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酒館女招待

鎖定
《酒館女招待》是法國愛德華·馬奈 於1879年繪製的布面油畫,印象派風格。畫中明亮、鮮豔的色調,特別是酒館女招待充滿光感的色彩,自然地反映了人物複雜而微妙的性格和心理。
中文名
酒館女招待
創作者
愛德華·馬奈(法國)
創作年代
1879年
類    別
布面油畫

酒館女招待畫作信息

【畫作名稱】《酒館女招待》
【風格】印象派
【題材】風俗
【規格】77.5×65cm
【材質】布 油彩
【存藏處】巴黎 奧賽博物館

酒館女招待作品賞析

酒館女招待派別

在印象派朋友的影響下,1870年後馬奈放棄了深顏色和傳統的主題,採用淺色系列,並對來自當代生活的主題感興趣。在這些主題中,咖啡館佔有重要地位。整個19世紀,是巴黎咖啡館的盛世。咖啡館的種類不同:酒店、啤酒店和為消費者提供歌舞表演的咖啡音樂廳。

酒館女招待創意來源

畫家們在畫室工作一天後,會去那裏喝杯酒,抽抽煙鬥,談談藝術或聽聽流行歌手的熱門曲目。在那裏他們有時也遇到一些模特兒。其實,咖啡館是人員混雜的地方,社會各階級的人都在那裏出現,即使有單身女子(賣淫女的同義詞)光顧也是勉強可以接受的。與同時代的人一樣,馬奈經常光顧他所在區的咖啡館,不管是考究的還是普通的。這些地方還給了他幾幅畫的創作靈感,他是巴黎蒙馬特山丘腳下的賴赫茲羅芬咖啡歌舞廳的常客,他現場作些表現咖啡廳顧客和後邊演出場景的速寫。然後,他在畫室裏繪成一大幅畫,他對繪成的畫不滿意,於是把它分切成兩塊。接着又住另一塊布上畫同樣的主題,這便是奧賽博物館的這幅畫。該畫也遭遇了相同的命運,三邊都被切割,只有右邊原封未動。

酒館女招待表現手法

為了表現咖啡歌舞廳里人滿為患,煙霧瀰漫,人聲嘈雜的景象,畫家將人物拉得儘可能的近,他們主要是五類人,代表經常出現在這種地方的各個階層:一個女招待,一個身着藍上衣的工人、一個資產者,人們只看見他頭戴的大禮帽,一個婦女,一個女歌手。他們的面孔都被故意截去一部分,目的是給人一種這是自然一瞥所見或任意截斷空間的快鏡照片的印象。女歌手的身子只有一半,即使其他印象派畫家,尤其是德加,也運用這樣的手法,這仍然讓人覺得怪異。除了女招待注視着觀眾,其他人的目光都投向女歌手那清晰地出現在舞台上的半透明的側影。 畫家這是通過畫中人物的目光來安排畫面空間,以使畫的前後景之間有一個相向聯繫。畫中的人物像是給壓平了。惟有女招待的面孔、啤灑杯、煙斗、黑色帽自子、分枝吊燈在整個有點朦朦朧朧的構圖中清晰可見。為了使咖啡歌舞廳的氣氛活躍,使燈光耀眼,馬奈採用一種快速和剛勁有力的印象派畫家的筆法,用平行或交叉筆法着色,這樣的筆法不會留下任何勾勒輪廓的邊線。

酒館女招待創作經歷

酒館女招待成長期

馬奈學習繪畫,主要不是在美術學院的學院派畫家托馬斯·庫圖爾的畫室裏,而是在盧浮宮,或是在荷蘭、意大利或西班牙旅行時。他從歷代繪畫大師那裏獲得靈感,用以表現當代題材,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初期的作品明顯地具有新繪畫的風格,例如,《草地上的午餐》(奧賽博物館)和《奧林匹亞》(奧賽博物館)。這些作品引起軒然大波,人們議論紛紛,使他成為備受爭議的先鋒派領頭人物。

酒館女招待成熟期

1870年後,由於與年輕一代畫家,尤其是與莫奈經常往來,在他們的影響下,馬奈在處理當代題材時,往往採用更加明快的色彩、更加自由的筆觸(《鐵路》,1873,華盛頓,國立藝術畫廊)。他渴望得到官方的承認,不斷向評審團提交要求參展的作品,但直至1880年,都未能入選。19世紀70年代末期,在好友、象徵派詩人馬拉梅的鼓勵下,馬奈又重新拾起曾在60年代從事過的版畫藝術,為這位詩人的文稿——例如《牧神的午後》和根據埃得加·阿蘭·坡的《烏鴉》翻譯的詩集——繪過一些插圖。當最終得到官方承認時,馬奈已病魔纏身,終日卧牀不起。他不再像過去那樣描繪重大題材,只是偶爾畫幾幅水粉肖像畫,或畫一些屋前花園的風景畫和靜物畫。 在其印象派朋友的影響下,1870年後馬奈放棄了深顏色和傳統的主題,採用淺色系列,並對來自當代生活的主題感興趣。在這些主題中,咖啡館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