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酬丁柴桑

鎖定
《酬丁柴桑》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的詩作。此詩分兩章。首章盛讚柴桑丁縣令的為政美德,其中也寄寓着詩人的殷切期望;次章追憶二人攜手相遊之趣,表現出開懷暢遊的情形和情酣意暢的心態。全詩從寫迎客的驚喜開始,結尾歸結到結交的基礎,於濃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諧喜悦的交遊氣氛,篇幅雖短,卻情酣意暢。其形式上採用《詩經》的四言句式,寫法上也有借鑑《詩經》的疊章形式,形成一種一唱三嘆的效果。
作品名稱
酬丁柴桑
作品別名
酬丁柴桑二章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文學體裁
四言詩

酬丁柴桑作品原文

酬丁柴桑
其一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
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飱勝如歸,聆善若始
其二
匪惟諧也,屢有良遊
載言載眺,以寫我憂
放歡一遇,既醉還休
實欣心期12,方從我遊。 [1] 

酬丁柴桑註釋譯文

酬丁柴桑詞句註釋

⑴酬:本義為客人給主人祝酒後,主人再次給客人敬酒作答。東漢許慎説文解字》:“酬,主人進客也。”後又指以詩文相贈答,如唱酬,酬對。丁柴桑:姓丁的柴桑縣令,名字不詳。
⑵“有客”二句:意謂作者所敬重的柴桑丁縣令,自外地來,居於此。有客有客,古直《陶靖節詩箋註定本》引《詩經·周頌·有客》:“有客有客。”東漢鄭玄箋註:“重言之者,異之也。爰,乃,是。宦,做官。止,語助詞。”爰止,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詩經·小雅·采芑》:“鴪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
⑶秉直:即持守正義。秉,持。直,正直。司聰:逯欽立《陶淵明集》校注:“司聰,為皇帝聽察民隱。”司,掌管。聰,聽聞。
⑷惠:仁愛,恩惠。於:袁行霈《陶淵明集箋註》:為。東漢鄭玄《儀禮注》:“於,為也。”百里:百里之地,代指一縣所管轄的區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⑸飱(sūn):服食,此指吸取,聽從。一作“餐”,勝:勝理,至言,指正確的道理、中肯的言論。如歸:喻欣然納之,謂汲取勝理如同歸家般和樂容易。
⑹聆善:一作“矜善”。若始:喻善言聞數次亦如初聞者虛心接納。
⑺匪惟:不只是,不僅僅。匪,同“非”。諧:和諧,融洽。
⑻良遊:指愉快地遊賞。
⑼載:且,又。
⑽寫(xiè):同“瀉”,卸置,去除,宣泄,傾吐。
⑾“放歡”二句:一見就盡情歡暢痛飲,一醉方休。放歡,放開胸懷,盡情歡暢。既醉,盡醉。
⑿實欣:實為歡欣之事。心期:以心相許,兩心契合,知心。 [1]  [2]  [5] 

酬丁柴桑白話譯文

其一
有客來自他鄉,來到此地做官。
秉公正察民情,恩惠遍及鄉縣。
欣然採納至理,虛心聽取善言。
其二
彼此豈只投緣,常常攜手暢遊。
且歡言,且眺望,消除內心煩憂。
放開歡暢胸懷,不醉怎能罷休?
知音令我欣慰,願得與我共遊。 [5] 

酬丁柴桑創作背景

柴桑縣是陶淵明的家鄉,柴桑縣令劉程之於元興二年(403)棄官歸隱,接替他的縣令姓丁,即丁柴桑。由劉程之的介紹,陶淵明逐漸與他成了莫逆之交。此詩約作於義熙二年(406)作者隱耕園田居之後。 [1]  [2]  [5] 

酬丁柴桑作品鑑賞

酬丁柴桑整體賞析

這首詩分為兩章。首章頌揚丁柴桑的賢良美德。詩的開頭“有客有客,爰來宦止”,寫迎客的驚喜。從詩中看,丁柴桑應該比較年輕,詩人視之為後俊。“秉直司聰”以下四句是詩人對這位賢良地方官的讚美。丁柴桑作為一縣之長,能“飱勝如歸,聆善若始”,是為政“惠於百里”的明證。這四句寄寓了詩人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陶淵明政治理想中對基層長官的要求。
接着經“匪惟諧也,屢有良遊”一轉,至於次章,寫作者與丁柴桑在一起開懷暢遊的情形和情酣意暢的心態,濃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諧的喜悦。“載言載眺,以寫我憂”就是這種場景的具體表現。“以寫我憂”語出《詩經》的《邶風·泉水》和《衞風·竹竿》。“放歡一遇,既醉還休”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是陶淵明對待摯友的常態。其詩《與殷晉安別》中有“一遇盡殷勤”句可為佐證。”實欣心期,方從我遊”二句是倒裝,意謂二人開始交遊即定交知己,實為快心之事。詩的結尾歸結到知心才是朋友結交的基礎。
陶淵明與丁柴桑彼此一見如故。不是因為對丁柴桑這個父母官另有所求,而是丁柴桑“秉直司聰,於惠百里”的善德,以及“餐勝如歸,矜善若始”的開明,贏得了陶淵明的敬重。另一方面,説明陶淵明也同樣有丁柴桑的善德和開明,才能“方從我遊”便以“心期”。嚮往開明,崇尚善德,正是陶淵明的秉性所在。
這首詩採用《詩經》的四言句式,寫法上也有借鑑《詩經》疊章的形式,如有客有客之句,形成一種一唱三嘆的效果。全詩於濃郁的情意之中,透露出和諧喜悦的交遊氣氛。篇幅雖短,然情酣意暢。 [1]  [2]  [5] 

酬丁柴桑名家點評

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可作箴規。” [3] 

酬丁柴桑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4] 
參考資料
  • 1.    陳慶元等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3-15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7-19
  • 3.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9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
  • 5.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