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酒娘

(詞語解釋)

鎖定
酒娘,漢語詞語,讀音是jiǔniáng,意思是酒釀,帶糟的甜米酒。
中文名
酒娘
出    處
《笑林廣記》
拼    音
jiǔniáng
解    釋
酒釀,帶糟的甜米酒。釀酒的女性。

目錄

酒娘解釋

酒釀,帶糟的甜米酒。

酒娘特徵

娘酒一年四季都可釀製,但一般多選擇在冬至前後,這時期天氣較冷,空氣和水的雜菌較少,所產的酒質量好,可久貯。民諺有“冬至酒,放到明年九月九”。當然,重陽開始釀酒也不少,因為這時期釀酒主要是為了應節,是過年的需要。 [2] 

酒娘出處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詗藥》:“翦裁寸方,燒灰酒娘,敲開齒縫把些兒放。”
徐朔方 等校注:“酒娘,甜米酒。”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橋西錄》:“其燒酒未蒸者,為酒孃兒,飲之鮮美。”
亦作“酒娘子”。 《儒林外史》第九回:“在 洪武爺 手裏過日子,各樣都好;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 [1] 
在《笑林廣記》一書中出現酒娘一詞
酒娘
人問何為叫做酒娘,答曰:“糯米加酒藥成漿便是。”又問既有酒娘,為甚沒有酒爺。答曰:“放水下去就是酒爺。”其人曰:“若如此説,你家的酒是爺多娘少的了。

酒娘考證

“娘酒”釀造方法與我國各地的“黃酒”“甜酒釀”或“醪糟”製法都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深具地方特色。
酒娘,指釀出的原漿酒。釀酒的糯米飯幹被稱作“娘飯”,釀酒時把捏碎的酒餅混入“娘飯”中,並置於酒缸中發酵,所釀出的原漿酒就被稱作“酒娘”。把“酒娘”濾出,所剩的酒糟叫“酒娘糟”或“糟嫲”。經陳釀或火炙的“酒娘”呈深黃色、黃褐色,故稱黃酒。
在古漢語裏,“酒娘”也具有甜米酒的含義。明·湯顯祖《牡丹亭·詗藥》:“裁剪寸方,燒灰酒娘,敲開齒縫把些兒放。” 明·屈大均有詩:“酒娘宜好糯,甜甚出糟時。清濁都難醉,壺觴取自怡。蕭騷秋樹葉,珍麗節花枝。不飲胡為者,吾生已暮遲。”
在客家方言詞典裏,《客英詞典》(1905)最早記錄了“酒娘”一詞,但詞典作者把它誤釋為酵母(yeast)。或許,詞典作者把“酒娘”當作“酒母”,進而把它理解為酵母。我國一些地區也有把釀造黃酒的淋飯酒母稱作“酒娘”。然而,客家方言所稱的“酒娘”並非酒母,也不是指酵母,而是指釀出的原漿酒。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典也收錄了“茶娘”一詞,指的是所泡出的濃茶,由此也可推知,“酒娘”其實原本是指所釀出的原漿酒。 [2] 
參考資料