓狀披針形,長6~11 (~18) 釐米,頂端漸尖,有時鈍形,基部微心形或圓形,邊緣有波狀小齒,老葉齒不明顯,上面密被簇狀、叉狀或簡單短毛,側脈8~12對、直伸至齒端或部分在近緣處互相網結,連同中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小脈下面稍凸起或不明顯;葉柄長5~15毫米。
聚傘花序直徑4~7釐米,總花梗長1~1.5 (~2) 釐米,第一級輻射枝6~7條,花生於第二級輻射枝上;萼筒筒狀倒圓錐形,長2~3毫米,萼齒三角形,頂稍尖,基部連,合,有少數簇狀毛或幾無毛;花冠白色,輻狀鐘形,直徑7~9毫米,無毛,筒部長約2毫米,裂片卵圓形,長約3毫米;雄蕊與花冠裂片幾等長,花葯寬橢圓形,長約1毫米;花柱高出萼齒。
醉魚草狀莢蒾線稿圖 醉魚草狀莢蒾線稿圖
果實橢圓形;核長約7毫米,直徑約4毫米,有2條背溝和3條腹溝。 [3] 

醉魚草狀莢蒾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叢林或灌叢中,海拔700~1500米。

醉魚草狀莢蒾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陝西西南部、甘肅南部和湖北西部。

醉魚草狀莢蒾異同

A. Rehder 認為本種與 V. veitchii C. H. Wright(現作為聚花莢蒾 V. glomeratum Maxim. 的異名)接近。本種與該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較狹,通常呈矩圓狀披針形,雄蕊示高出花冠。但從本種的同號模式標本 E. H. Wilson 1863 的照片來看,它在外形上很象金佛山莢蒾,與後一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它是落葉性灌木,葉紙質,邊緣有明顯的波狀小齒,側脈大部分直達齒端,而金佛山莢蒾則多為半常綠灌木,葉厚紙質,全緣或少有具不明顯的小齒。本種與聚花莢蒾和金佛山莢蒾的真正關係,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